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專訪中國海洋界最年輕院士吳立新

2014-03-03 |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後,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

我們將一一為你講述,這位47歲中科院院士的故事。

吳立新院士在大會現場照片(李宜芳攝影)

成長記憶:“苦難是一種磨練,也是一種修煉🤬。”

桐城,地處安徽省安慶市北部🔷。歷史悠久,文風昌盛,是雄霸清代文壇200余年的“桐城派”故裏👎🏼,享有中國“文都”之美譽👌🏼。

殊不知,這片人文勃興,代有英才出的土地,如今卻成了名符其實的“院士之鄉”👨🏿‍💼。從1955年中國科學院開始選聘學部委員開始🛀🏽,桐城籍的兩院院士已達11位之多,對於這個擁有75萬人口的江北縣城實屬可貴。

201312 19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選結果,任職於中國海洋大學長期從事物理海洋研究的桐城籍科學家吳立新教授成功當選。聞此喜訊🥤,桐城人為之高興,海大人更為之鼓舞。

19669 月,吳立新出生於桐城市新渡鎮姚阪村一戶普通的家庭,他是家裏的第五個孩子,前面還有3個姐姐,1個哥哥。父親吳珠美在離家四五十公裏外的一個小鎮做糧站站長,母親在家務農,專心照顧5個年幼的孩子🦦,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吳家的開支大部分依賴父親微薄的工資收入🤦🏼‍♀️,日子雖過的拮據,但父親還是堅持讓每個孩子讀書學習,給他們“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

時至今天🧛🏻‍♂️,回憶起自己的父親,吳立新說,父親很少過問他的學習,但老人身上有兩大優點一直是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每年夏天🤳,吳立新都會去父親工作的糧站過暑假🐷,這期間,正是糧食收購、儲藏的關鍵時期,農民送來的糧食🍁,有時含有雜質,父親會親自分揀,水分太重,他會親自晾曬、過濾……年幼的吳立新目睹了父親的辛勞🉑,也從中學到了盡職盡責和一絲不苟🩲。父親留給吳立新的另一個印象是很能幹,電工、泥瓦工👍🏿、木工……他都會🦖,這一點也讓吳立新很佩服🪑,小時候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父親那樣全能的人🐐😋。

吳立新自幼學習刻苦,成績一直保持的很好。初中畢業那年🎅,吳立新成績排名在全縣前20名。在老師和同學看來,依此成績進入安徽省重點中學毫無懸念。能進入這所中學就讀,基本就拿到了進入國家知名大學的通行證。就在大家為他感到高興之時,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體檢時💑,吳立新因為視力不太好🧑🏽‍🌾,未能被省重點錄取,他只得填報了兩個中專學校誌願。但因為吳立新的檔案在省重點高中不能調出📋,這兩所中專學校也不能錄取他,一直到各個學校的招生錄取工作結束,他的檔案才被省重點高中放出。而這時候,吳立新已經無學可上了。後來幾經周折,他才得以進入當地的一所普通中學——青草高中就讀。

未能進入重點高中就讀💂‍♂️,對吳立新打擊很大🧖🏽,老師和同學也為他感到惋惜🫑⇢。為此,吳立新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天。就在他心情懊惱🅿️,精神不振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讓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吳立新在青草高中的數學老師胡夢鐸經常給他鼓勵,讓他樹立在普通高中一樣可以上名牌大學的信心。並勉勵他說,視力不好搞不了科研🦶🏼,可以報考師範大學💅🏿,將來做老師。在胡老師的鼓勵下,吳立新重拾信心,刻苦學習👩‍👩‍👧‍👧。

高中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早飯就是四兩米粥🕶,稀的可照人🐳,午飯、晚飯就是米飯搭配自己在家帶的鹹菜🚶‍♂️。對於十六七歲的少年來說🦹🏻‍♀️,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卻供不上😍,以至於吳立新經常餓著肚子學習🙋‍♀️。回憶起高中的生活條件👩🏿‍🦰,吳立新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苦,但艱苦的生活也磨練人的意誌,讓我收獲了知識🙉。從那以後🐈‍⬛,遇到再艱苦的條件我都可以堅持,不會畏懼。”天道酬勤👊,吳立新用了兩年的時間就讀完了本應就讀三年的高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

