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cbkja3.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cbkja3.cn/cache/25/8843d/59825.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cbkja3.cn/func.php on line 244
 學者恒心林為幹-意昂体育
  • 百年清華

    學者恒心林為幹

    2013-06-14 |

    林為幹 19191020日出生,廣東省臺山縣人。我國著名微波理論學家。193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195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57年調至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曾任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對我國電磁學、微波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主要成就涉及閉合場理論、開放場理論、鏡像理論等諸多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同行評價,林為幹在我國電磁場和微波理論研究和教學領域的貢獻無人替代。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邀請林為幹作學術報告,尊稱他為“中國微波之父”。

    寫滿公式的草稿本上斜躺著一支筆,一柄老式放大鏡壓在翻開的電磁學理論書籍上。透過鏡面看去,書頁上的文字和符號有些變形,透出幾分深奧與玄妙。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為幹的書桌上,你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致。盡管已經年過九旬,但他仍堅持每天在此伏案工作,拿起桌上的筆和放大鏡,便是進入了自己的“科學王國”,顫抖著手在紙上推演公式。

    “我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奮。”作為著名的微波理論科學家,林為幹被公認為我國微波學界的奠基人之一,貢獻卓著。然而這句極為質樸的自我評價,卻被他視為自己科學生涯中能夠有所成就的唯一秘訣。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19年的中國軍閥混戰、動蕩不安,林為幹出生在廣東省臺山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父親林本偉曾參加科舉謀求仕途,後成為一名律師,他希望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能成為國家棟梁,於是分別給他們取名為棟、為梁、為幹。

    受五四運動萌發的科學與民主觀念之熏染,三兄弟先後成長為熱血青年,心中播下報效祖國的火種。大哥林為棟投筆從戎,歷經戰火洗禮;僅長自己3歲的二哥林為梁參加革命壯烈犧牲;作為家中幼子,林為幹同樣對積貧積弱的中國感到痛心疾首,但兩位兄長鼓勵他發奮讀書,將來走科學救國之路。

    不負眾望,數理化課程一向表現突出的林為幹在初中、高中階段各跳一級,16歲時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意昂体育平台。1939年畢業時,抗日戰火中的意昂体育平台西遷昆明,他在那裏拿到西南聯大工學學士學位。

    “意昂体育平台是我提高的地方。”畢業後,林為幹考入清華研究院電子工程學部電訊組攻讀研究生,師從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任之恭。未曾料想,不斷升級的戰亂阻斷了林為幹與父親的聯系,失去經濟支持的他被迫中斷了研究生學業。

    學業中斷成為青年林為幹最大的遺憾,但他卻不想就此放棄繼續深造的夢想。

    在昆明安家生子,林為幹白天擔任當時交通部電政局的技術員,晚上回家則不忘讀書自學,立誌將來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轉機出現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他考取交通部公費出國名額,得到赴美學習一年的機會。

    “我很刻苦用功,一學期下來,所有成績都是優秀。”一年學習結束後,同伴們紛紛收拾行李準備回國,盡管林為幹也很思念遠在祖國的妻兒,但他感覺自己所學知識遠遠不夠,決定留在美國自費攻讀博士。

    同學們勸告林為幹,說這個選擇太冒險了。他卻回應道:“不怕,試試吧。”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斷了經濟來源的林為幹以各科全優的成績進入世界頂尖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為了解決生活費用,他先後爭取到助教和講師資格,從此半工半讀潛心研究。

    在美國師從電磁學家J.R.Whinnery教授,林為幹開始了結緣一生的微波理論和技術研究。微波成為一門技術科學始於上世紀30年代,二戰期間因軍事需求得以飛速發展,林為幹進入這個領域時,國際學界的研究方興未艾,是當時的前沿學科。

    “在美國,我接觸到了當時電磁場理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快,林為幹走進了該領域的前沿陣地。5年勤工儉學之後,他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關於一腔多模的微波濾波器理論》,並被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應用物理》的第一頁,引起國際學界轟動。

    這篇論文,打破了之前國際微波學界認為一個圓柱諧振腔只有兩個簡並模可以利用的傳統認識。一腔多模理論的提出成為重大突破,為此後幾十年間通信衛星大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短短6年間,林為幹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國學生,迅速成長為國際微波研究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直到1994年,仍有法國學者認為,近代衛星廣播通信業所用的多模技術,其發展基礎中林為幹的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微波之父”

    拿到博士學位,離家六載的林為幹歸心似箭。他深知,微波技術對祖國的國防與社會生活建設意義重大,然而對於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而言,卻幾乎是一片空白。

    聽聞錢學森回國受阻並被軟禁,林為幹感到自己的專業極為敏感,於是暗自加快歸國準備,並廣泛聯系在美留學生,鼓勵大家一起為新中國作貢獻。

    5個月後,林為幹等11名中國留學生一同登上歸國郵輪。船到香港,當地卻以護照不對為由拒絕林為幹等人上岸。他們向廣東省發出緊急電報,幾天後廣東派船直接前往公海迎接,最終得以踏上祖國土地。

    受電磁學家馮秉銓之邀,林為幹留在廣州任教於嶺南大學,同時在中山大學授課,不久成為嶺南大學最年輕的電機系系主任,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電信人才。1957年,在組織安排下,林為幹舉家遷往成都,參與籌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並在這所高校奉獻一生。

    彼時,中國的微波技術教育非常落後,林為幹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主持創立無線電物理系和應用物理研究所,專門培養微波領域人才,為我國微波技術行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一邊教學一邊科研,這貫穿於林為幹一生的事業之中。1963年,他和助手鐘祥禮在《物理學報》發表題為《傳輸線特性阻抗的一個新計算方法》的學術論文,將此前廣泛使用的函數變換法和變分法相結合,大大簡化了計算方法。

