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院士去世的日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𓀎。但是各界對這位中國光學奠基人的悼念之情卻並未減少。9月15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北京光學學會舉辦了一場名為“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職”王大珩學術思想座談會🛷☢️。會場上,王大珩院士昔日的同事、朋友🗽、學生等眾多各界人士聚在一起🦸🏻♀️,共同回憶和緬懷王王大珩院士的科學人生🧔🏽♂️。
在包括周立偉院士、金國藩院士💪🏻、姚駿恩院士、許祖彥院士等嘉賓的回憶中,王大珩院士對中國光學事業所作的開拓性貢獻以及他高風亮節的科學精神,不時感動著在場的人們。而通過這些大家們的描述,王大珩院士的形象也越發的清晰。
王大珩祖籍江蘇蘇州,1915年2月26日生。在父親王應偉的影響下🏭,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8年,又取得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資格,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技術光學碩士學位🍨。為了學到當時中國還沒有的光學玻璃技術,1941年,他又到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玻璃製造技術系攻讀博士學位。1942年👩🏼🎓,王大珩來到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工作🏅,積攢實踐經驗。在英國磨煉了數年後🧑🏼🔬,帶著滿腹的光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王大珩於1948年回國。
創辦長春光機所
回國不久的王大珩🚵🏻♂️,就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我國幾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製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國防力量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後經錢三強的推薦🤹🏼,王大珩用僅僅折合1400萬斤小米的經費,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6年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新中國的光學事業從此開始起步。
“在舊中國留下的廢墟上,尋找不到一處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礎♠️,中國幾乎就沒有應用光學👩🏻🦼!”王大珩曾說,對他而言🕑,在“沒有”面前👨🏻🦯,他沒有退卻和逃遁,“沒有”才意味著有可能從事一項具有開創意義的新事業。
而在解放初期,辦館難度可想而知,一切都要從頭做起☦️。作為一家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單位,小到電阻箱🐾、檢流計都要由工作人員自己製作。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1954年🦻🏿🔢,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出爐🧝🏽♂️🧢,這意味著中國從此具備了生產研究各種精密儀器最關鍵材料的生產能力👨🏿🎓。
而這爐具有歷史意義的玻璃的出爐,除了與王大珩踏實肯幹的作風有關外,還與他先進的科學理念緊密相連⛔️。“產學研”雖然是後來才有的名詞🤦🏿♂️,但是在王大珩創辦儀器館時,他就已經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和工程製造的關系。在他看來,這裏不應該只是一個研究所,這裏既要研究,也要生產,還要搞應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52年👷,王大珩通過教育部要來了20名大學生🦦,在大家的齊心奮鬥下,光機所不久就拿出了很多件令新中國驕傲的科技產品🧯。而從當初這20名大學生中,日後也走出了7名響當當的院士☃️。
“八大件➡️、一個湯”
在王大珩的帶領下,上世紀50年代末,長春光機所在建立不到6年的時間裏,就陸續研究出了當時稱為“八大件一個湯”的科研成果。“一個湯”指的是第一爐光學玻璃👩💼,而“八大件”指的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
光學玻璃是儀器館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研製我國第一批光學玻璃的過程中,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此後🖌,光機所的一件件科研成果🎷,也都震驚和鼓舞著國人👨👧。
1958年國慶節,長春光機所研製的中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在北京展覽館中國大廳展出,觀眾排著長隊🫴🏻,都想通過電子顯微鏡看看蚊子翅膀上的細毛⛹🏿。國慶當天🍶,這臺電子顯微鏡的巨大模型🖋,就走在中國科學院遊行隊伍的前面,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檢閱。
用1400萬斤小米的經費,王大珩填補了我國一項項光學技術的空白。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些研究🆖,長春光機所帶出了一批研究光學的人才隊伍🧑🏻🦲,也建立了光學材料、光學加工、精密機械加工的一批隊伍🍟,還鍛煉了一批能擔當重要科學工程的領頭人。
為科學院確立“一桿子”傳統
在王大珩的領導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長春光機所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攻方向,先後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學測試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60年代初,為適應國防工程的要求,國家提出研製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就當時我國的技術水平而言,完成這一任務有很大困難,但是在王大珩的號召和指導下,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超過原設計指標的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光學工程研製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大珩任總工程師。他提出的工程總體方案設想和一些技術路線,對保證儀器性能指標和縮短研製周期起了關鍵作用。
當時對於如何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曾出現過搞“半桿子”還是“一桿子”的討論🧑🧒🧒。所謂“半桿子”就是長春光機所作為科研機構,應只搞攻關研究🈶🤾🏼♂️,而整套設備的製造則應由產業部門和工廠來承擔🤒。所謂“一桿子”則是從研究攻關到出產品“一桿子到底”都由長春光機所完成。在王大珩的主張下,長春光機所堅持了“一桿子”的做法。而事實也證明王大珩的“一桿子”策略是切合實際的。從此💼💁🏼♀️,在中國科學院範圍內,為研究發展高精技術設備確立了“一桿子”的傳統。
