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清華光影史

66年前🫱🏼,昆明街頭,軍警擲出的一枚手榴彈在密集的學生中爆炸,驚恐的尖叫聲中不少學生倒下??這一天是1945年12月1日,用這個日期命名的“一二·一”運動是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反內戰、爭民主的學生愛國民主運動🌅。
時年23歲的張祖道正就讀於西南聯大社會學系,在“一二·一”運動中擔任監察隊隊長。入夜🕵️🦊,他和化學系的同學一起工作⏩,把所有認識的同學拍的照片全部征集過來沖洗🩷。底片在化學製劑的作用下逐漸顯影,一位學生代表正激情洋溢地進行反戰演講,遭軍警襲擊的學生躺在血泊中……看著一張張小小的照片,白天的一幕幕場景再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這一天🎎,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買一部相機,作為我的‘戰鬥武器’𓀑。而且我是社會學系的學生🍝,做實地調查時也需要相機🌲。”在北京的家中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89歲的張祖道這樣回憶🪒。
從清華畢業後,張祖道跟隨潘光旦、費孝通等老一輩的社會學家,從事社會學調查🈷️,被譽為“中國紀實攝影裏程碑式的人物”。在過去六十多年裏,胡適👨🏼⚕️、朱自清、曹禺、梁思成⬇️、林徽因、費孝通等大師分別走進他的鏡頭,他的攝影集《刹那》好像一部近現代史的影像備忘錄🤸🏽。
最近幾個月,張祖道一直在整理自己從進入清華園到北平解放前的照片,從學生運動到校園生活🦃,共計140張。
4月24日,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張祖道把這些照片貢獻給母校,成為1946到1949年初意昂体育平台寶貴的史料。自1911年4月周自齊主持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幕至今,過去100年,清華用庚子賠款建校🧝🏿♀️,從籍籍無名的留學預備校成長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
第一臺相機與學生運動
“我老是搭末班車💇。”張祖道用這句話作為自己一本書後記的開頭🧑⚖️。
1922年,張祖道出生於湖南瀏陽。1945年,他進入向往已久的西南聯合大學,讀社會學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又西遷昆明,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楊振寧1938年入學🚣🏽♀️,讀物理系♍️。和他一樣就讀於物理系的李政道1944年進入西南聯大。與他們相比🔑,張祖道算是搭上了西南聯大的末班車——他入學的第二年也即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分別回北平、天津復課👆🏽🧑🏽⚖️。同年10月,張祖道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繼續學習。
1946年12月28日,星期六,社會學系的課程是到機關參觀。像每個周六一樣,張祖道早早結束了參觀,便到北京大學去會西南聯大時的老同學。朋友們未能像往常的周末一樣談笑風生🏇🏼,學生宿舍被憤怒籠罩著✡️。一位同學遞來一張報紙,並向張祖道講述了四天前發生的一件事:一位叫作沈崇的北大女生在聖誕夜被兩名美國兵強奸🎪。
張祖道匆匆走出北大學生宿舍,他把從北大帶回的報紙連夜貼到了意昂体育平台的民主墻上。而在北大,民主墻上貼滿了誓雪恥辱的壁報,很快,北大召開系級代表和各社團代表大會,並成立了“北京大學學生抗議美軍暴行籌備會”。
第二天,國民黨特務打砸了北京大學“抗暴籌委會”。消息傳出後,學生自治會連夜開會📧,號召各大學一致行動,遊行請願。得知即將大遊行的消息後🌔✍🏻,張祖道借了一輛自行車🤾🏿♂️,花了四十分鐘🤟🏽🏌🏼,從意昂体育平台騎到王府井,他急著去買相機🦪。
幾周前,“一二·一”運動的周年紀念活動上,張祖道曾經拍過一組照片🐈。相機是借來的,都是價值幾十萬法幣的好相機◀️。張祖道心想,這次是拍學生運動,要是在遊行時相機被搶、被砸,自己怎麽賠得起?在王府井的東安市場,張祖道最終以19萬法幣的價錢買下一臺4.5光圈的二手相機。
