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琭璐
何澤慧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在接受央視《大家》采訪中,她風趣地說😌:“年輕人不要學我,我做事不合時代的。”
這究竟是怎樣的“不合時代”?
她打破了當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不招收女生的陳規;畢業後沖破層層阻力來到不曾招收女生及留學生的德國大學研究彈道學,首次提出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新方法🧑🏽✈️;幾年後1️⃣,在巴黎大學的實驗室🤾🏻,何澤慧與錢三強一起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後又首先發現了鈾核的四分裂⚉,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
歸國後➾,她參與北平研究院原子學所(今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創建⛩;上世紀60年代,她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70年代🎊,她忙於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擔任副所長;80年代,她當選中科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
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走完了她97歲的一生🚣🏽♂️。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上📼,她用自己的一生捍衛了科學的尊嚴。這位讓世界肅然起敬的大師,將永遠令世人追憶。
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同事宋黎明的心目中,無論怎樣時過境遷👩🏿🚀、光陰荏苒👱🏿,何澤慧始終是那個樣子:身材不高,衣著十分樸素,和藹的臉龐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笑聲中充滿著率直和天真。
有人說🙍♂️,理想狀態下的人生賽跑應是這樣的:參賽隊員一字排開,發令槍一響,大家一起沖出起跑線……但現實生活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發令員經常缺席,眾人還在各就各位💁♂️,膽大的就已經沖出起點了。你也許會說他們犯規🙍♂️,但歷史無數次證明,機遇往往青睞具有超前意識的搶跑者🤸🏻。
何澤慧就是這樣一位善於“搶跑”的人。
1932年,18歲的何澤慧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這一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一共招收了28名學生,其中有10位是女生。但由於受到傳統偏見的影響,教授們認為女生學物理難以學有所成,紛紛勸她們轉系。而倔強的何澤慧偏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導者◽️。那時在學校的勸說下🚣🏽,物理系的許多女生都中途轉系或轉學🚽。何澤慧不僅堅持到了四年學習的最後,而且還以畢業論文最高分的優異成績“搶跑”在全班的第一名𓀕,成為當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10位畢業生之一。
可畢業後的出路在哪裏?當時男生畢業後可以去南京軍工署工作,而女生卻沒有人管💪🏽↗️。正當何澤慧苦於找不到工作施展抱負時🧑🏻🤝🧑🏻⏲,她得到了一個消息🥈:凡是畢業於國立大學的山西籍學生,山西省政府均資助3年公費出國留學🧖🏽。何澤慧雖然出生在蘇州,但祖籍是山西省靈石縣。消息一經核實,她立即回山西辦好手續🔂,赴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校留學。“看到日本人欺負中國,我想出去學習回來造大炮保衛祖國。”何澤慧的決心極為堅定。
到德國後,何澤慧徑直找到該校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主動要求學習彈道專業🏠。但當時該校的技術物理系與德國的軍事工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保密程度很高,輕易不會接受外國人在那裏學習。她打聽到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在南京軍工署做過顧問,便直接找到他,“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軍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鬼子,我為了打日本鬼子🤛,到這個地方來學習這個專業,你為什麽不收我👨🏿🦱?”這一招果真奏效了,彈道專業第一次破例接受了這位東方女學生。3年後,時年25歲的何澤慧以題為《一種新的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39年👩🦰,獨自在德國學習的何澤慧迎來了幾位從英國到德國遊玩的清華老同學♉️。這其中就有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彭桓武和王大珩⚙️,當時正值二戰前夕🌉,後來成為何澤慧丈夫的錢三強因法國政局動蕩沒能同來。當年被同學們稱為天生一對的何澤慧與錢三強自清華畢業後,各自選擇了自己的求學道路👩🏿🦲:何澤慧去了德國,錢三強則考到法國巴黎大學居裏實驗室,跟隨約裏奧-居裏夫人學習鐳學🥢。
