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運動中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聞一多等民主人士帶領三萬多學生為她送行
傳奇女烈士潘琰
潘琰(1915年—1945年),出生在徐州一個大戶人家🫴🏿,1938年,帶著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離家出走加入抗日隊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名單”上。1945年12月1日,帶領西南聯大學生進行反內戰運動,在正面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特務的鎮壓中🧓🏻,壯烈犧牲👼🏻。
潘琰烈士生前軍裝照。
在中國近代史中🧑🏻🤝🧑🏻,有一位堪比鑒湖女俠秋瑾的傳奇女子。她既是聞一多筆下的女英雄,又是國民黨特務機關最想清除的障礙;她表面上是西南聯大一位進步女學生,實際上是有著豐富鬥爭經驗的老地下黨員👷🏼。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無時無刻不進行著對命運和世間一切不合理的抗爭👩🏻🎓。她叫潘琰🏋🏼♂️,江蘇徐州人,在“一二·一”慘案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僅30歲🍼。
潘玉琛在講述姐姐的故事。
上周🤾🏻♀️,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徐州市檔案館查找潘琰的資料,並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找到了潘琰的胞弟潘玉琛🌤,還原了女烈士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烈士傳奇第1季·出走
不愛紅裝愛武裝
女學生離家報名去抗戰
[旁白]在徐州大郭莊鄉下河頭社區💙,有一座面積30余平方米的潘琰烈士紀念碑🕺。每逢“五四”前後,到這裏掃墓獻花的學生絡繹不絕。大郭莊是潘琰的故鄉,也是潘琰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站。
如今已經88歲的潘玉琛回憶起姐姐潘琰時說,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一邊舞木劍,一邊唱《滿江紅》的場景。
潘琰🖲,1915年出生於徐州一個封建家庭🍧,在潘玉琛的記憶中🦬👩🏼🎤,從小不愁吃不愁穿的她卻是家中7個兄弟姐妹中最不聽話的一個。1934年,潘琰不顧父親反對,堅持去剛成立的“洋學堂”徐州立達女中讀書。當時的女學生都梳著一根長辮子,潘琰在學校的裝束卻相當另類:她把頭發剪到耳邊⚉,旗袍都改成了短衣🧙🏽♂️,背著一把木劍,穿著男孩子一樣的鞋褲。潘玉琛說🕸💛:“因為這身裝扮👨🌾,二姐不知道被家裏打了多少次,但就是不改🧑🏿🦱,後來父親只好由著她。”
1935年,日軍侵入華北👨🦽➡️,國民黨政府選擇了投降妥協👷🏿,簽訂了出賣華北的《何梅協定》🧑🏿🦰🏊🏻♀️,“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從北京向全國擴展,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學生運動的感召,開始接觸進步書籍和文章🫄🏻👩🏼🎤。魯迅的《呐喊》📔、《彷徨》,矛盾的《虹》、左翼作家聯盟的刊物《萌芽》、《大公報》是當時潘琰最愛讀的。國難當頭🫄🏽👩🏿💼,許多同學被逮捕,潘琰對日軍的侵略感到十分憤怒,多次跟母親說想去抗日。
1938年🧖,徐州被日軍狂轟濫炸,潘琰再也坐不住了,決心加入抗日隊伍🤦。
潘玉琛回憶起自己最後一次見到二姐時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記得是1938年12月份💆🏽♀️,那天一家人吃完飯🛌,我跟隨二姐來到院子裏的槐樹下,她突然拔劍起舞,嘴裏開始背誦著秋瑾的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她舞了一會,突然轉頭對我說:‘我要做秋瑾,以身許國。’當時我還不明白她要做什麽,過了幾天家中才得到消息,二姐報名參加了徐州第五戰區的抗戰青年幹部訓練團,去了安徽。”
潘琰走後💁🏿🦐,家人看到了她在弟弟玉麟的書本上寫下的兩句詩:“今日請得長纓去❎,哪管他日幾人歸🥭!”
