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8歲
羅哲文2006年在李莊 (王軍攝)
羅哲文先生在文博界被尊稱為羅公。誰先喊起來的🤹🏽,何時叫開來的👇🏿,已無從考起。羅哲文被呼之以羅公,我想,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尊重外🚕,或許還另有深意🤵🏿♂️。
“公”是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稱;“公”在古漢語中還有“平分”和“公正無私”含義。以偉大的品格和傑出的才能⛹️♂️,贏得人們尊敬景仰者🦧,方為公。
若論官職官階官位,羅公只是擔任過文化部文物局業務秘書🚕🔏,國家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檔案資料室主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和位居三公遠遠扯不上🕳,但若論起他的文物專業才幹和對文博事業的貢獻,他受到如此尊重當之無愧。
他是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見證人、親歷者,幾乎參與了中國文物保護的所有重大事件,很多還是由他倡議並參與實施的。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就參與了由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的編寫工作,對解放戰爭期間和新中國成立之初保護和接管文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全身心投入文物保護工作👲,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七十余年,初衷不改🌺🪄,矢誌不移,巧思篤行🌦,老而彌堅。
他是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工作若幹重要法定規範的提出者🪭。196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他深入基層調研,總結出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措施(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保護機構或專人負責♧🏄🏿♂️、有記錄檔案)🤦🏻♀️,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法定規範🦵🏻,至今仍然是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沿用的工作規範;他系統總結中國古建築保護修繕的工作經驗,提出以“四原”原則(原形製、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保存文物價值,並科學闡述利用新材料、新技術與保持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辯證關系,成為我國古建築保護維修界的共識🤸,得到各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他還長期承擔古建築保護維修培訓的組織和教學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古建築保護維修專業人才。
他是“萬裏長城第一人”➞🏵,數百次攀登長城✣🤷🏼♂️,深入考察研究,推動保護維修🧽;以歷史文獻與現狀考察相結合,對長城的起點、長度、分布及沿線、民族關系等進行深刻研究論述;參與發起成立中國長城學會🧳,提出開展“長城學”研究的建議,積極鼓勵青年同誌走長城、研究長城🩴、保護長城⤵️。
1982年,他最先提出,保護文物建築的前提是保護其基礎🍃,要註意大環境的保護🧝🏽,能否在文物古跡保護製度之外創建一種新的整體性的保護製度🧎➡️?提議得到建設部的重視🧙♀️,於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誕生了🕜。此後,他將名城分為“硬”與“軟”兩個方面👩🏿🦳,“硬”就是體型方面,建築、街區等文物;而“軟”則是指戲劇🍗、詩詞書畫🧫、工藝、民俗等“文化活力”,二者都需要保護📌。在觀念上已經很接近現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了。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舉國關註的“大運河申遺”,最早也是他和一些老政協委員倡議的。離休後,他仍然滿腔熱情地關心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奔走在歷史文化名城🤵🏼、古建園林和文化遺產地,為文化遺產保護積極建言獻策🐎,為文物保護工程提供技術咨詢👩👧👧,體現了老一代文物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感和執著追求🥘。
他還是攝影家,酷愛攝影5️⃣,留下的許多文物資料不僅十分珍貴,而且自成體系,成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
作為學術大家,他提出了大量創造性的觀念觀點,撰寫了《中國古塔》😋、《中國古園林》、《萬裏長城·居庸關、八達嶺》等頗具影響的專著,發表了大量有關文物古跡、歷史名城的詩詞、書法和攝影作品……
成就的取得和他的老師梁思成的口傳身教分不開——梁向他講授線條和圖紙的藝術性,細致入微。他領會到建築藝術的美,開始著迷於古建築研究。林徽因在業余時間幫他補習英文🧑🤝🧑,讓他打下了厚實的英文功底。
成就的取得和他博覽群書分不開——他的家裏都是書🧑🏽⚕️,就像書山𓀙、書海一樣,甚至讓人沒地方下腳。
成就的取得更和他從不坐而論道的學風🕸🤾🏼♂️、工作作風分不開,他的腳步從不停歇——1952年,不到而立之年的他負責製定長城勘察規劃👨🏿🚀。通向八達嶺崎嶇不堪的山路上,他騎著毛驢,常常到達山頂時🕦,太陽已下山,於是便枕著荒野而眠👩🏼🏭,天亮再勘察🎸。三個月後🖍,八達嶺長城維修計劃出來了。此後,他又數百次攀爬長城。為了考察漢長城等古代遺址,他在八旬高齡的時候🪅🧘🏽,穿越了“死亡之海”羅布泊✍🏼🎅🏼。他還先後到蘇州100多次、常州數十次……
羅公被人尊重敬仰🦁,更多是因為他個人的品格。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我國第一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風景園林專家顧問等一大串大名頭的大專家,卻又沒有一點架子,笑容可掬🧖🏿🌸,讓人經歷了最初的忐忑後🟦,馬上就坦然走近、接近他,求教於他,求救於他。於是,他的家——北京市安貞裏的一個普通二居室🤝,成了“信訪辦”✷,家裏的電話就像熱線🧘🏽♀️,全國文物被毀的求救電話此起彼伏🏉,央其轉交的材料紛至沓來。不論熟悉還是陌生的記者編輯💂♀️🧑🏻✈️,遇到專業問題,抓起電話打過去🛤,有問必有答🎑。
好人羅公,是幾乎所有和羅公有過接觸的人的一致看法😱。與人為善,講求註重人與人相處和為貴,性格溫和,以至於有人認為好人羅公應表述為老好人羅公👨👩👧。其實這是誤解。和羅公有60多年交情的文博大家謝辰生先生說,羅公對自己認定了的東西是很認真的📱,有自己堅持的做事準則👨🎨,對於有些違背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利於文物保護的行為敢於逆潮流而上📗。他是一個柔中有剛的人。
精湛學識🤱🏻,崇高風範🎉,羅公稱號,當之無愧。
(張偉)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