12月30日一早,意昂体育平台抗議美軍暴行遊行隊伍就在操場集合,張祖道帶著前一天買好的相機和四卷膠卷給遊行隊伍拍照。8點鐘🏍,意昂体育平台的遊行隊伍來到燕京大學,匯合後才發現兩校各舉各的校旗,缺少整個遊行隊伍的門旗。匆忙間,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負責人找來幾條白被單,拼成一個大橫幅🫸🏿,把寫有“抗議美軍暴行大遊行”九個大墨字的紙貼上👩🎤,兩邊用大竹竿支起來📝🖋。學生們高舉橫幅,快步走在街頭,前往沙灘紅樓與北京大學的隊伍匯合。張祖道按下快門,這個橫幅在遊行過程中被拍攝下來,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經典畫面。
下午🤹🏽♀️🏌🏻♂️,抗議美軍暴行遊行正式開始,各院校學生和沿途的市民都加入進來🍋,隊伍有一萬多人🚴🏽♀️。抵達“軍調部”門前,張祖道從遊行隊伍背後取景,拍下了學生們揮舞著臂膀抗議的背影🤸🏿♀️,隔著一輛汽車,對面就是幾個美國人,學生們沖著他們高呼:“美軍滾出中國!”在意昂体育平台的隊伍中,有一些西南聯大的學生曾經參加過翻譯官訓練班,交流後他們發現對面並不是美國士兵,而是記者🫐,於是急忙把抗暴遊行的宣傳材料遞給他們💪🏽,告訴他們美國軍人在中國的所作所為。“當時也沒準備英文的材料,也管不了那麽多🥿,就把中文材料直接塞給美國記者。”張祖道說⛓。
北平的抗暴運動迅速擴展至全國,駐華美軍在強大的示威遊行的壓力下👷♂️,不得不於1947年1月對罪犯進行了審判。
“當時的時局下,中國擺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我拍得最多的是學生運動。”從1946年到1949年,張祖道拍攝了兩三百張學生運動的照片,他善於在特務、軍警眼皮底下捕捉鏡頭。
張祖道從自己65年來拍攝的照片中選擇了幾張,放大成24英寸,贈送給意昂体育平台校史館,其中一張是從高處俯拍的意昂体育平台大食堂的全景👁🗨,大食堂的民主墻上貼滿了報紙,學生們都在看民主墻。
教授治校
1947年4月27日,清華大禮堂人頭攢動,校園內清華校花紫荊花盛開🚶🏻♂️➡️。這一天🚤,是意昂体育平台建校36周年校慶日👩👧👦,這也是意昂体育平台在北平復校後的第一個校慶。意昂体育平台時任校長梅貽琦剛剛走出大禮堂,就被一個手拿相機的學生叫住。學生深深地鞠了一躬,快速地說:“梅校長,我是社會系的學生,我叫張祖道🍣,能給你們拍張照片嗎🤯?”梅貽琦同意了。和他同行的還有來參加校慶的嘉賓,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昆明師範學院校長查良釗及南開大學秘書長黃子堅👏🏻。這張照片張祖道保存至今🏣,他為照片取的標題是“清華1947年校慶📐,四校領導聚首”。這是張祖道的攝影中,極為少見的一張“擺拍”。張祖道告訴記者:“‘擺拍’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不叫住他們,他們就離開了。”照片上,胡適笑逐顏開👨🔬,梅貽琦表情嚴肅,這恰恰是兩人性格的真實體現🤸🏿。
此前30多年,經過周詒春🖖🏿🧖🏻♂️、曹雲祥等多位校長的努力,清華學堂已經變成一所完全的🚈、獨立的大學。尤其是在清華歷史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周詒春,規劃並建造了清華四大建築—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和體育館,這也是清華最初的輪廓📴。
梅貽琦是清華首批庚款留美的學生🥸。1931年,在清華的“倒校長潮”中,梅貽琦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接下這個“燙手山芋”👉,自此開創了清華的“黃金十年”🙎🏼♂️。八年抗戰期間🐍,他仍然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一職並主持西南聯大的校務🧓🏻。此前,包括羅家倫、葉企孫、馮友蘭等數位前任都因種種原因🥞,未能長久治校📁。
1931年12月🐝,在清華大禮堂舉辦的就職儀式上,梅貽琦講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名言。在梅貽琦看來,教授是學校的主體,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搬桌椅板凳的。