作為普通中學走出來的意昂体育平台生👮🏽,學校也以他為榮👨🏻‍💼。時至今天,打開桐城六中(原青草高中)的校園網簡介,裏面還有這樣一句話:“自恢復高考以來📤,學校向高校輸送優秀新生近5000人,其中,吳立新等10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吳立新說:“這麽多年過去了,學校只知道我考上了清華,卻不知道我現在的情況👨🏻‍🎨。還是應該感謝母校,感謝老師對我的培養😝。”吳立新說,畢業後他也曾回過幾次母校,看望當年給他上課的老師們,母校的變化很大,教學和生活條件有著很大的改善🧑‍🤝‍🧑。

求學之路:“清華教我做事,北大教我想事。”

19839月🍇,17歲的吳立新在二姐夫的陪同下,乘火車北上🧕🏼,來到了他理想中的意昂体育平台,並從此度過了5年的本科時光。

吳立新報考的是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因為是1983級學生,他所在的班俗稱“流3班”🤵🏼‍♀️。意昂体育平台作為中國的頂尖學府,能到這裏讀書的學生肯定都是出類拔萃的。入學的那刻起,吳立新就感覺到了壓力🫸🏼,全班30個人🧱,他的成績倒數第三📨。現在回憶起來🤍,吳立新依然感慨:“那時真體會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過👶🏼,吳立新沒有氣餒🧑🏽‍🍼,5年裏憑著自己的努力拼搏、刻苦學習,畢業時成績在班裏排前三名,並被免試推薦為北京大學的研究生🦚。

清華5年,除了學習,吳立新也度過了快樂而美好的大學時光。每天下午4點半,清華校園的喇叭就響起來了,“同學們,現在是課外鍛煉時間🍅,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參加體育鍛煉,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吳立新都會從自己住的1號樓跑到圓明園,然後折返,一個來回40分鐘。有時候,他也會和同學們一起打排球、羽毛球👶🏼🏃‍♂️,趕上周末學生會把食堂的桌子清到一邊,大家一起跳舞🦸🏽‍♀️🦹🏿。豐富的校園文體活動,不僅強健了身體,陶冶了情操,也讓他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他遇到了他的愛人,當時在北京理工大學讀書,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任教的張瑛𓀋,兩人一見傾心👠,走到了一起⚒。

1988年本科畢業的時候🔺,班裏有4個免試推薦研究生的名額,吳立新名列其中。根據學校規定,必須有一位被推薦到外校,就這樣吳立新進入到中國另一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繼續進行力學方面的深造。這期間,吳立新在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創建的湍流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是勛剛教授從事渦旋動力學研究,一直到1994年獲得力學博士學位💅🏼。

當記者問起為什麽會選擇力學這一專業時,吳立新解釋說🚕,首先是受大環境的影響👵🏽,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人造衛星升天、火箭發射成功✍🏼、導彈發射……讓他從小就對錢學森、錢偉長、周培源等科學家十分崇拜🫶🏿,而他們就是從事力學研究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力學研究應該對視力的要求不是很嚴格……談到這一點的時候,大家都笑了👴🏽。

11年的時間🫃🏽,吳立新遊走於國內兩所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從入學時的懵懂少年,成長為中國力學研究的青年才俊。談起在兩所大學的收獲,吳立新說🪵,意昂体育平台教會我的是如何做事🐛,北京大學教會我的是如何想事,一個是腳踏實地👨🏼‍⚕️📢,一個是仰望星空。

當記者問他,在心目中兩所大學孰輕孰重時。他笑著說,這是個“陷阱”,我說誰輕都不好,在我學術研究和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兩者並重🔬。雖然大學畢業已近20年了🪰,吳立新也時常會回到這兩所母校,並且帶上自己的子女,讓孩子們看看自己的父親當年學習生活的地方,感受下兩所大學的氛圍與底蘊👰‍♂️。

尋夢遠方🛁:“他鄉雖好,但不是自己的家✮。”

