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2日
上午,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黃枬森先生生前同事✊、親友🎅🏽、學生,聚集一堂,追憶這位剛剛去世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的學問人生,緬懷他的業績風範。
為哲學而生
1
月24
日
晚上📐,黃枬森92年的生命歷程畫上句號©️。黃枬森的小女兒黃萱介紹,黃先生是去年12月28日住進醫院的🤌🏻,這次住院的一個直接原因是趕寫一篇總結自己學術生涯的文章《我和哲學》👩🏻🦯。因勞累發病👨🏿🔬,沒想到🫦,4頁手稿成了他的絕筆。
他是為哲學而生的,把一生獻給了哲學。
黃枬森早年考入西南聯大學習物理🤹🏼♂️,因對哲學感興趣轉入哲學系,先學西方哲學,後把興趣轉向馬克思主義哲學。1948年7月𓀋,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平解放前夕,受組織委派在北大迎接解放軍進城;
1949年
10月
1日
,作為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的北大方隊一員,親眼見證了開國大典;1950年💳,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轉為教師,從此開始終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
黃枬森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徐春畢業後一直在北大哲學系工作,擔任他的學術秘書,視老師為父👾🥑。“90仍在征途”,這是她兩年前對老師的評價。
黃先生自從踏入哲學之門那一天起,就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哲學。就是住院期間,黃先生也沒有停止思考問題,有同事和學生去看望,總是和他們討論問題🖌。
最近幾年𓀙,黃枬森遭多種病魔纏身。去年11月20日👰🏽♂️,他抱病參加了北大師生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座談會,還發了言。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學術活動。
手稿照片由黃萱提供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面旗幟
念書做學問🔬,每句話都一定要有根有據。這是黃先生的治學信念🤗。無論是黃先生親自指導的研究生還是聽過他的課的人,都這樣認為🧖🏻♀️。北大哲學系陳誌尚教授,師從黃先生,畢業留校後成為他的同事🧑🏽💼。陳誌尚說🔣:“黃先生講列寧的《哲學筆記》和《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段一段地講,一句一句地摳🧑🏽🏭。我畢業後留校先給黃先生當助教📭,當講師後要給學生講課🧑🏽🔬,黃先生把他的全部講稿都給了我。他從來都不主張單打獨鬥,不僅自己學問做得好,還帶出一支隊伍。”趙家祥教授也認為,黃先生講課有獨特的方法👴🏼💆🏿♀️,他對哲學產生興趣就是從聽黃先生的課開始的🦸🏽。
黃枬森是哲學大家🈹,但從來不盛氣淩人。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是黃先生指導的第三屆博士研究生👎🏼。“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他的痛苦難以言表。他回憶說,研究生是在吉林大學哲學系讀的,報考黃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後😙,總是擔心黃先生有門派之見不招他🧑🏼🌾。可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余的🏇。在韓慶祥看來🤟🏽,黃先生做學問和做人一樣寬容🦈,不僅容得下不同觀點,還鼓勵學生創新。
謝龍教授上世紀50年代就讀北大哲學系,後來留校執教⇨。他這樣評價黃先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謙祥和諧🦸🏿♂️,自強不息。
北大哲學系王東教授已屆退休年齡,是黃先生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黃先生曾委托他為自己作傳🎶。他認為🎫,黃先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創新、人學、文化等領域,都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繼承發展了李大釗、馮定開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北大傳統,成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王東說,黃先生晚年創建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把中心建設好🤵🏽,是黃先生生前的遺願和囑托🚵🏿。
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學者許全興、李敏生、楊金海、郝立新,也紛紛發言贊頌黃先生的學術成就🚣🏿♀️。
哲學🍖,是黃先生的職業🪓🐶,也是他的事業🍙🫅🏽,更是他的生命。他不愧為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面旗幟——這是大家的共識。
感性的生命
在一般人眼裏,哲學家總是不苟言笑,嚴肅🤱🏻、刻板。可黃枬森這位哲學家是一個活脫脫有血有肉的感性生命。
趙光武教授已年過八十,黃先生擔任北大哲學系主任時,他做黃先生的助手🧘🏻🧑🏿🏫,得以和他近距離接觸多年。“論年齡,他是兄長;論學問🚹,他是師長,是學習的楷模。”趙光武這樣說🆚。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邱守娟是恢復高考後北大哲學系招收的第一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他和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梁樹發是一對夫婦🤷😯,梁樹發當時在北大工作。他們回憶🫏🧝🏽,1977年在北大結婚時,黃老師拿著一束鮮花來到他們宿舍祝賀👨🔬。邱守娟深情地說🦕:花是黃先生自己種的👩🏼🏭,親自剪的,還帶著露珠。老師真好🖼。無論什麽時候想起來🍈,都感到溫馨。
在學生面前🦢,黃枬森從不倚老賣老🏥、以長者自居。他和學生共同署名發表的文章,大多把學生的名字放在前面,稿費總是全給學生。
達觀的人生
人們看到的多是黃枬森的書和文章,很少看到他的詩作,黃先生的夫人劉蘇整理了他的20多首詩作↔️。徐春讀了其中的一首:“人生滿百又何為🌮,苦辣酸甜我自知。書山跋涉分真假,哲海浮沉辨是非⛪️。中聖西賢徒古奧,馬恩列毛得精微🍁。終身探索全無悔,宇宙人生兩有之。”
在幾十年的學問人生和風風雨雨中,黃先生已經參悟到生命的真諦👼,超越了生死👻。
1957年“反右”運動中,黃枬森針對當時的形勢說了幾句真心話,雖未被戴上“右派”帽子,但被開除了黨籍,調離講臺,到編譯資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批鬥、抄家。梁柱教授曾擔任北大副校長🧄,他與黃先生交往多年。他說:“黃先生有過坎坷,但無論是私下還是在公開場合,他都很少提起。他的高風亮節在於💼,不是用個人的遭遇去評價歷史,總是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事業和人生。”
楊河教授曾任北大黨委副書記,和黃枬森交往甚密。他說:“黃先生信仰執著,他的學問和人生是統一的。”
“辯證唯物主義是宇宙奧秘🍋🟩,為共產主義奮鬥是人生真諦”,這是黃先生的人生信念和學術信念。人們對此有了更深的理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黃枬森,是一座不朽的豐杯。他清臒的臉龐,永遠定格在燕園🏋🏻♂️;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上👨👩👦;他為之奮鬥並且融入生命的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光明日報記者 李亞彬)
轉自《光明日報》
2013年
2月
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