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中國文化的殉道者:吳宓與顧亭林

2012-01-02 |

吳宓是學者也是詩人。他的一生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又經受了東🐯、西兩種文明的洗禮。他以研究和教授西洋文化與文學為主要職業,但又誌存“保存、發揚中國文化”,“認為中國文化是最好的,而且可以補充西洋文化之缺點”(《吳宓日記續編》19491219日“整理者按”所引吳宓在196698日“文革”中所寫交代材料)。作為詩人🦧,吳宓一生飽讀中西古典詩歌,堅持舊體詩詞創作,早年即出版過《吳宓詩集》。吳宓曾說:“吾於中國之詩人,所追慕者三家。一曰杜工部👨🏼‍🍳,二曰李義山🙋🏻‍♀️,三曰吳梅村。以天性所近,學之自然而易成🚹。”(《吳宓詩集》卷首作者《自識》)從個人天性和創作風格來講👨🏿‍🌾,這個表述是合乎實際的。但值得關註的是⛹🏻‍♂️,吳宓曾親手評註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詩集。從《吳宓日記》和《吳宓日記續編》可以看出🐪,在明清詩人中,梅村詩他是自幼熟讀,而且終生作為精神寄托的🤹🏻。在19561228日的日記中✮,他曾有詩說:“吾生最愛梅村詩,老去熟吟涕淚隨。”相比之下🧑🏽‍⚕️🧚🏽,接觸顧炎武則要晚得多🧾。從他自己的記述可以看出🧑🏽‍🎤,在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出版《吳宓詩集》時,他還沒有深入研讀過《顧亭林詩集》。那麽🦞🏊🏼,吳宓是如何會喜歡上顧炎武👨🏼‍⚖️,或者說👨🏼‍🎨,他對顧炎武的接受是因為怎樣的精神需求?就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討論這個問題🏋🏽‍♀️,對我們今天研究吳宓的人格🦸🏿‍♀️、思想、心態與個性,都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吳宓最初接觸顧炎武的詩🚽,是受了著名學者黃節的影響🎄。據他自己說:

宓最先聞碧柳言“顧亭林之詩甚好”,未及讀也👨‍💼。一九三四年秋冬,黃晦聞師在北京大學講顧詩。宓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始在北京東安市場舊書店購得《顧亭林詩集》木刻本二冊(平定張穆〔石洲〕刻本)。次年一九三五年一月二日🛏,假得黃師鉛印講義一份🎯🧏🏽‍♀️,恭錄講義要目於書眉(十六日送還講義🏃🏻‍♀️‍➡️🧕,師已病,不能賜見。二十四日師即逝世)🧖🏽。至(1937年——引者按)七月初,學校放暑假🙇🏿‍♂️,宓乃借取山陽徐嘉(遯庵)註本🏄🏻‍♀️,逐首細讀🌽,並錄其要點於書眉🪷💆🏼‍♀️。日夜為之🦻🏻,至七月二十二日卒業🌄。(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1頁🖌。)

吳宓《空軒詩話》之十《黃節註顧亭林詩》👨‍🦼‍➡️🕹,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他受黃節影響而讀顧詩的經過:

黃晦聞師在北京大學授毛詩未完,乃於甲戌秋起,改講顧亭林詩,並依例作箋註✊🏿。宓昔聞碧柳盛稱顧亭林詩,至是乃始研讀。本年一月三日🥡,宓謁黃師,續借講義👨🏻‍🦽‍➡️,歸而抄錄。師復為闡述亭林事跡,謂其既絕望於恢復🍋‍🟩,乃矢誌於學術。三百年後,中華民族由其所教,卒能顛覆異族,成革命自主之業🧑‍🦽。今外禍日亟🌋,覆亡恐將不免,吾國士子自待自策當如亭林。是日,師言時👩🏻‍🦯‍➡️,極矜重熱誠。宓深感動🤽🏻‍♀️,覺其甚似耶穌臨終告語門弟子“天地可廢,吾言不可廢”之情景👱🏻。宓心默誦黃師“束草低根留性在🙏🏼,寸稊寒柳待春分”及“人倫茍不絕,天意必有寄👨🏿‍🦲。方冬木盡脫,生機蓋下被”之詩,頗以自警👡🏋🏿‍♀️。(《吳宓詩話》👩‍👩‍👦,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90頁。)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吳宓最早接觸顧亭林詩是在1935年,但真正認真研讀則始於1937年。這也可以從後面所引的日記得到證明。