吳立新的導師是勛剛教授早年曾留學德國,經常對學生講力學研究的前沿在西方🎏,並鼓勵學生有機會還是要走出去,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受老師的啟發💞,讀博士期間👏🏻,吳立新就萌生了出國深造的想法👩🏼‍🌾,特別是斯坦福大學的湍流研究中心是他夢想的地方,無奈當時的大環境不允許,凡是出國必須有海外親屬關系,他沒有🏋🏿‍♀️,只能等🐀🖋。

1994年國家放寬了出國條件。吳立新有幸作為國家放寬政策以來的首批博士後前往美國學習深造🛫。到美國的首站,他選擇了位於新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航天和機械工程系,在國際著名的計算流體力學學家Zabusky教授團隊從事渦旋力學方面的研究🫧。

吳立新教授在國外

初到美國,還是有些生活上的不適應🧓🏻。吳立新回憶,異國他鄉🏌️‍♀️,語言的障礙⬜️、居住環境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令他產生一種“孤獨感”🧙🏿‍♂️。當時妻子和女兒還在國內🙅🏼,直到19955月才全家人團聚。

1995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結題🩷🔭。吳立新面臨著新的選擇🫘,一是去日本的一所科研機構👩‍🦽,繼續從事航天方面的研究,當時對方給的待遇很優厚😠;另一個選擇就是繼續留在美國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思考再三,吳立新選擇了繼續留在美國,他說:“我不能來美國幹一年就走了,我的‘美國夢’還沒有實現呢🏌🏽!”天意留人,就在他進退兩難的時候⛹️‍♂️,看到了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分校氣候研究中心的招聘啟事🎺,就這樣他留在了美國𓀐,繼續著他的美國夢。

正是在這裏👨‍👧‍👦,吳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轉變,從渦旋動力學方向轉向海洋動力學研究🔢。威斯康新大學十分重視跨學科的研究𓀘,為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學家交流互通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融通的平臺👨🏼‍💻。吳立新邊學邊幹🆎,不僅完成了從微觀到宏觀思維方式的轉變,也實現了從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視野轉換。後來,吳立新又從海洋動力學方向跨越到氣候動力學,他所從事的“海洋氣候年代際變化研究”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引起國際同行的關註,所發展的氣候模式動力實驗體系被全球多個著名的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29歲到39歲🤌🏿,10年寶貴的時間🎁,他在威斯康新大學不僅完成了學術方向的轉變🧒🏽,也收獲了許多比科研本身更寶貴的東西💆🏿‍♀️。吳立新所在的研究中心由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Kutzbach率領,在這位美國科學家身上他學到了如何領導一個團隊,怎樣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特長的科學家聚攏在一起,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吳立新從Kutzbach教授身上學到的這一點為他日後回國擔任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創新研究群體的學術帶頭人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經過10年的積累,吳立新的“美國夢”已經實現。妻子在威斯康新大學醫療基金會工作,兒子和小女兒相繼在美國出生,買了房子,買了車子🈳🧑‍🧑‍🧒。事業穩步發展,家庭幸福美滿,生活過的安逸穩定。時間久了🀄️,吳立新卻有一種夢想實現後的“失落感”。他想追尋新的目標,不甘於每天在異國他鄉的實驗室裏耗盡時光,他要為自己多年積累學到的知識找一個更加廣闊的用武之地,這個地方在中國🤱🏼。

2001年前後🤣,適逢世紀之交,國內各高校開始把招攬人才的觸角拓展到海外,紛紛製定優惠的海外引智計劃🧑🏿‍⚕️,坐落於青島的海洋大學也不例外,時任校長管華詩高瞻遠矚,推出了“築峰工程”人才引進計劃,該計劃開列的優惠條件甚至比“長江學者”還要高⇒,這在當時的中國高等教育界首屈一指。

只有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海洋大學推出‘築峰工程’引進人才,其支持力度在當時的中國高等教育界是少見的,年薪30萬的條件也很優厚🥋。吳立新教授加盟海大就是對這一人才工程的最好證明。”長期參與並組織實施“築峰工程”的人事處處長萬榮曾不止一次在會議發言時把吳立新當作學校人事工作的亮點進行評述。