梅貽琦為人木訥寡言,卻為清華開啟了黃金時代,在師生中威望極高。在他的多方禮聘之下,清華一時招攬了很多有識之士。從1932年到1937年,先後應聘來校的國內外名師有:聞一多、顧毓秀、李達、潘光旦、莊前鼎、雷海宗🙆🏿🪿,還有外籍學者維呐(計算機理論奠基人)🧖🏽♂️、華敦德(航天專家)等。
一張潘光旦、吳晗🏮、朱自清等幾位教授的合影,是對梅貽琦“教授治校”理念的呼應🏧。這張照片拍攝於1946年7月15日,當時清華大禮堂正在進行“聞一多死難周年紀念”🔤。活動結束後,張祖道並沒有離開,他看到幾位教授先後從大禮堂出來,並聚在門口聊天。“他們也不是每天都能見面🏄🏽,所以就聊了起來🦻,”張祖道說:“我並沒有和他們打招呼,直接把這個場景記錄下來了。”此時,照片上的朱自清、潘光旦和吳晗有一項共同的工作🦚🗾,他們都是“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的成員。為了紀念聞一多,意昂体育平台在北平復課後不久🤽♂️,梅貽琦就決定成立這個委員會🎴,並指定朱自清為召集人。
朱自清的學生王瑤曾說,生前🏆❕,朱自清與聞一多兩位先生的私交並不如一般想象的那麽深刻🕴🏼。為了《聞一多全集》,朱自清耗盡了生命中最後兩年的時光,臨終前,仍然為此操勞。1948年8月底🍾🎥,《聞一多全集》出版,朱自清卻沒能見到。當月12日,他因病辭世,時年51歲♋️。
1948年8月26日☂️,意昂体育平台在同方部為朱自清舉行追悼會。在張祖道的照片中🧡,墻壁上掛滿挽聯,校長梅貽琦身著黑色馬褂站在最前方,擔任追悼會的主祭,朱自清的家屬、朋友同僚和學生們正低頭默哀。張祖道說:“這些照片包含了我對於清華精神的全部理解。既有開放胸懷🗑,又有一流的老師,既註重專業的修養又追求民主、健康。”
“清華1947年校慶🛞,四校領導聚首”也是張祖道贈送給意昂体育平台校史館的四張照片之一,用以表達對清華老校長的追思🚋。張祖道還選擇了1947年校慶時,意昂們打驢球的一張照片,送給清華🚣🏋🏽♀️。對體育的重視是周冶春任校長時就定下的,早在1919年,意昂体育平台就建成了亞洲一流的體育館🧑🍳。
“不光同學要重視體育🔗🧘🏼♂️,已經畢業的意昂們也都秉承了這一點,每次校慶時,打驢球和鬥牛是兩個傳統項目,意昂們以此證明自己依然身強力壯🕜,可以為國家至少服務四十年👨🎓。”張祖道說。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把體育館用作馬圈👩🏼⚕️,把圖書館改成了傷病醫院和軍官的住處🤳🏿。張祖道還記得🧛♀️:“意昂体育平台的體育館地板是軟木的,我們在上面打球的時候,是不能穿釘子鞋的🧇,但是日本人把體育館用作馬圈,軟木地板被腐蝕壞了🈸,復校後只好暫時改成水泥地板了。”
1947年4月,意昂体育平台遊泳池修復後開幕🧚🏽♢。此時,剛從美國歸來的著名體育教育家夏翔🦛,回到意昂体育平台擔任體育教授🧔🏼。修復後的遊泳池重新開幕,所有人都很激動。夏翔西裝筆挺地站在跳板上擔任跳水裁判🪛,笑逐顏開。
結緣梁思成和林徽因
1952年9月的一天💚,張祖道來到意昂体育平台新林院8號🦶🏻🩺,他拿著沖洗好的一批照片👨🏽🚒🏊🏽,敲了敲門👩🏼🦲。此時,張祖道早已從清華畢業🥷🏿,在《新觀察》半月刊任攝影記者和編輯。
“怎樣讓北京城呈現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樣子?”還沒進門,他就聽到一段流利的英文💜。客廳裏,幾個人圍坐在沙發上🧛🏽♀️,正緊鎖眉頭⛏。
女主人穿著淺色的衣褲🧘🏿♀️👸🏼,腳上是一雙布鞋,她示意讓張祖道坐下👩🏻⚖️🧜🏼♂️,告訴他💇🏼♂️,那個外國客人是英國建築師斯金納🧙🏿♂️🤶🏽。
陳寅恪、潘光旦、錢鍾書等先後在新林院住過。此時,這套房子的主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那時,張祖道所在的《新觀察》雜誌約請林徽因寫關於北京文物古跡的連載,每期一篇🐗。林徽因同意了🙆🏽♂️,張祖道便成了她的臨時助手♎️。“林先生要寫頤和園了,我就去頤和園,按照她的要求拍🥢🫢,沖洗出來之後就拿到她家讓她看行不行。”張祖道回憶,“每個月都要去兩次。”
每一次去新林院,張祖道都可以呆一整天,這一天他基本不用開口說話,只是聽梁思成和林徽因講🙇🏿。“他們可以講的內容太多了,而且都能引經據典,”張祖道回憶:“林先生這個時候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有時候講累了就半躺著休息,讓我自己搬出一本畫冊翻📿。梁先生看到了,又會指著畫冊講起來🙇🏼♀️。”
