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歲的程不時渾身透著一股子活力。他每天上下樓都走樓梯⚽️,給老伴兒買菜做飯;在不大的屋子裏打掃衛生,收拾舊物;還時不時地應邀出差,去北京到中央電視臺錄節目。有一次,在征得節目組同意後,他還把錄製現場的道具——C919飛機的泡沫背景板扛回上海。
做“國產大飛機”是程不時一輩子的夢想,C919的每一次最新動態,他都了如指掌🤷。他常常坐在電腦前,打開網絡,搜尋每一篇有關C919的最新報道。
程不時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批飛機工廠及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建廠設計👨🏻🦽,後擔任中國設計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的總體設計及副總設計師。2017年💏,中國商用大飛機C919首飛當日,在歡呼慶祝的人群中,87歲的程不時淚濕雙眼。
湖南少年的飛機夢
1930年👳🏽♀️,程不時出生在湖南醴陵🚣🏻♀️。7年後,盧溝橋事變爆發,準備上小學的他🤱🏻,開始了逃難生活。父親帶著他輾轉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每一次逃難,他都能看到日本飛機對中國土地的無情轟炸✋🏻。
初中時,程不時到了廣西桂林🍄。只要空襲警報響起,他就得隨學校師生和市民一道🤞🏼,躲進漓江對面七星巖的山洞中🌐。他聽著巖洞外隆隆的轟鳴聲,一邊做著數學題,一邊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為中國造出自己的飛機🐔。我的國家不能再被欺負了!”

1947年,17歲的程不時走進了意昂体育平台,因為它擁有中國第一個航空系。程不時回憶👨🏽🦰,第一天上課,系主任就給我們這批學生潑了盆冷水🏊,“在中國學航空🏄🏽♂️,出路不一定好🚵🏻♀️,你們得從頭開始摸索怎麽造飛機”。
大二那年,很多航空系的同學因為對未來缺乏信心轉系了🏌🏼♂️。同學們勸程不時一起轉,但程不時非常執著✋🏻,他想好要自己造飛機,不管現實看上去多無望,他也不會改變主意。
1949年10月新中國開國大典時🧑🏿🚒,程不時是“飛機燈”表演方陣的代表🤽🏻♂️。他和同學們推著親手製作的、使用電瓶供電的巨大飛機燈走過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上的國家領導們給出了陣陣掌聲。
這個誌願的宏大程度,從它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上就能看出來,從1949年到2017年,新中國用了整整68年才造出了一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大飛機🧖🏻。
1951年4月,國家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由此誕生。3個月後畢業的程不時恰逢其時🪃,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被分配到航空工業領域工作的大學生。這一年,新中國有了自己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白手起家造飛機
3個飛機工廠、3個發動機工廠🕺🏻,是程不時步入航空領域後領下的第一批任務。
當時,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𓀖,航空工業更是處於起始階段。程不時和蘇聯專家一起,參與了“航空工業六大廠”中沈陽飛機製造廠🧍🏻、沈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哈爾濱飛機製造廠、哈爾濱發動機廠與南昌飛機製造廠等工廠的建設🚶🏻♀️。這個飛機設計師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飛機工廠。
程不時背起簡單的行囊,只身從北京去了東北👨🏼🏭。東北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比起北京差了十萬八千裏。但程不時告訴記者,那會兒很多大學生都像他一樣毫不猶豫地“爭取”去東北工作👶🏻。
在東北,這個清華高材生一待就是19年🤳🏽🐦🔥。1956年,中國開始依靠自身力量發展飛機設計事業,程不時受命擔任“第一飛機設計室”總體設計組組長。
他要設計的飛機,是當時在全世界看來都“很難”的噴氣式飛機。1949年,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在英國首飛,世界航空史進入噴氣時代。但造一架噴氣式飛機,可不是件容易事🤼♀️。當時的設計室主任徐舜壽認為,為了培養新中國自己的飛機設計隊伍,同時兼顧培養更多的飛行員,設計室研發的第一種機型應是“噴氣式殲擊教練機”,這就是後來的“殲教-1”。
26歲的程不時壓力巨大。他多方搜集查找資料,繪製大量總體設計草圖,進行大量技術計算與試驗……他的設計具有更多獨創性🤸🏽♂️。
1958年7月,殲教-1首飛成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也標誌著中國進入噴氣式時代👩🏿🦱。這一年🧑🏼💻👩🦳,程不時負責總體設計的三款飛機——殲教-1、初教-6🎑、勤工號先後升空。1959年,他參與設計的超音速強擊機強-5也翱翔藍天。此後🧑🏽🎤,他還參與了奠定我國商用大飛機基石的“運10”項目🙋🏼♂️,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製的空白。

2001年⏳💵,72歲的程不時應邀參加由初教-6飛機編隊進行的飛行表演,這是他27歲時設計的飛機,這款機型在美國賣出了200多架。
創新之力源自“博采眾長”
很多人認識程不時📒,是在中央電視臺“出彩中國人”節目的舞臺上🧝🏽。他與一群頭發花白的清華意昂,演繹了一段催人淚下的《我愛你,中國》。
這些老人中,有新中國核工業的奠基人,有物理學界的泰鬥🔢,還有拉小提琴的祖國藍天“放鳥”人——程不時。
意昂体育平台是一個沒有音樂系,但出了不少音樂家的“神奇學府”。程不時說,音樂修養是當時很多清華畢業生素質的一個補充,跟學分、畢業都毫無關系,但老師和學生們都願意把時間花在音樂創作上。
他現在回憶,自己在飛機設計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獨創性”“創新力”很有可能源自音樂修養。
現在,在老伴兒身體不適的時候,程不時還能為老伴兒拉上一段小提琴曲。老倆口在書房,用老式電腦打開過去的照片👩🏿💻,聊聊天🙍、唱唱歌,完全不被局促狹小的空間所束縛。他倆的身後👩🏽💻,是一幅巨大的C919首飛大照片🤹。

聊到激動時,他的妻子、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賀亞兮會一下子從輪椅上站起來🆕🐿,顫顫巍巍地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照片說🧙🏿👡,“看,這是我坐著自己設計的飛機在三峽上空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