眼前的張履謙▪️🕜,人如其名,溫厚而謙和✒️。從事航天工作七十載,他的傳奇經歷早已在時光的淘洗下🧚🏼♂️🚣🏼♀️,悉數沉澱為心底那份從容和恬淡。
1951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從事雷達與抗幹擾工作;1957年,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航天事業創建,從事“兩彈一星”研製工作;1965年🧏🏽♂️,任七機部二院23所副所長,進行防空反導技術攻關和新型雷達研發👩🏻🦼➡️;1979年🔸↔️,調七機部450工程辦公室,從事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微波測控系統研製……
顯然,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簡歷,寥寥數語間的輕描淡寫,無法掩蓋文字背後承載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由此造就的功勛卓著的人生😓。

張履謙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從黑暗走向光明
1939年9月至10月👐🏻,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防禦戰役,張履謙被迫四處逃難。路途中,日本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機槍肆意掃射,他得了流行疫病,幾次休克。
“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富兵強🍱,才能不受外國欺淩。”苦難的歲月磨礪了張履謙頑強的意誌,即使在炮火連天的逃難歲月甚至身患重病之時,他都挎著書包,一有喘息的機會就如饑似渴地學習。
日本戰敗投降後,張履謙在老師的幫助下念完高中📀,並於1946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
這是一段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歲月。1948年,就在國民黨反動派滅亡前夕猖狂鎮壓學生運動的時刻,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張履謙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從事雷達與抗幹擾工作👶🏼。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艱苦的相持階段,美國B-29飛機對鴨綠江兩岸狂轟濫炸,並施放電磁波幹擾,使我國前方防空雷達不能發現目標,指揮雷達不能引導空軍作戰。危急情況下,張履謙奉命奔赴前線,提出雷達收發設備同時快速變頻👩🏻🔬、使用瞬時自動增益控製和多站雷達交叉定位等解決方案。“戰地器材短缺,形勢又緊迫,我就用罐頭盒製作電容器,用拉桿麻繩作聯動裝置。設備雖然簡陋,但思路正確,很能解決問題💴。”張履謙說。
時隔60多年後,當初張履謙采用的解決方案👷🏽♂️,至今仍然是各種現代雷達抗幹擾的基本手段。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委通信部成立了全軍第一個電子對抗組織——雷達幹擾與抗幹擾組,張履謙任組長🗞,領導研製了多種雷達抗幹擾電路👃🏻,送往前線部隊試驗使用。他還總結前線抗幹擾經驗🖍🐥,寫成操作規程頒發給全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對抗的首個條例。
在此基礎上🐯,1956年,總參通信部又成立雷達幹擾與抗幹擾研究室,張履謙任主任👨🏽🍼,領導研製多種雷達抗幹擾電路和偵察幹擾設備,培養技術骨幹30余人。“如今,他們大都成為我國電子對抗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比如做幹擾機的俞德生,搞接收機的任德驥,還有研究反幹擾的何武城……”說到這兒,張履謙的話語中滿滿都是驕傲與自豪🧝🏿。
一舉打下五架美國U-2飛機
1957年❌,張履謙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
為了構建地空防禦系統👧🏻,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了“紅旗一號”地空導彈的仿製工作😅。1960年8月🗃,中蘇關系惡化🙂↕️,一夜之間,蘇聯就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帶走關鍵的設計圖紙。
一沒人才😧,二沒器材,三沒設備🥽,怎麽辦🧜🏻♀️?“沒人才😑,自己培養;沒設備👷♂️,自己造🧖🏿♂️;不懂,就搞反設計。中國人硬是白手起家🚶🏻➡️,仿製出這枚‘爭氣彈’並打靶成功🩻🥐。”張履謙回憶道。
1962年,“兩彈一星”研製進入關鍵時期,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頻繁進入我國領空刺探軍事情報,並幹擾地空導彈雷達站⛹️♀️。張履謙向軍委總部獻策👯♂️,親臨現場改裝雷達。1965年1月10日,我國首次使用“紅旗一號”擊落美國U-2飛機。
“第一架打它個措手不及🫱🏿;第二架、第三架帶有偵察接收機,只能近打快打☠️;第四架發假信號抗幹擾,我們也改變了雷達的工作體製;等到我們研製出‘紅旗二號’後🪃,第五架自然就有去無回了。”張履謙說。
“電子對抗是戰鬥力的表現,雷達若無抗幹擾能力,就是一堆廢鐵🆗。”在張履謙看來,雷達和電子對抗事業對於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意義重大👨👧,“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有來自外部的幹擾,需要隨時警惕”。
天上要穩,必須在地面下功夫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研製試驗通信衛星✉️,與原子彈👩🏿🎨、導彈一道列為“兩彈一星”的“三抓”工程。試驗通信衛星的測控系統由一部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和一部超遠程跟蹤引導雷達構成。張履謙擔任總設計師🏋🏼,負責研製這兩部雷達。
在高端儀器缺乏🚴🏻♂️🐴、器材無法引進的情況下,他率領研製團隊克服畏難、浮躁情緒,自力更生,研製出全部國產化設備。1984年,超遠程跟蹤引導雷達在地平線處捕獲衛星目標🦻🏿,成功對其進行測軌和姿態調整,使我國在地球赤道軌道擁有了位置資源。而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國建立載人航天和空間站的空間測控網、研製月球和太陽系行星的深空探測網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策劃者之一🥰,張履謙同其他專家論證後提出:可以利用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作為地面站🚳,再利用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成熟有效載荷,配以大型計算機🤾🏼,在我國建立雙星定位系統(即北鬥一號衛星導航系統)。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中央批準並實現,由此揭開了我國建立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的序幕。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張履謙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由科研領軍人物轉向航天工程的科技戰略顧問。
那段時間🪁,他牽頭撰寫了《提高我國應用衛星研製水平的研究報告》🅾️,提出衛星研製的需求、差距、發展型譜、關鍵技術、解決途徑💿、措施等具體建議,得到原國防科工委的采納🦻🏻,我國迎來衛星研製的嶄新局面❗️。
“一輩子同藍天打交道💃🏿,其實🚝,我就做了兩件事——學習和實踐👨🏿🎨。”如今🏊🏼♀️,93歲的張履謙一有空就來到辦公室,眼望窗外藍天,心中思考著還能為航天強國做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