從《吳宓日記》和《吳宓日記續編》所記錄的情況看,吳宓對顧亭林詩集的閱讀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段(這一點與讀梅村詩的情況不同),即1937年和19561958年兩年間🧑🏻‍🌾。

1937年的日記有如下記載:718日:“讀《顧亭林集》。”720日:“仍讀《顧亭林集》。”721日:“仍讀《顧亭林集》👨🏿‍✈️。”723日🐖:“仍讀《顧亭林集》。”725日🔓:“讀《顧亭林集》。”726日:“讀《顧亭林集》✌🏽。”這與他前面所講的“至七月初,學校放暑假,宓乃借取山陽徐嘉(遯庵)註本🫲🏽,逐首細讀🔓,並錄其要點於書眉。日夜為之🍠,至七月二十二日卒業”的情形👅👲,是基本相符的。當日讀完以後,作者曾寫了《讀顧亭林詩集》七律二首👩🏻‍🎤,該詩題註雲:“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在清華作。時盧溝橋變起已半月。”當月28日🤜,北京抗戰即開始。所以🏂🏼,吳宓真正開始認真閱讀顧亭林詩,是在國難當頭的背景下,從文化救亡的目的出發🚴🏽‍♂️🚡,試圖尋求一種立身行事的準則。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強化了他對中國文化所持有的自信和認同🤓。他說👨🏼‍🍳:“九·一八國難起後,一時名作極多🤸🏻,此誠不幸中之幸。以詩而論👎🏿,吾中國之人心實未死😚,而文化尚未亡也⏰🚖。”(《空軒詩話》之四十,《吳宓詩話》🧑🏿‍🎓,第239頁)在吳宓看來,只要文化不亡👨‍👨‍👧‍👧,中國就不會亡🧑🏻‍🎤🧑🏽‍🚀,文化亡則中國亡。很顯然,一九一四年四月六日朋友的一番談話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他對中國的未來做了深入的文化思考。當日的日記中說:

晚,與錫予談,言國亡則吾輩將何作?余曰:上則殺身成仁,轟轟烈烈為節義死,下則削發空門遁跡山林🧣,以詩味禪理了此余生🧑🏽‍✈️。如是而已。錫予則謂,國亡之後不必死🧚🏻‍♀️,而有二事可為👩‍🚒:其小者,則以武力圖恢復;其大者👨🏽‍🎤,則肆力學問💂🏻‍♀️,以絕大之魄力,用我國五千年之精神文明,創出一種極有勢力之新宗教或新學說,使中國之形式雖亡,而中國之精神、之靈魂永久長存宇宙🏌🏼,則中國不幸後之大幸也。

正是秉著這樣一種信念,他對當時有人倡導的以漢語拼音化為方向的文字改革,極力痛斥👋🏽,他說💆🏽‍♀️📔:“甚至如最近破滅漢字♊️、斵喪國魂之種種所謂文字改革運動,亦以‘國難’為根據🎴,為理由🫠。豈不可憤可傷哉!”這一態度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54324日的日記中🧑🏼,他記道:“新華書店觀書,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報告♧,大旨決定廢漢字、用拼音🏋🏽,但宜穩慎進行雲雲🧑‍🍼。索然氣盡🤤,惟祈宓速死,勿及見此事!195535日則雲:“晚蕭瑞華來🫦,宓與談中國文字之優卓,勝過西文之處🤲🏻。近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已宣布通行簡字👨‍🏭,並以拉丁化拼音為最後之目標,則漢字亡,中國文化全亡,已成事實👩🏿‍✈️。今後更無挽救之機會,曷勝痛心!”結果反對簡化字😳,在反右運動中就成了他的一大罪狀。