“築峰工程”給出的條件在當時雖然比較優厚🦎,卻鮮有合適的人選。就在海大的領導層一籌莫展的時候🦵🏼👴,吳立新出現了,讓他們看到了這一工程得以進行下去的希望。

2001年秋天,吳立新回國探親,受青島海洋大學劉秦玉教授的邀請到校交流訪問,並為海大的師生作報告。這次正式訪問,不僅為吳立新提供了與中國海洋界接觸的機會💁🏼‍♀️,也讓他看到了海大人為推動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而展現出來的信心和勇氣🧍🏻‍♀️。此後,吳立新與海大學者交往日益密切🧑🏿‍🎤,與劉秦玉🏃🏻‍♂️、田紀偉、羅德海等科學家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適逢學校“築峰工程”出臺🎐,卻沒合適的人選申報。劉秦玉教授就鼓勵吳立新申請,並希望他有合適的機會再回海大看看。“我與吳老師認識比較早了🧟,1999年我去美國威斯康新大學訪問🧏🏻‍♂️,經海大的另一位‘長江學者’劉征宇教授介紹相識的🕌💁‍♂️。他這個人勤奮能幹,而且充滿了對科研的熱情🙋🏿‍♀️,容易感染別人。當時想這樣的人才應該介紹到海大。”回憶起與吳立新教授的相識過程,今年67歲的劉秦玉教授如是說。

當時不到40歲的吳立新申請“築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還是有人持懷疑態度💇🏽‍♀️,對他能否扛起海大物理海洋發展的大旗表示擔心⚛️。劉秦玉教授說:“雖然有一部分人對吳立新來海大持審慎的態度🎿👙,但是我也咨詢了很多國內外的知名海洋專家,像劉征宇教授♨️、黃瑞新教授、王春在教授⛳️、文聖常院士🤽🏿‍♀️🈷️、馮士筰院士等,他們覺得這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科研能力能夠勝任‘築峰工程’崗位。”

在劉秦玉教授和國內外同行專家的推薦下🔊,2004年夏天🥔,吳立新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了青島🦻🏿。此時的海大已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招賢納士助力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信心比三年前更足了。

管華詩校長盛情接待了他,並且十分誠懇地邀請他回來,歡迎他加盟中國海洋大學這個大家庭🐶🦾,大家一起為祖國的海洋事業發展做貢獻,時任海大副校長的吳德星教授也真誠邀請他到物理海洋實驗室一起工作。吳立新被感動了,“管校長和吳校長真情相邀,‘築峰工程’優越的條件,海大人幹事創業的信心……當時的中國海洋大學如同一艘裝在發射架上的火箭👰🏿‍♂️,一切都令人感動,我沒理由拒絕,應該回來🤹🏼‍♂️。”

吳立新說:“我能邁出這一步👴,與家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妻子知道我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說要回就一起回👃🏻,不能兩地分居,這樣我才能安心工作,了無牽掛。於是🎛,2005年夏天,我們雙雙辭了工作🩷7️⃣,賣了房💴,賣了車,給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來到了海大。”

吳立新回國的決定,令他威斯康新大學的同事感到不解,也表示擔心,很多人都擔心他回到中國可能會“水土不服”🙋‍♂️。於是,大家都保持觀望的態度。

吳立新是一個敢於挑戰,勇於追求的人😬,既然選擇了就不後悔。他要用自己的行動向大家證明,他不但不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在中國海洋大學這片沃土上收獲累累果實。

吳立新教授在辦公室

科學研究:“忘記背後,努力向前。”

初到海大,吳立新對中國海洋大學提供的工作環境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感到欣慰。做數值模擬用的計算機雖比不上美國的先進,但開展工作已經沒有問題😙🫅;在海大雖然不能像在國外那樣有機會接觸很多世界頂尖的海洋科學家,但海大聚集了不同涉海方向的中國知名專家學者👩‍⚖️,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上大家可以交流互通、互相學習。憑著謙虛好學的處事態度和過硬的學術研究本領🎁,吳立新成功的融入了中國海洋大學🧖🏽,並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

2010年吳立新被任命為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任。讓他擔任這一職務,說明了海大人對他的充分信任,大家相信他有能力帶領大家把實驗室的工作做好,把物理海洋學科引向更廣闊的發展之路,從而保持住海大的特色和優勢。