1946年春天,何澤慧離開德國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來到了戰後的巴黎,與錢三強正式結婚🙎🏼。從這一天開始,他們的生活和事業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婚後,已經在德國做過兩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澤慧順利進入巴黎大學居裏實驗室🖐,與錢三強成為同事💡。在經歷了數年生活👬🏻、工作💅🏿、學習上的困苦後🧤🆗,何澤慧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製高點——在1946年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錢三強在一位英國學者投影的原子核裂變的照片中發現,原子核裂變除一分為二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裂變方式🟥。此後他與何澤慧在居裏實驗室開始對原子核裂變做深入的研究🤳🏼。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分析🤙🏼,1947年初🧝,他們和其他兩位法國合作者正式發表論文,證實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的存在👨🌾。
據錢三強的秘書葛能全先生回憶,後來經過錢三強等人的研究,一般在300次裂變當中💆🏻,有可能出現一次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上萬次裂變當中可能出現三例。無疑,1946年11月20日的這一“鈾核四分裂”的重要發現是何澤慧在科學史上領先於其他國家科學家的又一次“搶跑”。
同為物理界世界級科學家的約裏奧-居裏先生稱這一發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物理學上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它是由兩位中國青年科學家和兩位法國青年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是國際合作的產物。”回國後,國內有媒體稱他們是“中國的居裏夫婦”,但錢三強與何澤慧從來沒認可這個稱謂🈚️。面對眾多紛至沓來的褒獎🐴🧗🏼♂️,何澤慧冷靜得有些超乎尋常🔆。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正處於事業巔峰期的錢三強與何澤慧會繼續留在法國時,他們決定回到祖國科學救國。臨別前,約裏奧-居裏夫婦將一些當時保密的數據資料和放射源送給了這兩位年輕人🧑🏽🔬。1948年🧦,帶著導師約裏奧-居裏夫人的“要為科學服務,科學要為人民服務”的囑托,錢三強與何澤慧帶著不足半歲的女兒從法國啟程。
“就是這樣一位成績卓越的科學家卻經常說自己是‘小女子’,就是這位‘小女子’,打破了德國軍工學科不招收女博士的慣例,還是這位‘小女子’,敢夜裏一個人在實驗室‘偷偷’測量真實槍炮的彈道數據👍🏻🙍🏿,成為德國軍工的第一位女博士💁🏿♂️。在當年,這麽平凡的一位‘小女子’🌼,就明白每個人對民族的責任,把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融入到自己的追求當中👨🏽⚖️。”聊起何澤慧的愛國之舉,宋黎明的敬仰溢於言表🥄🔜。
何澤慧最著名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沒有什麽難的,你認真一點也會發現🏋🏿。”在走過的97年人生中,她唯一不曾中斷的就是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自己摯愛的祖國。
“文革”後的幾年中📋,何澤慧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盡管擁有著極高的聲望,她卻始終保持著低調做人、認真做事的嚴謹態度,在年輕同事中間起著積極的表率作用⛓🛀🏽。
記得有一次🦘,宋黎明在走廊上跟何先生閑聊說起他在兒童時期看到彗星的故事📸,何澤慧說她和錢三強當時在幹校,也看到了這顆彗星。過了幾天🍜,何澤慧抱著幾本天文學年歷和一疊記錄紙到辦公室找到宋黎明💅🏻♦️。天文學年歷上記錄著這顆彗星的數據(貝內特彗星,1970年3月20日到達近日點,可以在黎明前的東偏北天空看到🏇🏿,是20世紀最美麗的彗星之一)🤜🏽,那疊記錄紙上是錢三強跟何澤慧當時的觀測數據💩。何澤慧向他詳細介紹了當時他們的觀測設備:一個自己做的三腳架✖️,一個初中老師上課用的量角器,並畫了草圖,甚至還向宋黎明介紹了如何確定觀測緯度、觀測時間,如何確定彗星的方向🤵🏿,如何進行數據處理,最後是他們的數據跟天文學年歷的比較👶🏻。宋黎明如此感慨道📎:“‘大家’的思維是不受任何外界環境影響。科學家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卓越的貢獻,是因為他們已經把科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惕碚院士也曾說過,創新型人才對環境是沒有苛求的。何澤慧的身上就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不僅如此🏋🏽,生活中的何澤慧更是不乏生活趣味。在她的家中👨🏿🏭,有一支她和錢三強在法國自製的溫度計,兩面分別裝上了銅片和鐵片⭕️,通過熱脹冷縮的原理顯示溫度高低。在被問及為何不用電子溫度計時,何澤慧回答說:“首先電子的不環保;其次通過溫度計的上升和下降能讓我隨時想到物理的變化,也能感覺到溫度的真實。”幾年前微波爐剛一上市🤲🏽👨🏽🦳,何澤慧就對它的輻射深有質疑,為此還曾多次與宋黎明探討過測量輻射的方法。“科學不該分門類,我們其實都是在研究這個客觀世界🧍🏻。”超前的思維方式讓何澤慧不僅在學術上學有所成,即使是生活中的小細節也出於本能地“搶跑”在時代的前沿➾。
曾經,“何先生”傳授給宋黎明對待科學的理念,如今他也教給了自己的學生——何先生的科學理念是財富👉,體現在三點:其一,超越時代的思維方式及探究真理的執著精神;其二,真正懂得創新的人,對客觀環境的要求很少;其三,以科學的態度生活將會影響我們終生。
名利場、使命感🧍🏻♀️🥿,只能二選一
姜魯華至今還記得1988年即將遠赴日本做訪問學者時🌞,那段和老師何澤慧的對話——
“你出去準備不準備回來?”
