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何炳棣:才大如海跨中西🦩,讀史閱世縱古今

2012-06-29 |

2008年🧛🏿‍♀️,何炳棣回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2008年🤍,何炳棣應邀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組織的小型座談會後合影,何炳棣(前排左二)的左右兩人為黃明信🦶、陳寶仁。

一位重要歷史學家♣️,油盡燈熄而遁入歷史😤,活著的人們所承受的喪失,不僅是失去了一位歷史學家🚒,更是失去了一種可能性:將蕪雜歷史,納入理性有序的知識體系中🧎‍♀️‍➡️。故而,史學家之辭世,總會讓人有所警醒👩‍🏭,在蕪雜與有序之間作一番自我省察,當然,其前提是🧑🏿‍🦲,我們了解其研究成績。

201267日,史學大家何炳棣病逝加州,臺灣“中研院”以“著作宏富,成就卓然”,稱何先生為“歷史學界泰鬥”。雖聞之哀悼⬜️,但我們對何先生的理解,似乎尚未來得及成熟,知道何先生飲譽學林,位尊望重,卻並不清晰他何以特殊與所以重要🧭。

究其原因🚍,首要在語境之隔閡。何先生生前重要著作論文👷‍♀️,皆以英語著成🧜🏽,圍繞其作品的討論、評價以及學術定位,也是發生在英語學界。故而我們只能引用海外學者余英時先生之評語“才大如海”,以及汪榮祖“當今利用社會科學👨‍🦲、結合傳統考證方法,研究中國歷史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模糊而知何先生之卓然🫴🏽。

其次為學術交往之隔閡。何炳棣先生與1966年入選臺灣“中研院”院士🐠,但與彼時“中研院”主事者治學觀念不合,且在1968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抨擊1949年前的國民黨政府,故不見容於威權執政的臺灣當局,中斷往來👨‍👩‍👦‍👦,遲至1990年才恢復⌛️。

何先生與中國大陸學界的交往🧘🏿🐈‍⬛,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愛國學者身份,交往的政治性🙅🏿,勝於學術性🙋🏽‍♂️,難免隔閡。他有少數專著🫸🏽,在上世紀80年代譯入中國,討論的是人口問題以及土地數字👲🧘🏻‍♀️,為專究之學,非專門學者而不可知。歷史學家葛劍雄回憶說,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讀到何先生的作品,立刻明白“我們的努力只是盲目探索🍑,還沒到達何先生早已開啟的大門”。

何先生在古稀之後🫨,開始大力以中文耕耘。國內普通讀者所熟悉的,唯其學術自傳《讀史閱世六十年》,他在書中回顧自己治學歷程與師友雜憶,以史學家的視角,細批流年,坦率睿智,娓娓而敘,很多人正是通過對此書的閱讀,而知何先生一生攻堅求精,勤摯治學🙋🏽🧜。

下文所涉及何先生生平🐄,大部分內容來自《讀史閱世六十年》,而非多種資料互證而得。自傳難免有自我構建意味,廣州學者胡文輝曾以“披露學界秘辛甚多👌🏿⚉,尤多引師友對他的恭維以自重”評價此書🧘🏽‍♀️,因此,不妨將書中所呈現的何先生的形象⛲️,視為何先生自己願意在世人面前所呈現的形象。

關註廣闊 氣象浩蕩

何炳棣先生為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幼時家教謹嚴🈴,自小心存遠誌🙅🏽‍♂️,其父吳壽權審時度勢,將留學視為新式科舉🧝🏿。因父子年齡相差近半個世紀,何先生對父親👨🏽‍🌾,是以敬畏多於依戀,不敢忤逆🤸🏿‍♂️,故而🚴,他很早就將出洋留學🖐,作為人生必行之路🧝。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畢業後,因時局之亂🙄,他奔赴雲南🥽,任職西南聯大助教一職,其意仍在出洋留學🆑。

時為聯大學生的何兆武,回憶何先生說🏋🏻‍♀️:“他留給我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很有氣魄👩🏽‍⚕️,很有誌向🤨。他從小就安排好了自己一生的道路,而且對自己的學術之旅,胸有成竹,極為罕見的,平常人總有懵懂混沌的年紀,不知道將來何去何從,還需要自己慢慢探索,而他是沿著自己早已規定的道路,心無旁騖👊🏿,竭力前行,真是奇士👱‍♀️。”