領導物理海洋這樣一支隊伍,一般人很難勝任👱🏻‍♂️🔛,況且裏面聚集了中國物理海洋科學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也有雄姿英發的青年才俊📼🔩。吳立新沒有被這些所謂的困難嚇倒,他有自己領導團隊的核心理念,概括起來就是英文的“CORE”。C指的是“合作”cooperationO指的是“遵守”obedience🧒🏼,R指的是“責任”responsibility,E指的是“尊敬”esteem⚛️©️。作為這一團隊的領導核心他讓大家精誠合作💪🏽、遵守規則、勇擔責任、互相尊敬,朝著一個又一個的海洋學術課題發起沖鋒,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20071118日🛀🏽📲,由吳立新作為首席科學家總資助經費達3200萬元的“973計劃”項目“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異及其對我國近海動力環境的影響”啟動,這也是中國海洋大學承擔的第四項“973計劃”項目。20099月,吳立新帶領的物理海洋學創新研究群體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個物理海洋創新研究群體資助。2012年他領銜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32月以吳立新為首席科學家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變化過程、機理及可預測性”獲得科技部立項🕺🏻,並於同年311日正式啟動🧔🏻。吳立新由此成為中國海洋大學首位既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73計劃),又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的科學家。通過這些項目的資助🌸,吳立新和他的團隊在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20115月📘,他和他的團隊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在南大洋深層能量傳遞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1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在全球副熱帶大洋西邊界流與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該雜誌發表專門評論🧖🏽,認為此項工作對於認識氣候正在如何發生變化有重要意義。

在帶領團隊成員取得系列成績的同時🛬,吳立新本人也獲得多項殊榮🗒。20078月👧🏻,吳立新成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成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吳立新比較欣賞《聖經》裏的一句話:“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在實際工作中他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看來,榮譽、成績都是過去,他只看重未來,在物理海洋這條寬闊的科研之路上他將一直向前🧒🏿。他說🥵:“學校把我聘為‘築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並沒有為我設定具體的發展目標和科研任務,而是讓我自由的發展。在這樣寬松的環境裏,我只會努力向前,才能契合‘山高人為峰’的人才理念。”

20125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籌建了海洋科學與技術青島協同創新中心💽,由吳立新任中心主任。中心自啟動籌建工作以來,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建設要求🧑🏼‍⚖️,在隊伍建設、學科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且成果初顯。201311月,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發表了該中心成員蔡文炬博士和鄭小童博士聯合署名的“印度洋偶極子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綜述性文章,這一成果不僅標誌著海洋科學與技術青島協同創新中心在“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也體現了該中心在協同創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談到協同創新中心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吳立新說,該中心旨在把海洋科學和海洋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以深海環境、氣候、資源為主要研究內容,解決國家在建設海洋強國過程中遇到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機製體製,準備用5-10年的時間將中心建設成全球著名的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中心之一,對我們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2013年,是吳立新到中國海洋大學的第八個年頭,八年來,吳立新用自己的實力和成就證明了他沒有“水土不服”,也用自己的虛心和熱情贏得了大家的尊敬與愛戴👷🏼‍♀️。記者問他成功的經驗,他用8個字概括🌊🗾:勤奮、熱情、責任🙂、團隊。他說:“作為實驗室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則🙆🏼‍♂️,勤勉工作,努力付出🤎;其次要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孜孜以求🤚,永不放棄;再次要牢記使命,勇於擔當;最後要加強團隊建設😆,註重協調配合🍏。”

談到當下的工作狀態,這位47歲的科學家眼前一亮,他高興地說🫄🏽:“物理海洋學科人才濟濟,學術思想活躍開闊,再加上學校提供的平臺與環境,剩下的就是大家如何想事🤽🏻‍♂️、謀事、幹事、成事了。”

生活點滴⚫️:“做孩子的榜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走進吳立新位於魚山校區文苑樓的辦公室,一股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最醒目的當屬那張占據整面墻壁的世界海洋地圖🧗‍♂️,與之相對的墻上掛著“觀海聽濤”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貼近走廊的一側墻壁懸掛一張縮小版的海洋地圖,靠近門口處豎立著一件舵手造型工藝品⇒,似乎寓意他正帶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除了海洋的氣息,還能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氣和幹事創業的熱情,因為在他不大的辦公室裏擺放了大大小小7盆綠色植物。