在潘琰的一封家信中,寫到在青年幹部訓練團的生活🚗,“在安徽壽縣進行了兩個月的軍事訓練,還有胡繩、臧克家、張百川等人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線殺鬼子👊🏽🧔🏽♂️。然而目前戰事讓同學們感到失望,有人傳閱《唯物史綱》等馬列主義書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尚的靈魂。”
烈士傳奇第2季·轉變
秘密加入共產黨
潛伏西南聯大組織學生運動
[旁白]接受了唯物主義思想🖐🏽,又看到了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潘琰對傳說中的紅軍隊伍十分向往。在徐州市檔案館珍藏的潘琰烈士的個人檔案中🏃🏻➡️,記者追尋到了潘琰從訓練團畢業後的經歷。
離開壽縣的潘琰和同學們組成了擔架隊和宣傳隊🦔,先後到了臺兒莊、大別山和湖北羅田縣,一路聽百姓講了許多和紅軍有關的故事。在羅田👨🏿⚖️,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秘密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擔架隊中暗地裏動員青年👨🏼🚀,對共產主義向往已久的潘琰作為青年骨幹,加入“民先”組織,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等書籍。
1938年10月,擔架隊撤到武漢後遭到日軍襲擊💼,許多同學犧牲了。面對回家還是繼續抗日的選擇,潘琰在家信中寫到:“不止一次有同誌悄悄轉述淪陷區的狀況🐍,都說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打得好👆,他們說真正抗日的是共產黨⛩,號召大家去延安。我現在明白,要為抗戰貢獻力量,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須找到共產黨。”
然而👨🏻🦱,潘琰和同學們去延安的計劃遭遇了意外🙆🏿♀️。國民黨為了阻止青年學生去延安,封鎖了道路。潘琰聽說湖北建始縣有地下黨組織,便去報考了建始女子師範🧑🏻🦼➡️🖇。
1939年🐽,潘琰在學校後山樹林中進行了入黨宣誓儀式,正式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黨支部🉐,並擔任宣傳委員🍋,而與她並肩作戰的組織委員,正是聞一多的侄女聞立玲。
黨支部的行動受到了學校的嚴密監視,1940年夏,國民黨在開始鄂西大規模逮捕共產黨員,女師黨支部接到命令,潘琰被列入了國民黨逮捕名單👰🏽。當夜,潘琰和女師所有黨員一起撤離到重慶,潘琰改名潘虹,開始在中學和工廠繼續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1944年初,潘琰再次被列入逮捕黑名單,被迫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大,她發現這裏聚集著許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風氣較盛,便希望能把共產主義的思想在校園裏傳播🗽。當年夏天,潘琰參加了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並成功考入師範學院。
在學校🌃,潘琰的生活非常艱苦,和重慶地下黨支部也失去了聯系。同屆的彭允中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黎明前後》一書記載著:“潘琰終年穿著一件普通的舊旗袍👨🏻🏫,冬天加上僅有的一件粗毛線衣,腳上總是最便宜的青年襪🖋,衣著樸素到了寒傖的地步。她沒錢買飯🐖,就每天到師院的廚房裏,撿大鍋上的鍋巴吃。”
潘琰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弟弟潘玉琛也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有一年二姐來信,說坐在漏雨的教室聽課,冬天太冷,請家裏寄一件棉袍給她。母親邊流淚邊打包把家裏的衣服寄過去🙍🏻♀️⛳️,可能因為戰亂🥅,二姐來信說沒收到👱🏿♂️。”