“我只是出去學習,不會走的🧑🏿。”
“在國外認真學習,學好後發展自己的國家👩🏻🦱👵🏿,切記要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需要帶有針對性地學習。”
這一番教誨讓姜魯華頗受鼓舞,學成歸來後,姜魯華致力於1979年正式啟動的高空科學氣球工程🎐,這是中國科學院“六五”期間的重大項目。從那時起,項目組每年都要在野外進行氣球試驗和科學觀測。在很長的時間裏,何澤慧幾乎每年都要到氣球發放現場,親自了解飛行和實驗情況🦊。在每年的氣球飛行計劃實施前🕊,她都會了解有哪些實驗和觀測內容,當知道有新研製的氣球或觀測儀器進行飛行試驗時,她必會到現場。高空氣球飛行與觀測具有一定的風險♝,新發展的氣球和觀測設備所面臨的風險會更大一些。而越是遇到這樣的機會,何澤慧越是不肯放過,她認為有風險👨🔧,才有挑戰,戰勝挑戰才能有發展↘️🤦🏿。於是,在何澤慧的帶領下,整個團隊開始了在高空科學氣球學科新一輪的“搶跑”。
據了解,在這項技術發展的早期🧗🏻♂️,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製,新研製氣球首飛面臨的風險較高😩,何澤慧在現場也目睹了多次的失敗。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何澤慧從不指責大家,常常會幽默地說🧑🏻🎓:“看來我不該來,我不來,你們都成功了🧻,我一來,你們就失敗了。”然後才是鼓勵大家繼續努力。飛行失敗,參試人員內心沮喪,情緒低落🧅,但經何澤慧這麽一說🎅🏻,大家郁悶的心情立即得到了緩解。“在大家的心目中😚👩🦳,何先生已不只是一個有著崇高聲望的物理學家了🚣🏿。”姜魯華如是說。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何澤慧到氣球發放現場的次數逐漸減少。但她仍然會經常向姜魯華詢問高空氣球的情況📤,譬如技術上有什麽進展🚵🏼♀️,有什麽困難🦼🛕,她能幫助做些什麽等等。1997年,何澤慧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後🤵🏽,主動提出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她的這筆獎金繼續發展高空氣球科學🧑🏿🦳。“當時聽到這話,我立刻感到一種不安🗣📺,連忙擺手表示不行,可婉言謝絕的話卻是在愣怔之後才說出口的。以後每每想起這件事🧙♂️,都會感到一陣哽噎🏊🏿,感覺難以言表↖️。”
在2001—2009年姜魯華擔任粒子天體中心主任期間,何澤慧曾多次主動地問及中心在科研上還有哪些困難,可以由她向上級部門反映。在征集了多方意見後,姜魯華代表中心提出兩點請求🔲,第一:加大對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的設備和資金投入🧛,以增強我國宇宙線物理研究的綜合實力🏋🏼♂️;第二:促進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增加對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盡快立項。2003年,何澤慧向有關領導提出了這兩點提議,為這兩件事後來的進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已經立項,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也已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宇宙線觀測站之一🎄。
“何先生關心年輕人那是出了名的👂🏻。她主動讓出她在天體樓的辦公室✣,供大家開會🖕🏽、討論或接待外賓使用🌙。這個層次的人💇♂️,那時又80多歲了,還替我們想著這些小事,真的讓大家很感動。”聊及老師的為人時🏂🏽,姜魯華想起老師第一次破例接受采訪的片段。那是1997年《拉貝日記》中文版問世的時候🧑🏼💼,電影從親歷者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始末👨🏿🦱,是信息最為完整詳實的史料,而這段完整史料的見證人正是何澤慧🖌。當年電影中文版出版後👱🏽,她第一次破例接受媒體訪問。除此之外,她保持著低調做人的一貫原則🥺。“她既不看重名,也不看重錢。這就是真實的何教授🤸🏼♀️。”