因為這種為文化守護的責任感,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極左思潮的不斷加劇⛹🏼‍♀️🫅🏿,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日趨升級,讓吳宓有了一種觸處皆誤的憂疑和憤懣🤛🏿。所以他不禁感慨“藏名避世身同苦,保教存文事益難”(《疊前韻寄稚荃》,195011月作,見《吳宓詩集》第454頁)。1955122日,他更是憤懣地寫道:“往者宓希慕顧亭林⏩,欲留播中國文化種子🙎🏻‍♂️;今惟求速死耳……”到了1958年🌬,隨著“大躍進”的開展,吳宓的這種危機感更加深重♣️🦇,本年的69日,他寫了七律《殉文一首》,前兩聯雲:“殉文有誌愧前賢🧏🏿‍♀️,淟涊余生尚苟全。為聖者徒何所悔👦🏻,謂他人母最堪憐👷🏼‍♂️。”(《吳宓詩集》,第499頁)以此來鼓勵自己,同時也表明心跡🍗。

吳宓對顧炎武的接受雖然比較晚,但顧氏“守先待後”、“留播中國文化種子”的責任感卻對他影響至深🔰,使他不悔“為聖者徒”👳🏿‍♂️。這從他至始至終反對文字改革,“文革”末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願意批林而堅決反對批孔🤵🏻‍♂️,以致為此遭受種種磨難而始終不悔,都可以得到證明。

吳宓在詩作和日記中屢屢將吳梅村和顧亭林並舉🤸🏼‍♂️。193512月👩‍🦯,他寫了《讀顧亭林吳梅村詩集》七律一首:

史可為詩吳祭酒🙎🏻‍♂️,身能載道顧亭林。殊途壹誌忠和愛,隔代相憐古類今🚳。天下興亡原有責,江山文藻盡哀音。商量出處吾誰與,豹變龍潛看陸沉。(《吳宓詩集》第306頁)

對於這兩個易代之際的著名人物👷🏽,吳宓曾憑個人的體會,做過如下的比較:

顧亭林(16131681):1.陽剛性。2.主道𓀇。3.註重政治(兼包軍事)鬥爭,地理😿,歷史。4.富於責任心:自為英雄,從事復國抗清,以至講學術、傳文化,為天下後世謀。5.恒覺自己堅強不屈,是守誌而成功之人🙌🏼。6.其道尊🦸‍♀️🫰🏽,可敬。7.歸宿於宗教(儒教)。8.是正面人物👰🏻🌙,精深,博大,雄偉。9.所作是史詩(寓我之情)。10.其詩是自傳😳。

吳梅村(16091671)🚶‍♀️‍➡️⬇️:1.陰柔性👨‍🦳。2.主情。3.註重社會(特別是愛情)生活,文化♿,藝術🎞🍁。4.富於感受力:自覺無用,而了解同情一切人,各種事🙋‍♀️。5.恒覺自己軟弱,是偷生苟活而失敗痛苦之人。6.其情真,可親✦。7.歸宿於文學(詩)✝️。8.是旁觀者,細密,明敏,真摯🍙。9.所作是情詩(□國之詩)。10.其詩似小說💪🏻。(見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多維視野中的吳宓》第529頁🤸🏻‍♂️。據王泉根描述💆🏿,這段文字抄錄在吳宓自藏之《學衡》雜誌1922年總第五期“述學”欄第15頁柳詒征《顧氏學述》一文的空白處✍️。又,據吳宓1965710日日記雲:“晚,寫宓詩兩三首♤,及顧亭林與吳梅村比較表🚃,夾入《學衡》第五期柳公《顧氏學述》篇中🙅🏽‍♀️,備交僑🧎🏻‍♂️‍➡️、誡讀🤦🏽。”)

1957813日的日記中,他還對吳梅村與顧亭林的詩也做了一番比較:

晚讀吳梅村《長平公主誄》,淚下不止。宓夙愛顧亭林與吳梅村之詩,近年益甚🗄。蓋以時勢有似,故感情深同耳👂🏽👼🏼。比而論之,亭林陽剛💪🏿,梅村陰柔,各具其美🍫,一也🥻。亭林詩如一篇史詩,敘明之亡🪯;梅村詩如一大部小說🚵🏽‍♀️👱🏿,皆合其詩集全部而言之,二也。亭林詩如《書》經,梅村詩如《漢書》外戚傳及唐人小說👴🏼,三也🧑‍🎓⛩。亭林詩如《三國演義》🪹,梅村詩如《石頭記》👈🏽,四也🤡。亭林寫英雄,而自己即全詩集之主角;梅村寫兒女,而深感並細寫許多各色人物之離合悲歡👩🏻‍🦰,五也。亭林詩,讀之使人奮發;梅村詩,讀之使人悲痛👨🏽‍⚕️。亭林之詩正𓀚🎯,梅村之詩美,此其大較也。然二人者♿🔣,其誌同👩🏻‍⚖️,其情同🥷🏻,其跡亦似不同而實同🍜📔,不得以“亭林遺民、梅村貳臣”為說也。亭林詩,黃師曾註釋講授🥏,碧柳亦早稱道之🧶。而能言梅村詩之美者🏤,陳寅恪與宓也🙆🏻。

除了這樣的比較外,吳宓曾認為在他的同時代人中,自己似吳梅村(1952321日日記雲👳🏿‍♂️:“碧柳可比杜甫,宓則吳梅村耳。”)⛵️,而陳寅恪似顧亭林。1958825日,當他聽說劉文典在昆明病故後,校方初疑為自殺🦼,不與開追悼會🎥,後查明事實而開會時🫷🏻,卻有學生拒絕參加,不禁感嘆道:“嗚呼,今益服王靜安先生1927之自沉🥳,不僅為大仁大勇,且亦明智之極🤟🏻,生榮死哀👩🏿‍⚕️,不屈不辱。我輩殊恨死得太遲,並無陳寅恪兄高抗之氣節與深默之智術以自全,其苦其辱乃不知其所極🧑🏻。”對陳寅恪“高抗之氣節”的贊賞,更見於1961830日和31日日記👩🏻‍🏫。19591031日日記則雲:“‘應製詩’乃顧亭林所斷不肯作,吳梅村不得已而偶作,黃晦聞師與碧柳所斷不肯作,宓不得已而偶作。”陳寅恪在面臨政治壓力時那種“壁立千仞”的態度,令他聯想到了顧亭林。故在19621031日的日記中說:“並世師友名賢中💉,獨陳寅恪兄為能‘不降其誌,不辱其身’,有‘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之氣概節操,彌可敬已!”對於自己,他的評價是:“宓初亦有誌(學顧亭林),但自知甚明:宓只能學梅村。……宓十六年來之行事與心情🏌🏿‍♂️,固處處不異梅村也🍅🧑🏽‍🦳!”(見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多維視野中的吳宓》第530頁🍬。)

吳宓自幼秉承家學,深受傳統文化的濡染,其自我修身以儒家的道德為準則🧚🏻‍♂️,實際上體現了儒家所強調的君子人格。他重義輕利不斤斤於金錢,對人坦誠真率而拒絕奸詐偽飾,做事勤勉盡責而反對敷衍馬虎,勇於自省並苛於自待,這都使他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迂腐可笑🧜🏻‍♂️。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不管上個世紀初如陳寅恪、吳宓等所持的文化立場如何🦸🏽,但那部分知識份子身上所體現的人格力量4️⃣,確是值得後人尊敬的。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評價和態度雖然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那就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文革”結束前,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絕不可取的👱🏼。吳宓對文字改革的反對🦈,故然有其偏激之處,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漢語拼音化的提法現在已經被完全否決了;簡化字的推廣雖有助於文字普及🏌🏿,但又在實際上造成了大陸民眾對傳統典籍的陌生和疏離😦。如今,我們正極力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向外推廣中國文化,也恰好說明儒學仍“有裨於全世界”。再考慮這一批知識份子大都飽讀傳統經典,又曾遊學歐美,其對中西文化價值和當時中國現實的認識,自有其深透之處📩。他們所追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誌”,使他們不甘違背良知而隨世浮沉🗽。

