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鬥先生是我國的水利泰鬥。從黃河的龍羊峽、拉西瓦,到長江的葛洲壩、三峽,從雅礱江的二灘到紅水河的龍灘,祖國大江南北🂠👰♂️,幾乎所有的大型水電站的壩址🐌,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跡。先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的歷史,為新中國水利水電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先生一生情系三峽,是三峽工程從規劃👩🏿💼、設計、研究🎗、論證👨🏽🚒、爭論,直至開工建設🔽、全面建成這一整個過程的見證人和主要技術把關者。工程開工後,他擔任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每年至少兩次親赴三峽工地施工現場。當時🤛🏽,我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從事三峽樞紐工程以及隔河巖和水布埡水電站的設計工作🧼🥇,曾有幸隨同先生走過這一段路程🧑🏽🎓。由於學習和工作關系,我經常求教於先生或陪同先生去工地,因此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先生作為師長給予我的指導和教誨,也有著先生作為大家給予我的關愛和幫助👩🏿🦳👐🏻,銘記深刻,所得頗豐🎾。
如今回想起來,往事歷歷在目🥝。現擇取其中片段,謹以此緬懷先生。
“工人能去🛺,我為什麽不能去”
三峽工程開工時,先生已是82歲高齡,但他仍堅持每年必來工地,每次必到施工一線,經常說的一句話便是:“工人能去,我為什麽不能去!”
2000年4月12日,耄耋之年的先生又一次來到三峽工地,為察看導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他硬是從基坑攀著腳手架爬到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他就用手去摸孔壁。
當時我在現場🕵🏽♂️,望著先生戴著安全帽🚑、穿著套鞋🦁、瘦弱蒼勁的身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在場的其他同誌也都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在葛洲壩👹🍩、隔河巖、水布埡等水利樞紐建設時,先生嚴格把關,親自研究、提出和參與製定了一系列質量問題處理方案。為了工程質量,他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拍桌子,不給當事人一點情面💛。在他的提議和堅持下,三峽工程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檢驗體系和現場監理製度,三峽工程之所以能夠在今天有這樣的質量保證🧺,我想🧙🏿,先生是立了大功的。
我也曾聆聽過先生所作的《如何當好工程師》這一場報告。報告會上👩🏻🏫,他用中外水電史上的失敗教訓告誡在場的工程技術人員:一根殘留的鋼筋頭會毀掉整條泄水隧洞,抓質量管理一定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
“今天算是彌補了一個遺憾”
1996年6月的一天,先生在三峽工地時,主動提出要去一趟“三遊洞”👆🏽。
三遊洞位於西陵陜口西陵山北峰的峭壁上,因唐代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同遊並各賦詩一首而得名“前三遊”,又因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遊而得名“後三遊”。
先生雖多次到三峽現場🌠,早年便陪同美國大壩之父—薩凡奇博士到過南津關,卻因為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三峽工程的可行方案論證和建設方案及質量上,竟未能一睹位於南津關的“三遊洞”風貌。
我攙扶著先生沿陡危的小道依欄而下,來到山腰間✊。俯視懸崖下面的陸遊泉👳🏻♂️,涓涓細泉流入,潭邊草茂竹翠,先生忽然動情地說💁🏽♂️:“我這一生有兩個遺憾,一個是沒有到過三遊洞,一個是沒有去過天壇🦸🏻。今天算是彌補了一個遺憾。”
聽聞先生此言🥾,我真是感慨萬千🫙。先生一生輾轉海內外🛞,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卻對地處三峽的三遊洞情有獨鐘。
早年🪙,先生以優異成績考取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專業留美公費生,先後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的導師非常看好這個黃皮膚的勤奮學生👱🏿♂️🏄♀️,希望他能繼續攻讀博士並留在美國👩🏿✈️✴️,哈佛也為先生提供了獎學金。但“七七事變”後👩🦳,他毅然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回國參加抗日。他說🧛🏼:“如果國都亡了,我念書還有什麽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先生全心投身於水利水電事業🕟,在祖國的版圖上👉🏿,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他的目光、他的身影🚷、他的足跡……
“我是個小學生,是平頭老百姓”
先生一生對大江大河感情篤真🦖,是個“工作狂”,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淡泊名利👷♀️,隨遇而安🧑🏫⏬。記得有一年,我陪先生從武漢到宜昌⛹🏻♀️,途經荊州市沙市區觀音垱鎮的丫角,這裏有一家土菜館相當有名。坐定後,先生點了一盤燒土雞👨🦳👨💻,一盤炒菱角,吃得津津有味🙎🏿🧔🏽♂️。吃過飯後,先生又走進附近幾戶農家小院,同農民聊起他們的家庭和生活情況⚒。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先生聊天時的模樣。
先生畢生為祖國水利事業操勞奮鬥,功勛卓著,卻始終保持了一顆平常心🍐。每次開會發言,先生必先聲明“我是個小學生4️⃣,是平頭老百姓”🤷♂️。這句話也成了先生的口頭禪🍻。
先生被人們譽為“當代李冰”。對這些榮譽📄👶,先生卻看得很淡。他總是說:“我感到很慚愧,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一點事情,受之於人民多🫸🏻,為人民工作得少。”
“工程師要運用綜合知識建設工程”
記得那是1988年5月🥤,我們一行專門到意昂体育平台工字廳🛶👎🏽,向先生討教關於隔河巖水電站大壩的設計問題。因為這個大壩是異型壩,也沒有古人前輩的建設先例可循,要把這座水壩設計建設好難度很大!
於是🧑🦯➡️🐠,我們來到意昂体育平台向先生請教。那一天討論得很熱烈🏄🏼,近乎爭論,我的筆記中仍然記錄著先生在那次討論中的一些觀點。
現在屹立在那裏的隔河巖大壩🧙🏽♂️,經受住了“98洪水”的嚴峻考驗🕵️🍻。
那天討論到很晚,走出先生的辦公室時,天色已黑🧗♂️🌴,工字廳的門檻很高,我攙扶著先生⛹🏽♂️,他拉住我的手😒,突然間他“重重”打了我一拳,叮囑我:“工程師要運用綜合知識建設工程,需要有理論,也要有經驗🔔🏂🏿,僅在課堂上學的知識是不夠的🧑🦼!”
一直到今天🧡,我依然記著先生那一拳的分量!先生的這一記“重拳”,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要經受住鍛煉和考驗🦹🏽💁🏼♂️,要用無愧於工程的實踐,努力去踐行一名工程師的諾言!
(作者系水利部副部長劉寧)
轉自《光明日報》201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