相信何澤慧是帶著無憾離開的🦉,名利場、使命感🥻,在這道二選一的題目中,她以無言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選擇。
妻子、母親——淡定、淡然
用淡定、淡然、淡忘來形容為人妻👫、為人母的何澤慧極為貼切。
1948年夏在法國,事業處於巔峰之際的錢三強和何澤慧決定回國。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投入“兩彈一星”的研究。在籌建“兩彈一星”團隊時☃️,人選名單裏原本有何澤慧,卻因為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面對不公平的待遇,何澤慧表現得極為淡定——在接下來的氫彈研發中🫄🏽,其中一個重要數據,便是何澤慧和同事一起在實驗室完成的驗證,為中國氫彈研製方案的選擇作出重要貢獻。
對待科學一絲不苟的何澤慧,在生活中也是一位細心的母親。據女兒錢民協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父母都在位於房山的原子能科學院工作,每周末回家一天和孩子們團聚。“盡管母親工作很忙,但她一直保持著做剪報的習慣,每次回家都會帶著一沓剪報文章🫓👩🏻🦼。這樣的習慣一直到她年邁,剪報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我們小時,大部分是關於學習的🥷🏻;等我們工作了,便是一些買房、裝修、學車的報紙。”在女兒看來,這是母親特殊的教育方式。“媽媽從不說什麽特別讓人感覺激動的話❎,她對我們的愛含蓄而內斂。”何澤慧不僅將這份深沉的愛給了孩子們,也默默地傳遞給丈夫錢三強。每當錢三強生氣或是悶悶不樂時,何澤慧便會在他的書桌上放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不生氣”🛂,以便時時提醒他放松心情。
何澤慧做人做事認真還體現在接受媒體采訪上。她曾對某媒體不屬實的采訪稿不留情面地否定並提出撤稿🙎🏽♀️。她不認可被媒體渲染的與錢三強愛情的 “電報故事”。輿論曾這樣報道——
1945年,歐洲的戰事已近尾聲🤦🏿♂️🧑🏼🏭,國內抗戰勝利的曙光在望🌊👩🏼🦲,錢三強也對自己的愛情長跑發起了沖刺⛹🏻♀️。他向心儀已久的老同學發出一份簡約至極的求婚信🎅🏼:“經長期通信🥳,向你提出求婚👩🏽💼。如同意,我將等你一同回國🧕🏽,請回信🛷✣。”何澤慧以同樣簡練風格答復🤜:“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談到這個著名細節,錢民協解釋說,此信是沒有物證的🤹🏼♀️,絕對不屬實,父親曾對在身邊工作的秘書說🏌️♀️,在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沒有那麽浪漫的愛情🙅🏿♂️。他和母親是大學同學,因為工作的範圍相同及相互了解得清楚,決定將未來生活及工作完全聯系在一起🚶🏻♂️➡️。
在整理何澤慧的遺物時👩🏻🏫,她的大女兒講出了這樣的實情:母親有好幾套從德國帶回來的很珍貴的餐具。當年,何澤慧的大女兒要出國需要西餐餐具,母親大方地拿出來讓女兒帶出國使用👨🦳,而沒有計較那是她收藏了將近40年的老物件。“它是專給需要的人準備的。只是姐姐直到最後也沒把它帶走。”
錢民協說,“我媽這一輩子不講吃、不講穿🪳、不講住,從來不計較什麽條件🤏🏽。小紙條、小布條、紙繩🚖、鉛筆頭🪰🙍🏻,她都留著用🐃。不能隨便扔了👨🌾,能用就用。但她絕不是摳門老太太。”
時光如梭🦛💁🏽♀️,5年前因為一次摔跤讓何澤慧的頭腦中漸漸淡忘了一些事情,而她也在不完全的記憶中安心地度過了最後的5年時光🏗:“可以形容為老小孩吧♥️。每天在小區的樓下看看白雲❔🚏,我們開車帶她去北京南四環的花鄉,一下車就能看見大片的苗圃和花👨🏽🦳。”坐在小區的躺椅上,何澤慧喜歡仰著頭看藍藍的天上飄過片片的白雲🥅,女兒問她,“回家嗎🥜?”“再坐會兒。”相比任何榮耀來說,內心的閑適與安逸來得更加真實。
轉自 北京日報 201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