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平

編者按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學術思想上的造詣也是同樣的卓絕。工程科學思想🖖,就是錢學森在相當長時期內在國內大力推介的重要學術思想。它在國內的推廣和實踐,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整體水平跨越式提升🅾️。本文作者發掘采用多種原始檔案和其他文獻資料,重建錢學森先生1947年在國內首次傳播工程科學思想的珍貴歷史。12月11日,是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本版今天特發表此文以表懷念🖐🏻。

一周歲的錢學森與父親錢均夫合影
童年時的錢學森與母親(右2)🧑🏿🚀、姨媽在一起
1947年🈳,錢學森回國探親與早年導師王助合影

1955年,錢學森一家回到上海與父親團聚
錢學森首次將工程科學思想引入國內應追溯到1947年。該年夏,錢學森回國先後在浙江大學👨⚕️、交通大學、意昂体育平台發表題為“工程和工程科學”的學術講演,傳播工程科學思想。筆者發掘史料文獻,重建這段60多年前錢學森與工程科學思想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珍貴歷史🌼。
繼承和發展哥廷根學派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理念
近代科學發軔之初,科學與技術並無明顯分工🙅🏽♀️,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精深🧍🏻♀️,二者遂分道揚鑣,以致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分離,在科學和技術之間形成了巨大鴻溝🧚♂️。其間雖有不少先賢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結合的重要性✒️,但直到19世紀末才發生歷史性轉折💳👨🎨,這就是填補科學與技術之間鴻溝的應用力學的誕生。這門學科的首倡者當推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克萊因。
以純粹數學見長的克萊因大力提倡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理念,積極推進將基本科學應用到實用工程,開創出應用力學學派,並培育出普朗特、馮·卡門、鐵木辛科等工程科學翹楚💚,推動工程技術以空前的速度突飛猛進。上世紀二十年代,馮·卡門、鐵木辛科等把哥廷根學派的學術理念移植到美國,成為美國科技與教育界倡導理工結合的思想源泉,加州理工學院是其中的先行者🤲。
錢學森1935年赴美,次年來到加州理工🥅,師從馮·卡門專攻應用力學,1939年獲得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繼續學術研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航空與噴氣推進技術從亞聲速向超聲速突破的時代👨👦👦,錢學森在高亞聲速、跨聲速空氣動力學及噴氣推進領域進行了艱苦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諸如“卡門——錢公式”等重要成就。期間,他深刻領會科學與技術結合思想的真諦,對這一學術理念推崇備至。
1945年夏,歐戰甫一停火🧧,錢學森隨美國空軍科學咨詢團赴歐洲考察戰時航空、導彈等技術的發展狀況,並參與起草涵蓋航空📻、導彈、電子、核技術等當時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前瞻性報告《邁向新高度》🤵♂️。通過這段經歷,錢學森對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總結提煉出工程科學思想🫶🏿。他發現,二戰中在交戰國政府有計劃地組織下,科學家和工程師遵循工程科學規律,密切合作將最新的基礎科學理論迅速應用到軍事領域🧑🧑🧒,研製出導彈、雷達、原子彈等新式武器與裝備。他認為,雷達、原子彈都是國家層面組織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完成的🆘,是工程科學的典型🤷🏿♀️。它們的問世🚞,展現出工程科學的巨大價值,對人類社會也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首次在國內傳播工程科學思想
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在抗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戰後廣大科學家迅速組織恢復。交通大學已於1946年秋遷回上海,並準備積極擴展教學科研🐃,特別渴望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以引入先進的學術思想與理念。1947年5月,吳保豐校長致函錢學森,邀請其回母校作學術報告🐇。不久,錢學森便以實際行動對祖國的召喚做出了回應👳。這年7—8月🏏,錢學森利用回國省親之機,先後在浙大、交大、清華三所大學發表以工程科學為主題的學術講演🔩。