辦公室的窗臺上擺放著3張孩子的照片🥭💃🏼,桌子底下還放了一雙運動鞋。從吳立新的辦公室向窗外望去,就是海大的運動場。每當工作累了的時候,他會站在窗前看看孩子的照片,抑或換上運動鞋去樓下的操場上跑兩圈。

生活中熟悉吳立新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歡流行音樂🏄🏽,二是善於直言🤞🏿。關於第一點,他回答的簡單👂,音樂會讓人保持良好的狀態👩🏻‍🎨。說他善於直言不諱🧞‍♀️,他說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事不對人🫰🏽,如果有一天他不直言,別人還會覺得他好像變了一個人🧑🏻‍🍼。

時間總是有限的,吳立新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多,意味著他對家庭的照顧就少。每周他都至少工作6天,妻子和孩子也都習慣了🩼,反而如果周六他在家⛹🏻‍♂️,孩子們倒覺得不尋常🖖🏻。吳立新說🏒:“愛人和孩子從來沒有表達過不滿,只是自己心裏覺得有些虧欠他們🐚。”只要在青島,每天晚飯後,他都會和愛人一起去家附近的青島山公園散步🤽🏿,鍛煉身體,同時談談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孩子們也因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和自豪,特別是父親所從事的海洋科學研究。

吳立新教授在指導學生

吳立新是一名成功的科學家,他也是一名優秀的教師。2012年吳立新獲得了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的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做出的貢獻👰🏼‍♂️。迄今為止,吳立新一共培養了30多名研究生。在挑選研究生方面,他有自己的標準🖕:一要對科學研究有熱情,二要勤奮🚵‍♂️,三要耐得住寂寞。他還堅持研究生從本科生帶起,他看中的學生的本科論文都是親自指導,他認為本科生在科研上是“一張白紙”,前幾筆一定要畫好⛔,這樣才能凸顯“師傅領進門”的作用👃🏼。同學們都覺得吳老師不僅是他們的“良師”,也是“益友”,工作中嚴肅認真,生活中卻喜歡和他們打成一片,彼此交流毫無隔閡。據他的學生介紹:“工作中,吳老師身體力行,以他對科研的執著和熱情引導著我們🧑🏻‍💻。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一些網絡流行語他都知道,交流起來很親切的一個人”。

吳立新說,無論是對下屬⏱🫃🏽,還是學生,他喜歡用“愛心說”鼓勵引導和造就別人,要像金蘋果落到銀筐子裏📀🙆‍♀️,而不是一味批評。“有的人喜歡‘砍’,我喜歡‘立’”,他說,自己要做孩子們的榜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當選院士🧖🏿‍♀️:“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

回顧自己的學術成長之路,吳立新這樣說:“清華北大11年是獲取知識的階段🃏,在美國11年是學術積累的階段🧄,在中國海洋大學應該是科研產出的階段👩🏽‍🦰🧑🏿‍💻。”吳立新把自己最具創造力的時光留給了海大💆🏻‍♀️,海大也盡可能為吳立新創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條件。

2013年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親朋好友和學生都向他表示祝賀,吳立新心存感恩:“到海大工作8年來,工作非常愉快⌚️,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和科研支撐。8年來在海大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熱愛海洋事業🛡、有工作激情的朋友,他們不管是校領導還是剛進實驗室的年輕老師,都能與我一起並肩奮鬥,還有我的學生們,非常感謝他們,同時感謝海洋界老前輩的提攜與引領、海內外朋友的長期堅定支持和鼓勵……”采訪臨近尾聲,話語間,吳立新說的最多的是感謝。

當選院士之後的路如何走?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吳立新笑著說,原來怎麽走,還將怎麽走。在科研的道路上當選院士不應成為一個人的最終目標。

“當選院士🏖,是別人對自己工作的一個肯定,作為榮譽我很高興;但更是一份責任🤖,一種使命,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吳立新說,現在是我們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幾代海洋人夢寐以求的時代,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作為一名老師🥷🏿,要為國家培養一些高素質的海洋科技人才,作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科學前沿🤛,以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帶領實驗室和中心建設。同時,也必須考慮物理海洋學科的整體發展,這是義不容辭的。(馮文波)

轉自 中國網 20131230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