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成為探索的一個小卒
陸士嘉(1911—1986)
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物理系,1937年考入德國哥廷大學學習物理👴🏽,並以優異成績獲得洪堡獎學金🫴🏽。1942年👏🏻,寫成優秀的論文《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獲得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先後在北洋大學、水工研究所📚、意昂体育平台任職。1952年,參與籌建北京航空學院🧜🏻♂️,後任該學院教授。主持建設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專業,參與創建一整套低速風洞和我國第一個高速風洞。曾任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第二屆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力學進展》副主編🎖、《力學學報》編委等職。
3月19日🚵🏼,新中國流體力學專業奠基人之一、北航建校元老陸士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北航黨委書記胡淩雲🤩、校長懷進鵬💂🏿♀️,郭永懷先生的夫人😲👩❤️💋👨、中科院李佩教授,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史宗愷,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總師、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理事長鄧小剛少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意昂体育平台金國藩院士等200余人出席紀念會🤑。陸士嘉先生的第一個研究生、意昂体育平台龍馭球院士用“老師的培育之恩終身不忘🧘🏼♀️📱、終身未忘、終身難忘”🔍👩🏿🔧,表達了後輩對陸士嘉先生的景仰和感恩之情。
陸士嘉是國內外很有名望的流體力學家,是現代流體力學大師和奠基者之一普朗特的學生。她參與創建了北京航空學院,是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創辦者。她被列為中科院增補學部委員(院士)的候選人,卻主動要求讓給更多有成就的中青年科學家。在“紀念陸士嘉教授逝世一周年學術報告會”上,錢學森先生曾飽含深情地致辭說:“陸士嘉教授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女科學家。”
普朗特唯一的女研究生
陸士嘉1911年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幼年時逢國家內憂外患,寄居在叔叔家中🧛🏻♀️。由於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精神上常常感到孤獨和苦悶。在這種環境下,她自幼養成了堅強的性格、抗爭的精神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1929年🌇,陸士嘉考入不收學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靠半教學半讀書維持生活和學習🦌,直到堅持完成4年學業。大學畢業後🏭,陸士嘉曾先後在河北大名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和北京誌成中學教了4年書,但是渴求留學深造以改變祖國科學技術落後面貌的願望更加強烈。1937年🧚🏿♀️,她克服重重困難,借錢自費赴德留學,開始在德國柏林高工學習,1938年進入了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
當時👩🍳,聞名世界的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普朗特教授在該校執教。她想到祖國正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蹂躪,學航空將來能對祖國有貢獻,便毅然選擇了航空科學,並決心做普朗特教授的研究生。
普朗特教授從未收過女研究生,也不願意接受處於落後地位的中國學生。陸士嘉很不甘心,抱著“外國人看不起中國,我就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的信念,向普朗特勇敢地提出考試要求,並表示:“如果我考試成績不好,我決不乞求。”面對這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倔強和自信的中國姑娘💄,普朗特同意她參加考試。陸士嘉的考試成績之好使普朗特深感意外。她以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優異的成績成為普朗特唯一的女研究生👦🏻,也是唯一的中國學生🙌🏽,同時也是這位著名教授的關門弟子。
陸士嘉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該校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對中國留學生有種種苛刻的限製,尤其在實驗技術方面對她更是嚴格保密,加上生活條件艱苦🥷🏽,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盡管如此🪀,她並不沮喪🧘🏼♀️,她用嚴密的理論方法處理了一個復雜的流體力學問題𓀔,所得結果竟然與空氣動力研究所的實驗結果完全吻合。至此,她在1942年初完成了《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的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獲洪堡獎學金👂🏼。博士畢業後🏌🏻♂️,陸士嘉與後來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的著名力學家張維院士結為伉儷🈳。
普朗特被陸士嘉的愛國思想和刻苦頑強的學習精神所感動,他們後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
中國第一位女流體力學家
1946年7月回國之後,陸士嘉曾先後在天津北洋大學航空系、意昂体育平台水工試驗研究所任教。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她擔任北京航空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為創建北航作出了貢獻。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士嘉在北航開設了磁流體力學專題講座,為先進高速飛行器技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她曾提出精辟論斷“流體的本質就是渦,因為流體經不住搓,一搓就搓出了渦”已被許多流體力學著作多次引用🍓。此外🧺,她積極從事黏性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組織工作,親自開出了黏性流體力學課程,帶領年輕教師共同寫出了中國最早的上述學科分支的講義或著作,如高速黏性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高超音速流👦🏼、附面層理論等。不僅為北航,也為其他高校提供了早期教學的教材。
