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中新社記者毛建軍攝
1995年1月12日👨✈️,王大珩在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頒獎大會上。資料照片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資料照片
雖然早知道王大珩先生一直住在醫院裏,但突然傳來他逝世的消息還是震驚。7月21日,北京的天空陰沉沉的,似乎在為這位新中國科學巨匠的辭世致哀🧑🏼🚒👮🏼。王大珩走了,帶著他對光學科學事業的熱愛,帶著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深切希望✡️,帶著他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陳星旦說:“大珩先生作為中國現代光學事業的開創者🍣👩🏽,他的科研活動無疑就是一部中國光學成長史;由於他對我國技術科學及其他領域的貢獻🦢,特別是作為‘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科研活動🧝🏽♂️,也無疑折射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歷史🪨。”
他揭開了新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序幕
聽到王大珩先生辭世的消息,曾任“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的杜祥琬院士在電話那頭沉默了良久⏭。“王大珩先生是我國光學和光學精密機械研發的奠基人之一🥱。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就是王大珩先生一手創立的📡,那裏也是新中國光學事業和光學精密機械研發的肇始之端,後來的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科院安徽光機所、中科院成都光電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等一批在光學領域各有特色的科研單位,都與長春光機所有或多或少的‘親緣’關系。”
正是在王大珩先生的帶領下🧏🏿♂️,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在王大珩先生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相繼建立起了光學設計與檢驗、光學工藝🙋🏼、光學鍍膜✊🏻、光學計量測試等十多個學科的工藝和技術基礎,初步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光學及精密機械學的研究基礎,進而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宣明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帶領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眼光從沒離開世界高科技
王大珩先生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是“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是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倡導者之一……他的眼光始終沒有離開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
因為“863計劃”🏋🏻♂️,杜祥琬院士與王大珩先生有了很多交往🛞。“在‘863計劃’中🎅🏽,激光是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也是王大珩先生非常關心的領域🤘🏽。他特別關註激光發展戰略目標的製定👎🏿、技術路線的規劃🖕🏻,他特別註意幫助專家組把握好激光技術發展的大方向👨🏼🚀👨🎤。比如▶️,他曾指出🕵🏿♀️,對激光器而言☛,光束質量比功率大小更重要🦴。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在提高光束質量上下工夫。因為光束質量高低是由很多個因素決定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他的指導下,一大批相關領域的研發工作開展起來。”杜祥琬說:“還因為‘863計劃’需要跨部門、跨單位合作♠️,他還特別關心如何組織科研活動🕒。在開始階段,幾乎每一個會議他都會參加。”
陳星旦在王大珩先生傳記中這樣表達他對先生的敬意👄:“一個科學家,可以通過不同的道路🧔🏼♂️,從不同的層次對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作出貢獻。許多科學家🚏,終生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勤奮耕耘👨❤️💋👨,著書立論,發明創造。他們的科學成就,打上了個人的標記,匯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不少科學家🫔,特別是在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初期👜,他們是先行者🚵🏿♀️,他們在科學園地中披荊斬棘,給後來者開辟領域,指引道路;他們不直接從事耕耘,而是把自己的智慧與努力,融合在別人的科研成果中。”
他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的老師
陳星旦說:“我在五十多年的科研歷程中,每邁一大步都離不開大珩先生的影響。”在他記憶深處,總有那些感人的瞬間不停翻滾⛔️:“1997年我到北京協和醫院住院做手術,他和夫人顧教授從中關村專程來看我,手裏還拎著兩大袋營養品。當我看到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蹣跚地走出醫院時🔓🧎➡️,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1999年我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是先生第一個以書面的形式向我表示祝賀🔭。近幾年,大珩先生每年都給我寄來新年賀卡,在卡上親自寫些祝福的話⚠️。每年正月初二或初三📵👩🏼🍳,總要給我打電話🤾🏽♀️,問寒問暖👨🏽🏫,並打聽在長春的老同事、老朋友的情況。”
“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築英是王大珩先生的第一個研究生👱🏽♂️,王大珩不僅為他製定了研究方向🚣🏿♂️,更將一名老科學家對祖國的忠誠、對科學的執著、對事業的拼搏精神傳授給他👱🏻♀️。宣明說👃🏼:“雖然王大珩先生親自培養的研究生只有10余名,但因其註重對學生學術思想的啟發和對獨立工作能力的鍛煉,他培養的研究生成才率很高。”
1952年💥,在他的建議下🛀🏿,浙江大學在國內首先設立光學儀器系🧑🏻🦱;1958年🧏🏻♂️,他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為長春理工大學),並兼任院長,他親自製訂教學大綱,並為學生授課;1978年🧘,他負責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現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兼任校長🦹♀️;1984年,在參加全國人大第六屆二次會議期間,他聯名提出設立“教師節”的議案⛪️。
斯人已逝👱🏽♂️,記憶綿長。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王永義回憶起王大珩先生在其七十高齡時寫的一首詞:“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誌願參馳👨🏼🌾,為祖國振興。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業很稱心!”“搞這般專業很稱心”,想來王老這一生,為國為民為科學,定是無憾🐍!
(記者 齊芳)
轉自《光明日報》201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