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馮友蘭》馮鐘璞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95年的生命歷程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幾乎同步🧔♂️👩🎤,尤其是他的個人生命經歷🧬,可以說體現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命運。宗璞主編的這本《走近馮友蘭》👲🏿,帶領讀者走近馮友蘭🧔🏿🧔🏿♂️,了解馮友蘭🕴🏼,有著獨特的意義。
宗璞是馮友蘭的女兒,在馮先生晚年一直陪伴著他,是很多事件的第一見證人。宗璞極少主編書🤙🏻,在讀到一些好文章後,她深受感動👶🏻,熱切地希望這些文章能有更多人讀到,這才有了這本書。這或許會賦予這本小書一種“權威性”🤷♂️🧑🏼🚀。
書中文章的作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馮友蘭的弟子,他們長期跟隨馮先生🥦,聆聽教誨,在治學方法與態度上都繼承了馮先生的衣缽🫰🏻。他們所寫的文章,特別是介紹馮先生學術的文章👨🏽💻,可以說是“入乎其內,故有生氣”🛡。例如本書收錄的陳來的三篇文章🗿,尤其是《一論馮友蘭》和《再論馮友蘭》🏇🏽,從整體上介紹了馮友蘭學術著作的內容和他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對其學術貢獻做了細致而深刻的概括。陳來認為:“中國古人有‘三不朽’之說🏄♂️,最上為‘立德’🥮;其次為‘立功’;再次為‘立言’。馮友蘭為舊邦新命而立言,這位愛國哲學家所立言的著述及其精神🎍,是永遠不朽的🤰🏼。”陳來對馮友蘭的這一評價是帶著感情的👨🏿🎓🤸🏿♂️,同樣也是公允的,因為這一評價是建立在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之上的。
另一類是長期從事馮友蘭研究的學者,他們多年來致力於挖掘馮友蘭的各種資料🐗,力圖從多視角評價馮友蘭👱🏿,其研究似乎帶著某種“距離”🙊,但這種距離又可以打開更多的解釋空間,他們的文章可以說是“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例如,本書選取了翟誌成的文章🛄。翟誌成上世紀80年代就采訪過馮友蘭,之後長期從事對馮友蘭的研究⏏️,可以說代表了大陸之外審視馮友蘭的一種視角。與很多不了解馮友蘭經歷就下結論的一些港臺學者不同,翟誌成對於馮友蘭有同情之了解📹,而此同情之了解則建立在深入全面的了解事實🧑⚖️、著作、生活、學術歷程等之上。他深刻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兩部書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認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之所以能夠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主要是因為馮能以“釋古”的態度🌜,對中國文化進行“同情之了解”,而不僅僅是對古代材料進行考證,還能夠勾畫材料中“實質的哲學”背後的“形式”。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側重介紹馮友蘭的學術思想☄️👜,涉及對馮友蘭主要著作“三史六書”的介紹,更關註了圍繞他的學術人生展開的一系列問題,如他早年就關註的科學與哲學的問題🧑🏫,以及解放後激烈爭論的“抽象繼承法”問題,都有專門的文章討論。例如👨🏿💼,書中選取了科學哲學學者陳曉平的文章🤹🏿♂️。馮友蘭22歲時寫出《中國為什麽沒有科學》,當時,所謂李約瑟問題還沒有出現。陳曉平結合科學哲學的相關背景,詳細勾勒了馮友蘭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以及意義,豐富了我們對於馮友蘭“問題域”的了解。
下編則側重於馮友蘭的生命歷程🙋🏻👆🏽,關註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馮友蘭與蔡元培的交往👆,馮友蘭對清華的管理⛽️,在西南聯大的一些事跡👊🏽,更有關於解放後馮友蘭在“反右”以及其他運動中相關情況的介紹,為讀者更為深入地認識馮友蘭提供了一個斷面,為我們全方位了解馮友蘭的人格與境界提供了一面鏡子。(趙金剛)
轉自《光明日報》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