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豹”總設計師陳一堅
○宗聞
他從事飛機設計研究工作40多年,為殲教1、初教6🦻🏽、強5、運7、“飛豹”等多個飛機型號的設計研製貢獻了自己的盛世年華與心血智慧😻,多次立功獲獎,是國防科工委任命的“飛豹”飛機原型機的總設計師,航空界知名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主持完成了飛機設計手冊規範的編寫🙎🏽♀️,並著有多部學術理論論著🤵🏻♀️,為促進航空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付出了心血🤸🏿♂️。
他就是“飛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一堅🏝。
飛機疲勞問題專家
“在中國的藍天上一定要有中國人自己製造的飛機在飛翔”。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事航空事業的人員的共同願望。
1966年4月🦊,為了打破外國飛機一統國內民用航線的被動局面🛑,周恩來總理和葉劍英元帥發出指示:以六○三所(現中航工業一飛院)的技術力量為主,通過跟蹤🏄🏽♂️,設計運7飛機🍋🟩。跟蹤設計“爭氣機”👩🏽⚖️👨👨👧👦,報國有誌亦有機🍲。年輕的陳一堅感奮不已,195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的他正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來實現自己“獻身航空,報效祖國”的雄心壯誌時,“文化大革命”席卷而來📁。陳一堅被無情地從火熱的飛機研製前線橫掃到“牛棚”裏🧑🏿🦳。
逆境可以摧垮一個人🧘🏽♀️🤹🏽♂️,也可以造就一個人。
陳一堅從1965年起就開始系統地學習研究“疲勞與斷裂”,在“牛棚”裏✊🏿🫥,他牢記徐舜壽生前囑托,思考著運7飛機設計中的疲勞斷裂問題,常常一研究就是一個通宵🔻。
恢復工作以後,陳一堅編製了中國第一份飛機疲勞試驗大綱和運7飛機疲勞試驗疲勞載荷譜🏤🪸。後來🚒,他又主持編寫了《疲勞手冊》;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同誌合作🈲,編著了《微觀斷裂力學》一書,這是當時一本很有價值的研究微觀斷裂力學的專著。陳一堅由此成為中國很有影響的研究飛機疲勞問題的專家。
風雨兼程“飛豹”情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殲擊轟炸機“飛豹”的研製提上日程🫶🏿,研製任務落到了西安飛機設計所。陳一堅被任命為六○三所副總師👨🏿🌾,1980年8月又被原航空工業部任命為六○三所副所長兼總設計師,1982年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飛豹”型號總設計師。如此快速的成長過程,也得益於當年恩師徐舜壽指導他飛機設計全過程的鍛煉學習。
為了“飛豹”,陳一堅曾經感情失控,淚下如雨👩🦰。為了“飛豹”🫳🏿,他們迎難而上,百折不撓⛈。“飛豹”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研製的重點武器裝備🙎🏻♀️。該機研製在既無原準機又無外援的條件下進行,采用了數十項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很多機載設備也是新研製的,技術難度大,並涉及10個部委、數百個廠所🕵🏽,是一項復雜的大型系統工程👨🏽🎨。
陳一堅作為型號總師,不僅在飛機結構強度的設計中有很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而且在整個研製過程中,他以滿足國防需求為已任,竭盡全力優化總體技術方案,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組織領導能力,解決設計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作為重大技術方案和關鍵技術的決策者🚽🔢、系統工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他成功地組織和完成了“飛豹”的研製任務👩🏻🦳,填補了我國殲擊轟炸機的歷史空白🧑🏻🦼➡️,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大膽創新奠基礎
陳一堅認為,如果不大膽創新,就會永遠地“穿新鞋🏄🏻,走老路”。當時年已50歲的陳一堅不負眾望,以總設計師的膽識和戰略眼光,大膽決策,摒棄了沿用多年但已落後的規範,選用國際上先進的軍用飛機設計規範,並妥善解決了使用中的協調👨🦽、配套問題,使飛機的載荷、飛行品質🏤、結構強度和系統的設計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並積累了經驗🍲,為“飛豹”一舉達到國家下達的戰術指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應力分析方法上,陳一堅提出了全面開發應用有限元法代替傳統的工程梁法,實現了從局部求解到全機求解的重大飛躍🧏🏻♂️,解決了理論分析與實驗驗證一致性的難題。
對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的積極采用,為“飛豹”達到技術先進🫅🏻、性能良好💠🏄🏽♀️、安全可靠提供了堅實保障。使用表明,“飛豹”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飛行特性,部分性能超過俄羅斯的蘇-24🤼、美國的F-4和歐洲三國聯合研製的“狂風”戰鬥機。
1995年,“飛豹”參加了海軍新武器裝備演示🤦🏼♀️,受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的檢閱;1998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設計定型,在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中承擔重要任務;同年,以“中國飛豹”之名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𓀉,受到世人的熱切關註✡︎;1999年,作為受閱裝備之一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式,壯我國威,振我軍威。
轉自 科技日報201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