7月28日晨,錢學森在竺可楨校長陪同下來到浙大工學院,講演“工程科學與工程”達兩小時🦸🏽♂️。竺可楨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錢學森“述工程科學之進展必賴基本科學👃🏽,古代應用科學與純粹科學之合一👨🏿🏭,十九世紀漸趨於分離➿,近則以發達過甚又趨於互相聯系之狀況。次述科學能解決若幹問題🙂↕️,可於理論決定,不需實驗已能證明。一般人說理論與實驗為二事之不合理👩🏻🦯➡️,因理論不正確也。次述理論對將來工程科學之發展”🎠。
隨後,錢學森來到上海,8月初在交大工程館講演“工程與工程科學”。交大機械系助教陳國祥較為詳細地記錄下當時的演講內容,並以“怎樣研究工程科學和研究些什麽?”為題發表。
報告一開始🖐,錢學森指出高速飛機的出現🤸🏽、原子能的利用等工程技術上的巨大突破,都是工程科學建立和發展的結果。他認為🎖,工程科學一方面能夠澄清極其復雜的工程問題,使工程設計避免失誤,以最為經濟的方法達到目的,亦即讓工程技術建立在科學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不再單純依靠經驗。另一方面,工程科學研究結果能夠引導工程技術發展。他認為👵🏽,工程科學研究方法是半經驗半理論的🚣🏽,需要理論研究人員與實驗人員密切合作。工程科學家的培養需要在數學、基礎科學和工程設計與實踐三方面受到嚴格訓練,難度雖然很大,所需時間也較長🍶,但工程科學家對於工程技術進步的巨大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他還介紹了一些工程科學領域的學術增長點。最後,錢學森借用美國原子學專家尤瑞(Urey)的話向大家發出號召☘️:“我們的責任就是要除去不安適不滿足和貧苦,我們要貢獻給人類的就是安適,閑暇和優美。”
這個報告直接影響了一些交大青年教師和學生日後的學術道路。當時在航空系任助教的莊逢甘後來回憶說:“我出國去加州理工學院之前🤡🤶🏽,聽錢老做工程科學的報告♚。之後,我對工程科學的興趣越發濃厚🚨。20世紀上半葉,工程科學裏很多都是借鑒經驗判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錢老著重發展技術科學。”莊逢甘後來專業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結束上海之行後,錢學森北上來到清華園✏️,8月26日在同方部再次講演同一主題✍️。
通過這一系列的講演👩🏽🚀,錢學森向祖國介紹了工程科學思想👨🏼🏫,意在引起國內同行對這個新領域的重視,大力發展工程科學來迅速改變祖國的落後面貌。遺憾的是🫷🏽😣,抗戰勝利的喜悅還沒有從人們的臉上散去▶️,祖國又重新陷入內戰漩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無暇顧及科教事業,教研人員心有余而力不足,使錢學森對工程科學的傳播如同泥牛入海。國內的主流媒體,僅有8月18日的《申報》在“科學周刊”欄目刊載一篇短文“工程和科學”👩,敘介工程科學對工程技術進步的巨大作用。
從錢塘江畔🍆,到黃浦江岸,再到燕山山麓🕞,錢學森一路熱心傳播世界科學新思潮🕵🏻,希望幫助慘遭戰火蹂躪的祖國振興科教事業✌🏽,表露出用新知識反哺故土、推動祖國富強的急切願望。但是👩🏿🏫🙆🏻,滿腔的熱情在冰冷灰暗的現實面前一籌莫展👈🏼,使他感到國內實在不具備發展工程科學的環境🦑,不得不返回美國繼續學術研究🤶🏼,等待再次為祖國服務的良機🏅。
新中國為錢學森提供施展才智的舞臺
1948年🤵🏻♀️,錢學森將在國內三所大學的同名講演整理成文🎡,發表雄文“工程與工程科學”🧑🏻🤝🧑🏻。“技術和科學研究就是國家富強的關鍵”,就是文中的一句名言。他把工程科學定位為溝通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橋梁,是一門新的知識體系。此後,錢學森不斷對工程科學思想進行豐富拓展👩🏻🍼🕛,以至形成系統完善的思想體系🌷,並將之推廣到更為廣闊的領域,開辟出工程控製論🗾、物理力學等新的工程科學領域,成為工程科學領域一代宗師🕒。
1955年10月💆🏽♂️,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與1947年的舊中國相比,新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已有天翻地覆的變化,為各種新科學的植根和成長提供了適應的土壤和空氣‼️。祖國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讓錢學森既感到震驚又欣喜若狂⚆💺,覺得要將自己的學識和智慧毫無保留地貢獻給祖國和同胞。更為慶幸的是,黨和國家充分信任錢學森的政治品質⏏️、學術造詣和組織才能,為他提供了實踐工程科學思想的舞臺。
錢學森利用各種機會推介工程科學思想,建議國家在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確立發展工程科學的戰略方針。他與同仁一起組織創辦人才培養與研究機構,培養專才,指導研究,成立學術共同體,構建出完備的工程科學體系。這些奠基性工作,為以“兩彈一星”為中心的高科技事業提供了技術儲備與智力支撐,使工程科學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
轉自《光明日報》2011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