    這篇論文,一舉確立了林為幹在微波傳輸系統領域的重要地位。國際學者將林為幹和鐘祥禮創造的這一計算方法稱為“林—鐘方法”,與其他歐美科學家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林—鐘方法”的計算公式最準確,也最便於計算和估值。

    林為幹之子林詒玉回憶,父親當年每天吃過晚飯後休息半個小時,就讓大家不要喧鬧,獨自一人開始“作功課”。鉆研學術已經成為林為幹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正是這種勤奮和刻苦,讓林為幹始終處於學科的國際前沿,作出了理論上的重大創新。

    即便是在“文革”中被關進牛棚,林為幹也沒有放棄他以學術為伴的生活方式。他申請用自己被扣發的工資訂閱外文學術刊物,竟意外獲得準許,一有空閑,他就看書學習,保持自己對國際學術前沿的了解。

    那段艱辛的歲月裏,林為幹堅信陰霾籠罩的日子終將過去,科研的價值不會被埋沒。勤奮和專註,也的確帶來了最終的回報。

    1978年至1984年,林為幹將“文革”期間的學習和研究匯集成冊,先後出版《微波網絡》、《微波理論和技術》、《電磁場工程》、《電磁場理論》四部專著共380余萬字,成為學科經典著作。

    同行評價,林為幹在我國電磁場和微波理論研究和教學領域的貢獻無人替代。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邀請林為幹作學術報告,尊稱他為“中國微波之父”。

    “做一輩子的研究生”

    1989年,70歲的林為幹從科研和教學一線退了下來,然而卻未曾停下探索的腳步。199512月,林為幹的學術論文《一個介質球的靜電鏡像群》發表在美國《靜電學》學報上,該文被認為攻克了一個百年難題。

    早在1892年麥克斯韋出版《電磁學(第三版)》以來,關於點電荷在介質球中能夠形成多大鏡像、位於何處的研究一直都是未解之謎。這一難題,被視為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揭開謎底成為一代代電磁學家的夢想。

    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起的40多年間,林為幹一直沒有離開對此問題的探求。1995年的論文中,他通過旋轉退化雙極坐標系,發現了介質平面的雙鏡現象,由此終於找到了破解百年難題的“鑰匙”。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微波學界為之歡呼。

    令人更加驚嘆的是,林為幹晚年的科研工作中,每一年都有重要論文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紀錄一直延續到91歲高齡。

    “我要爭取活到100歲,而且100歲時還要發表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林為幹仍在規劃著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奮鬥目標。2012年初,林為幹因感冒引發肺部感染大病一場,他以頑強的生命力挺過了生死關。出院回家,林為幹又坐在書桌前,推算著旁人難以理解的公式。

    筆耕不輟的林為幹又回來了,那身影深深印刻在弟子們的腦海中。從教60多年,林為幹培養出數百名碩士,80余名博士,均成為推動我國微波事業的骨幹。

    在弟子們眼裏,林為幹平易可親,對待科研卻極為嚴格。“我自己很用功。學生們看在眼裏,也不好意思不用功吧。”林為幹的嘴角露出一絲笑容。

    “做一輩子的研究生。”——這是一次開學典禮上,林為幹對學子們的囑咐和期許,此後成為他的一句名言在校園內廣為流傳。言傳身教,這句話無疑也是他一生科研教學生涯的真實寫照。(郝俊)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3614

    相關新聞

    • 262018.06

      聞一多:詩人的心 學者的魂

      1932年8月,父親應聘回到母校意昂体育平台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他謝絕了中文系主任的職務。學校還在擴建,房子不夠。父親暫時只身住在西門外的達園,半年後才搬....

    • 142016.10

      李景鎮:一心當學者 不願做“老板”

      1964年,李景鎮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繼續深造,研究方向是高速成像光學。從研究生到現在,他從事的研究都和瞬態光子信息技術相關,“因....

    • 162012.02
    • 102017.03

      意昂体育平台英華學者基金捐贈儀式舉行

      3月9日,意昂体育平台英華學者基金捐贈儀式在丙所舉行。

    • 292016.09

      時松海、何琳意昂獲得HHMI首屆早期學者獎

      9月23日,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西蒙斯基金會和蓋茨基金會聯合公布其首屆早期學者獎(Faculty Scholars)獲獎名單,84名處於....

    • 172018.04

      人才環流,海歸學者再“歸海”

      為什麽顏寧等人走出去這一未成規模的現象會引來這麽多不滿的聲音:“裏面是不是有很多青年知識分子?為什麽他們借顏寧這個事兒來吐槽?”

    • 212008.03
    • 022021.11

      執著的學者,有趣的老人——蕭滌非

      生活穩定後,蕭滌非先生就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杜甫研究當中,他幼時的艱苦經歷,和八年抗戰中戰火歲月,讓他與同樣經歷了八年動亂(安史之亂)的杜甫更加接近,也產生了共鳴,“父親對學問研究非常認真,特使是對杜甫研究,認真到不要命的程度,以至於到去世前還有很多文章沒有發表”,蕭光乾現在正致力於父親遺作的整理。“蕭滌非先生比我大27歲,是我的父輩;加之他是古典文學教授,我一進校就把他看成‘老夫子’”,蕭滌非的學...

    • 292018.04

      材料學院舉辦意昂及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4月28日下午,材料學院舉辦了意昂及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會議以學術報告和座談討論的形式進行,旨在促進意昂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意昂体育平台材料學科的發展。

    • 152020.06

      胡鈺:學者與師長,清華園裏的文創人

      胡鈺說:“大學對於青年的作用體現在:拓展知識的邊界、合作的邊界與自由的邊界。”從學者到師者,胡鈺一路走來,始終都在為拓展自己的理想與青年的世界而前行。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