吳宓曾強調自己的人生觀是“殉道”、“殉情”。在一九三五年所作的《自題空軒詩話後》絕句中📑,就有“殉道殉情對帝天”的句子。同年所作的《懺情詩三十八首》之六亦雲:“強為兒女又英雄😏,殉道殉情事兩空𓀌。”據何兆武先生回憶🧒🏻:“1939年秋🚲🌼,同學們請(吳)先生在昆中北院作過一次公開講演🧡,先生選的題目是‘我的人生觀’。……先生以非常誠懇的語調把自己的人生觀歸結為四個字:殉情👨🏽‍🎤、殉道。”(《回憶吳雨僧師片斷》,《追憶吳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頁。)

吳宓所殉之道🤙🏻,統而言之,就是文化👩🏻‍✈️,具體一點,則應指中西古代文化。1955116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宓近數年之思想🤹🏿,終信吾中國之文化基本精神⏭,即孔孟之儒教,實為政教之圭臬🧝🏼‍♂️、萬世之良藥👨‍❤️‍👨。蓋中國古人之宇宙🦔🈴、人生觀,皆實事求是,憑經驗、重實行,與唯物論相近🛢。但又“極高明而道中庸”,上達於至高之理想🤎,有唯物論之長而無其短→🐃。且唯心唯物,是一是二,並無矛盾,亦不分割。又中國人之道德法律風俗教育🎇,皆情智雙融,不畸偏🤛🏻,不過度,而厘然有當於人心👨🏼。若希臘與印度佛教之過重理智,一方競事分析,流於繁瑣𓀚;一方專務詭辯🕘🏘,脫離人事🌽,即馬列主義與西洋近世哲學,同犯此病者🏪🐦,在中國固無之。而若西洋近世浪漫主義以下🍖,以感情為煽動,以主觀自私為公理定則者,在中國古昔亦無之也。

1974年春,全國開展批林批孔運動,要求人人表態👩🏽‍🦳,吳宓再次“固執”地說:“批林,我沒意見🦹🏼;批孔,把我殺了🧖🏽,我也不批。”(《吳宓日記續編》(第十頁),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570頁🧖‍♂️。)結果再次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分子”而受到批鬥🏊🏻。這些都可以說明他至死不悔所殉的道是什麽👨‍🔧🧛🏻‍♀️。因此也不難理解196562日晚,當飽受運動煎熬的吳宓得知“李約瑟之《中國科學史》已出十二冊🏓,而英美人方合譯二十四史全部”時🏄🏿,要感慨地說:“宓頗悔宓將解放時之不遠走高飛,則對中國之文化學術或可稍有貢獻也😭🤲🏽。”雖然吳宓自認“宓只能學梅村之龍潛,而不能希亭林之豹變”(見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但他還是不能違背自己的信念⌨️,不能改變自己的執著,堅持把他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寫在了日記裏🧑🏻‍🦼,甚至在忍無可忍時會當眾表達出來,在那個私人權利受到嚴重侵犯的年代🚅,這些都變成了他被批判的罪證🛹。所以,盡管他一再違心地做著自我批判,但最終還是作了文化的殉道者。

另外,吳宓的感情生活一向為人們所艷稱🔗,但大家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在感情世界中,吳宓是把生活當成了詩🪅🤸🏼,而為了追求理想中的愛情🧚🏿‍♀️,他最終落得孤苦一生。所以在實際上,他也為感情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只是相較於晚年在政治上受到的傷害來說🖊,這已經顯得微不足道了。

(周絢隆)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11228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