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江上舟一起工作過的人這樣描述他:個子很高,國字臉,待人誠懇;講話聲音洪亮,咬字偶帶福建口音;知識淵博,性格開朗,像個老小孩;對生活幾乎沒什麽要求,對工作卻一絲不苟……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與作為。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裏,江上舟與癌魔賽跑,為國家篩選出大飛機、集成電路製造、新能源汽車等重大戰略專項而鞠躬盡瘁,為上海市發展半導體裝備、太陽能、第三代移動通訊等產業建言獻策,奔走出力,促成了一個個戰略型新興產業布局“零”的突破。
論證大飛機項目:“當時的決策是對的”
原上海航空公司駐京總代表何誌慶是2001年底認識江上舟的,機緣來自大飛機項目。
二人約在北京昆侖飯店談了兩個多小時。時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的江上舟不僅談了行業內的主流觀點——很多人認為不能搞也搞不成;也談了自己的觀點——應該搞且可以搞,但需要科學論證。在電梯口分手時,江上舟突然轉過身:“小何,明天我就要動手術了——肺癌,要切一下。大飛機的事,我一直很關心,手術臺上不能接電話,但手機不會關,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江上舟對待病情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令何誌慶內心受到極大震撼🐥。
大飛機項目的論證資料很難找,江上舟建議借鑒國外陪審團製度:論證委員會由多方面人士組成,避免行業內自行論證;論證過程中,專家保持獨立性,憑良心🧑🏻🔧、人格對國家、民族有所交待;論證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錄音和文字記錄,並由本人簽字確認存檔。“這些方法在當時是超前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這兩年走下來,證明當時的決策是對的,而這與江上舟提出的方法有關聯🤦🏼♂️。”何誌慶評價道。
支持芯片產業:“作用無出其右”
上海半導體產業和芯片設備製造業的發展也浸透著江上舟的智慧🧑🧒、遠見與努力。
中微半導體能夠落戶上海,就與他的推動分不開👩🎤。“當時國內對此懷疑很多,他面臨的阻力不僅在於‘這樣的項目要不要支持’,還在於這是留學生在海外註冊的公司,作為一個‘外企’,國內財政要不要支持?”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煉生回憶道。
江上舟力排眾議,堅持“中國的高端產業,需要國外的留學生把目前最前沿的技術帶回來,不能簡單地將它們視為一般外企。”
為此,尹誌堯🟫、呂彤欣等半導體企業負責人由衷地評價道:“上海的芯片製造產業及其裝備製造產業能有今天這番景象,得以在全國居領先地位甚至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上舟先生的作用無出其右”。
篩選重大專項:“皆出於公心”
2003年8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成立,大家推薦江上舟做重大專項組組長。“為什麽要請他呢?他在地方主抓經濟,對科技又高度關註,有戰略思維能力,能跳出部門、行業的局限,在業內有權威🚐、公信力和掌控能力😷。”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倞、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任戴國強說。
江上舟工作熱情極高。前期,重大專項組有三個項目需組織論證,包括大型飛機、探月工程和國際熱核聚變🤴🏿。每次研討和調研,他都親臨現場。在他與相關專家的努力推動下,大飛機專項被寫入規劃綱要,探月工程進一步明確了先期繞月的目標,我國成為了國際熱核聚變的發起國之一……
在江上舟的領導下,重大專項組從技術🐓、經濟、產業發展、全球競爭力等各個方面綜合考量,為中央的最終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各戰略研究組最初提出的58項建議,最後被進一步壓縮為包括轉基因🏌🏻♀️、傳染病🧳、新藥研發等在內的16項,江上舟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卻皆出於公心💪🏼。
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在上海瑞金醫院不幸逝世,享年64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念念不忘那些建議立項但尚未完成的重大項目,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不能親眼看見大飛機上天♕、無法完成“中國芯”工程🌝🧙🏽♀️。談到近兩年令他牽腸掛肚的事關上海太陽能光熱產業發展的益科博項目,他對前去探望的同事說:“你們要繼續關心這個項目,有時間代我去海南看看,我是再也去不了啦!”話音未落,身邊的人們已失聲痛哭🔀🧑🦱。
(記者 張蕾)
轉自《光明日報》20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