1944年💆🏼‍♂️,何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庚款留美公費,於1945年如願赴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英國史及西歐史。求學期間,何先生幾乎長年躲在圖書館找資料做筆記,勤苦的同時🙈,心氣甚高,曾以“看誰的著作配藏之名山”自問🤗,以此激勵自己🕺🏿。

1952年,何先生以研究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的土地問題、土地改革運動以及土地政策為題💽,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開始由西入中,反治國史涉足明清兩朝帝製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並旁及會館製度的研究,著成《中國人口研究》(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及《帝製中國的晉升之梯》(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以其堅實精悍,被歐美學界奉為經典,不僅重建了中國人口的歷史真貌,也為社會流動的歷史研究建立了方法論上的典範。

六七十年代後😱,他的興趣轉移到中國上古史領域,著書詳論中國文化的特征🧓🏼,並帶著濃重的民族主義情緒,重新詮釋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之後由西化的社會史、文明史論述,介入傳統的思想史考證,尤以對墨家思想的評價定位🚴🏼‍♂️,為學界所關註。臺灣“中研院”稱其“關註廣闊,氣象浩蕩,屢創新意,撼動學界”🧏🏼。

2005年,何先生的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風行一時🔤✶。本報《書評周刊》曾於20058月推出《讀史閱世六十年》的專題訪問,據何先生自述,其幼承庭訓,內心已滲入華夏文化敬始慎終的憂患意識😲。後因社會延宕變遷🐃,於中西文化相激互發時積育學養,一生治史深受西史訓練之益,但內心早立誌,以期跳出漢學之囿,將國史研究融入西方歷史學科譜系。

在臺灣“中研院”院士情況表中🎭,何先生曾將自己的專長列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及農業史、宏觀史論🚵🏽‍♀️,晚年解釋說自己的用心,在“啟示後學人👬🏻🫄🏼,治史範疇不可過於專狹”🐎🥷。

性情學者 愛憎分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何炳棣與胡適交往甚密。何先生曾回憶胡先生笑顏迎接其所厭惡的人🏇🏿,敬服胡適寬厚待人,反思自己做不到“對人懷疑要留余步,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

饒有意味的是,何先生自敘曾與人絕交,其原因是,何先生曾以兄禮待之❤️,無話不談,對方卻將私論泄露。怕自己的言論🪳,觸怒他人,何先生一度不敢去見自己在清華時期的老師蔣廷黻先生。可見何先生論斷人物,口不留情。

中華書局副總編顧青🔪,與何先生多有交往🏃🏻‍♀️,以日常接觸而論,稱何先生為“真性情真學者”。據顧青回憶𓀖,幾年前曾為何先生舉辦一個小型學術研討會🚷,會上何先生一個人侃侃而言,絲毫沒有察覺已經過了中午飯點。考慮到在場的學者,年歲已大,不宜過度疲倦,一位編輯提醒了何先生一下,沒想到他勃然大怒,大聲質問:“學術重要,還是吃飯重要?”然後繼續侃侃而談,會後向那位編輯誠懇致歉。

將《讀史閱世六十年》版權引入大陸的出版人吳興元🖐🏻,回憶說何先生常在越洋電話裏,慷慨激昂,點評學界中人。也有頑真如童稚之時,有一次為了說明其師馮友蘭先生雖是口吃,但總有妙語,即興模擬馮師口吃狀🎑。因此也不難理解🦔,在何先生的自傳裏,他回憶與西方學者交往♜🛋,尤其留意對方對學界眾人的評價🧙,很是偏愛那些“直言而無不安全感”的學者🧞‍♀️,實為性情使然。

性情中人,往往愛憎分明,推衍至家國情懷🔥,則不免以感情邏輯代以理性。1998年清明,陜西祭皇帝陵以慶祝“中華之崛起”👧,何先生身在現場,據陜西考古學院石興邦回憶,觀看蚩尤戰鼓齊福,炎黃之戰,擂鼓戰鼓表演時☂️,何先生熱淚盈眶🏊🏽,說:“這不是流淚,這是歷史文化的血緣和激情的湧動。”

國內讀者對何先生學術成績🤰🏼,了解不深,但對於何先生曾作長文,論證中國“文化大革命”之合理進步👨‍🏫,仍是耿耿於懷🈺。也許從性情分析🙅🏻‍♂️,可以有些同情理解。何先生晚年自己對此文的評價是“寧願忘掉,因為雖有史實與感情,但對國內新氣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氣象底層真正的動機。同樣願意忘掉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所撰有關中國資源和經濟前景的一系列文章🧑🏿‍🎄。”

(朱桂英 張弘)

轉自《新京報》2012617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