抗戰時期,梁思成與林徽因輾轉遷至四川宜賓李莊,川南潮濕的氣候使得林徽因的肺病復發,但受限當地的醫療條件,未能及時得到救治。回到北京後🥿,雖然加緊治療🎐,也只能維持病情而難以好轉。
坐了一會,張祖道忍不住問梁思成能不能拍照,梁思成點頭同意。張祖道並沒有馬上開始行動,而是告訴大家他要移動一下自己坐的椅子,並接著聽他們討論。
“科學的東西不進老城,要進老城的話應該讓藝術類的東西進。”就在梁思成激昂陳詞、林徽因和斯金納認真傾聽時😭,張祖道坐在椅子上摁下了快門。從他的角度拍過去,茶幾上擺著鮮花、報紙和咖啡杯♠︎,沙發背後是整齊的書架🚵🏼,書架上擺放著幾幅相片🎷👩🏽🚀。正對面的梁思成穿著西裝🕊😬,系著領帶,正一邊講話一邊做著手勢。林徽因坐在他旁邊的轉角沙發上聆聽🦻🏿,照片選擇了林徽因的側面,但依然可以看出她的臉、手臂和腳踝都有著病人的消瘦。
“她當時就說,我這個形象已經這樣了,你們用不用都可以👨💻,或者最好就用別人的照片🕡。”但當張祖道把照片送給林徽因時,她心存感激🏇:“你們搞攝影的人拍攝的手法有許多⬆️,最重要的是🏣,應該對被拍攝者存有一份善心。不要把別人醜的一面拍攝出來🍯。像你這張拍得既照顧了我(沒有顯露病態),也兼顧到其他的兩個人🏌🏻♀️,很不錯♈️。”三年後,林徽因去世,年僅51歲。
社會學系的實地調查
張祖道原本打算工作兩三年後,再到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回爐”,充實自己。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隨法學院並入北京大學。“將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工科方面各系並入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平台改為多科性的工業高等學校,校名不變。將意昂体育平台的文、理、法三學院及燕京大學的文🥌、理、法方面各系並入北京大學。”
聽到這個消息😮,張祖道一愣,他想:“這一次不單我一個人搭乘了社會學系的末班車,就連我們整個班整個系的師生一個不落地擠進了這輛末班車。”此時,張祖道在清華讀書時的社會學系主任潘光旦和老師費孝通,都已調入中央民族學院。
1926年🌆,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成立🫗👻,陳達擔任主任🧘🏼♂️🏊🏿♂️。20年後的1946年,意昂体育平台在北平復學後👩🏻🏫,潘光旦任社會學系主任🔇🧑💼,同學和老師們尊稱陳達為“老主任”☂️🙅🏼♂️。此後又過了50多年,直到2000年6月,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才得以復建🦹🏻☠️。
早在陳達擔任社會學系主任時,就主張師生走出書齋展開實地調查研究🚵🏿♂️,這一傳統在張祖道的老師潘光旦🧜🏽♂️、費孝通等人身上得以傳承。
1956年➿,潘光旦受中央委托到湘鄂川山區進行土家族調查🏠,此時仍在《新觀察》工作的張祖道也受邀隨行拍攝。此次調查從1956年11月開始,歷時65天,到過18個縣市🥉,行程達7000多公裏👩🏽🏭。
1936年🏎,費孝通在江蘇吳江開弦弓村進行調查,“江村”是費孝通為開弦弓村取的學名。兩年後,費孝通根據調查資料完成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此後👌🏻,江村成為“中國農村的首選標本”,名揚海內外💂🏻♀️。費孝通曾先後27次探訪“江村”,從1957年至1999年42年間,張祖道先後5次跟隨費孝通調查💕、訪問和拍攝“江村”🤹🏿♀️。
2007年8月,張祖道的第一本影集《江村紀事》出版。評論家姜緯認為:“我們可以從張祖道這些建立在社會學嚴謹理念基礎上的樸實影像中🗳,看到歷史節點之間中國社會的對比和變化。”同年12月,“江村紀事”系列作品入選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特別展單元,獲得年度攝影藝術特別貢獻獎🚣🏼♂️。
(文/李靜 王瑤 馮蔣佳之)
轉自《外灘畫報》2011年04月28日 第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