提出“863”計劃
提起“863”計劃🎫,王大珩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1983年,美國總統裏根發表的關於“星球大戰”的著名演講🤷♂️,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根據未來“星球大戰”要求🧩,要構築起龐大的戰略防禦體系,這對尖端科技乃至整個經濟發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迅速反應📣,蘇聯製定了“高科技發展綱要”🧖🏿♀️,而法國也提出了“尤裏卡計劃”👰🏼♀️。
看到這些變化,王大珩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當時🚵🏼,對於“中國應該怎麽辦”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論調。部分專家認為🧑🏻🦯,誰能把握住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方向🫅🏼,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我國應該擁有自己的高科技🦸🏼♂️➕。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目前的國力還不具備全面發展高科技的經濟實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等美國做出成果來,我國可以利用他們的成果。
作為參加過“兩彈一星”的功勛科學家,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可能用錢買來的。他認為🤸🏼♀️,搞“兩彈一星”的時候⚠,我國的經濟實力也完全不能和美蘇等超級大國相提並論👵🏿,但是我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只花了不到美蘇1/20的錢就搞出了“兩彈一星”,這樣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大不一樣了💇🏽🫖,人民也才有了不受核威懾的生活環境🧕🏼。搞高技術發展研究也是這樣,我們集中力量𓀄,突出重點✌🏻,完全可以花較少的錢辦較大的事👲🏿✊。
所以在幾次思想交流後🆓,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院士聯合給中央寫了一封信。這封由王大珩起草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中寫道🍫,“當今世界的競爭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會一蹶不振。此時不抓👨🏼💻,就會落後到以後翻不了身的地步……我們若不奮起直追,後果不堪設想。”建議書經其他三位院士補充後🧚🏼♀️,1986年3月3日🧏🏼,交給了鄧小平🧑🏼⚖️。短短2天後,1986年的3月5日👧🏿,鄧小平親筆做了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誌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
此後🧏,中央很快正式批準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為這項綱要批準於1986年3月📊,所以被簡稱為“863”計劃🍺。從此,“863”計劃作為我國高科技的一面旗幟,使得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領域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由瞄準世界前沿⛱、跟蹤起步的階段,進入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晚年的心願
晚年的王大珩仍然在關心中國的光學發展👨🏽🚀。他有三個心願💆♀️:一是編寫中國光學名詞🦸🏽♀️,二是編寫中國光學發展史👨💼,三是建立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讓王大珩得以安慰的是🏄🏻,經過論證,2009年7月31日,中國光學科技館決定在吉林建設。2011年下半年,這座滿載著王大珩心願的博物館將開門迎客🍙。它將代替王老將光學事業和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們。
光學泰鬥的“光芒”
為國舍小益 1941年,王大珩進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是青年人的理想🤦🏿。而就在他撰寫博士論文時,研製光學玻璃的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要招募一名研究人員。而在戰時🩷,各國都將光學玻璃視為一項保密的學科。年輕的王大珩隱約感到,如果能拿到這個職位,就能學到被各國視為保密的光學玻璃技術,而這項當時中國還處於空白的技術♦️,對未來的國防和建設都有著深刻的意義👩❤️👨🍉。所以,1942年,王大珩放棄了博士學位,進入了昌斯公司。1948年,王大珩回到了祖國,用一個博士學位換得了今天中國光學的發展🤦🧜🏽。
科學家的骨氣 1976年👇,中國光學學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光學學術會議🚊,由於當時我國對如何組織這樣一個大型的國際會議經驗不足👨🏻✈️⏸,所以就邀請了一些美籍的專家給予一些協助🦵🏼。由於這次大會開得很成功🥡,在籌備第二屆國際光學學會會議時,有幾位美籍專家居然提出🔗,要以他們為主來組織第二屆會議。聽到這番言論,王大珩異常激憤。他認為原則問題絕不讓步⛰,秉承著“這是我們中國光學學會自己的事情,我們有能力開好這個會”的信念,王大珩在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中,與外國專家據理力爭,表現出了老一輩科學家的骨氣🤽♂️。
力行節儉 由於王老是有名的光學專家,所以經常會參加一些國際會議。但王大珩每一次參會👨🦳,都會考慮要為我們國家節省花費,每次住宿的地方都會盡可能簡樸。有一次去美國開會,同去的教授都住在一個比較好的旅館,結果王大珩自己卻選擇了一個離會場比較遠🧔🏿♀️,但是價格便宜的青年會館居住🧒🏿。王大珩最後一次出國是在1996年🆗,參加ICO(國際光學委員會)第17屆會議,本來王大珩被安排在一間高級旅館居住,但是後來卻主動搬到一個小旅館,並堅持在這裏不再搬走,直到會議結束🛻。
尊重師長 2006年,季羨林住院時,同住一個醫院的王大珩前去探望🏊♂️。起初,王大珩一直像學生一樣站在季羨林的病榻前說話。直到季羨林身邊的工作人員拿了凳子,王大珩才坐下🦶🏽。兩位在中國都是大學者👱🏿♂️,為何王大珩會如此恭敬地對待季羨林呢?原來,兩位都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雖然不是同一個學院🧏🏿♀️🏋🏿♀️,但是季羨林比王大珩要高兩屆。所以王大珩認為🧑🏻⚖️,季羨林就是他的學長🧑🏻🦽,對待學長、對待長輩,都必須要恭恭敬敬6️⃣。所以盡管都是高齡老人,王大珩依舊保持著尊師的品德。
看淡名利 此外,“請不要叫我光學之父”這句話💂♀️,王大珩曾經反復說過。對於“光學之父”的稱呼,他曾懇請🚣🏼♀️:“把我稱作中國光學事業的“開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說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麽稱呼他們?所以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
(王夕)
轉自 北京科技報2011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