條件雖然艱苦👳🏼♀️,潘琰卻從沒有忘記自己報考西南聯大的使命。她一面嚴守紀律𓀍,不暴露身份,暗中尋找地下黨🧑🏽🎤,一面幫助學生組織“民主青年同盟”等進步社團開展活動。她經常利用舉辦時事報告會、詩歌朗誦會以及其他文藝晚會的時機💁♀️,向同學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她還組織同學們揭露國民黨假抗日陰謀⏏️🤲🏿。
除了在校內發展進步青年🫸🏿,潘琰還在校外悄悄開辦民眾學校,給貧苦失學青年介紹國家情況和社會主義美好前景,號召他們起來戰鬥🚉。此時,地下黨的同誌也註意到了這個積極向上的女學生,暗中派人與她接觸⚡️。
烈士傳奇第3季·犧牲
帶頭反內戰遭特務殺害
犧牲前只留下四字戰鬥遺言
[旁白]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學校的師生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潘琰卻對形勢的發展感到擔憂⛹🏻。果然不到兩個月🤿,蔣介石開始清算📁🤾🏽♂️、暗殺支持統一戰線的官員和進步人士……
潘琰的同班同學古兆珍在晚年回憶說:“抗戰勝利了,許多同學覺得不用鬥爭了,以後只要安心讀書就行了,但潘琰卻說,八年抗戰,真苦啊,我也想回家看看母親🐋,但是國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國民黨❤️🔥、蔣介石不會給我們民主🪔,我們還要戰鬥,更激烈的戰鬥。”
為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白色恐怖統治,揭露其內戰陰謀🧝🏻♂️,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中法大學等高校的6000余名學生在西南聯大草坪集會,潘琰帶領同學們高呼口號“反對內戰🏐、建設國家”等口號✊🏼,再次成為了國民黨特務機關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派遣軍隊鎮壓學生運動,最後被激憤的學生擊潰。
第二天,潘琰號召同學們罷課👩🦽,抗議反動派武裝的幹涉和鎮壓♣️👈。她還組織同學們成立宣傳隊🧙🏽♂️,躲開特務的監視,在學校張貼“反對內戰”的標語,並高唱歌頌共產黨的歌曲。至11月30日,國民黨加大了對學生運動的鎮壓力度🤷🏽♀️🧜🏻♀️,大批特務和流氓在街上和學校跟蹤學生,潘琰和她的宣傳隊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12月1日,西南聯大地下黨支部收到情報,國民黨軍警要抓人,他們通知潘琰和宣傳隊員小心提防。當日上午,潘琰結束了在昆明一所商校演講走出校門時💪🏿,已被特務盯上。中午11點半🧖🏽,60余個帶著鐵棍的特務沖進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潘琰扔下飯碗🙇♂️,帶著手無寸鐵的學生退到事先進行過聯動防禦演習的昆華工校☂️。潘琰站在石頭上大喊一聲“打狗特務”,同學們紛紛抄起棍棒0️⃣,開門打了出去🧞♀️。
就在特務們即將被趕出師院之際,他們喪心病狂地朝潘琰等帶頭學生中間扔去手榴彈,幾聲巨響𓀐,潘琰倒在地上👩🦲,她的腹部被炸傷了💁🏽♂️。擔心同學們的安危🦕💁🏿♀️,潘琰一邊死頂著大門不讓特務進入,一面大喊“同學們▶️,要團結”,話音剛落,特務們再次沖進師院,圍住潘琰。
國民黨雲南省黨部助理幹事龔正德認識黑名單上的潘琰,當著同學們的面拿著鐵棍朝潘琰受傷的肚子用力連捅三下🤺。同學們趕緊用帆布床把潘琰和幾個重傷同學抬到雲南大學附屬醫院🙎♀️👨🦽➡️,而特務們再次聚集到醫院門口。醫院外科主任劉崇智教授不顧危險為潘琰實施了手術,但潘琰腹內有手榴彈碎片,多個器官出現破裂,動脈也斷了一根,手術已經無效𓀑。
躺在病床上的潘琰時而昏迷,時而被劇痛疼醒🤖,這位30歲的共產主義女戰士在最後一次醒來時,看著身邊的戰友們,只說了四個字“戰鬥!戰鬥🤳🏼!”,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同學們一起圍攏在潘琰的病床邊放聲大哭💋。
“一二·一”慘案中,潘琰和師院同學李魯連、昆華工校學生張華昌以及南菁中學老師於再一起壯烈犧牲🧑🏫。昆明3萬多名學生自發集會為他們送行,出殯時,聞一多、吳晗等民主人士走在隊伍前列,面對著潘琰的遺體,聞一多泣不成聲,親自寫下“民不畏死𓀈,奈何以死懼之”的挽詞。
轉自《揚州晚報》201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