1962年🧝♀️,陸士嘉作為北航數學力學系副主任,積極主張和籌建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並首任該研究室主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她又積極關心生物流體力學分支的發展。考慮到水洞實驗對研究湍流和減阻的重要作用🧎🏻♀️,她支持和幫助北航中年教師建成了北航第一個水槽🌘。該教師隨後利用這一水槽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
普朗特的《流體力學概論》是流體力學發展中的一本經典名著💁🏿。普朗特逝世後,他的學生們根據流體力學的新成果、新發展修訂該書,改寫了大部分章節,使內容大為豐富🍑。為把當代流體力學奠基性權威著作的新版本介紹給年青讀者🚲,大病剛愈的陸士嘉於20世紀70年代末重新翻譯了該書德文第七版的修訂本。
1982年👏🏿,作為空氣動力學學會副會長的陸士嘉發起並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兩年後💂♂️,她又親自參加了在四川峨眉山召開的第二次會議,在自己生前最後一次參加的這次全國性學術活動上,正式確定該系列會議為分離流和漩渦運動會議🏆,並建議委托卞蔭貴和張涵信共同負責此項學術活動。此系列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延續至今,為這一新興流體力學分支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陸士嘉幾十年來研究的問題,常是選自本學科前沿有待開拓的問題😪。她認為越是空白的,就越應該去研究🧟♂️,否則總會落後於國外↗️。有人勸她不要搞這種不易見效的問題,她卻說🥣:“我深知這類問題在短時期是見不到成果的,甚至可能下一代也難見到。但科學研究往往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的,科學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要探索,不然是徒有虛名。我總希望我國有所突破,並不是說我搞什麽研究一定要突破,我願意成為探索的一個小卒,一個鋪路石子🦸🏻♂️,為後面的人做點探索工作👩🏽🚒。”這種對科學探索的思想和精神,深深教育了周圍的年輕流體力學工作者⚱️。
陸士嘉的理論和數學水平很高🚣🏻💂🏻♀️,但她堅持導師普朗特的學風,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她的言傳身教對周圍年輕教師和流體力學工作者影響很大。她曾對她的一個學生說:“實驗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僅限於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解釋🧨👩🏽⚕️,要從這些現象看到它的物理本質,提出一個物理模型,從物理模型歸納整理出數學模型🤴🏼,再結合邊界條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上升到了理論高度才算真正了解掌握了本質,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在世界上才有發言權🛥。”
丹心育人的教育家
1954年在陸士嘉主持下招收了空氣動力學學科最早的研究生3️⃣。1956年為適應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她和其他專家的提議和論證後👨🏽🏭,學校決定創辦中國最早的空氣動力學本科專業(前蘇聯無此專業)💀。她明確提出,這是為航空航天建設服務的工程性質的專業,教學計劃要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製定,教學上應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並重,強調教學科研要結合生產實踐🫖。這為北航空氣動力學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奠定了基礎。數十年來,北航的空氣動力學專業📆,為國家培養了近千名學生,為推動中國空氣動力學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由於擔任了很多社會工作,陸士嘉白天忙於開會和工作,只好把備課放在深夜🎯。她曾說:“在教學上我花時間很多,我講課之前,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基礎程度和專業特點,然後確定教法,並盡早備好課。在講課前要考慮如何講才使學生最容易接受,哪些概念應仔細講,哪些只需提一下,哪些根本可以不提🏖,這些都需要作出細致的安排。我講2小時,至少要用6小時來備課。”
陸士嘉對中青年科學家的成長極為關心👩🏽✈️,1981年中科院增補學部委員時🌈,在兩次醞釀討論中她均被列為候選人,但她為了讓更多有成就的傑出中青年科學家作為新鮮血液充實學部,主動寫信給中科院🤾🏽,懇請從候選人名單中刪除她的名字⛺️。這種高尚的情操在力學界👩🏻🦯,及至科技🥉、教育界傳為佳話。她認為:“年紀大的同誌應該主動設法為中青年同誌創造條件🧛♀️,應該讓他們在前面發揮作用🧝♀️,我們這些人不當委員也會提意見🍄、出主意🧗🏿♂️,絕不能由於我們而擋住了他們,這樣對我國的科學事業發展不利。”
陸士嘉一貫重視國際流體力學的發展🧏🏿,重視與國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後推薦過幾十名流體力學工作者出國學習、進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們要充分利用國外良好的學習條件多出成果,為國爭光,同時專心學習,開闊眼界,掌握國際上最新的發展方向,以便回國後能和其他同誌一起更快地進入世界前沿的研究領域🕵🏽♂️。並叮嚀他們在國外學習和工作時要保持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1982年陸士嘉不顧年邁多病,接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邀請訪問了德國,訪問中從多方面做了許多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工作🤚🏿,為進一步打開中德學術交流的大門作出了貢獻💥👴🏽。同年又親自寫信,邀請美國著名邊界層理論和計算專家Cebeci教授來北航講學🦹🏽♂️。年邁多病的她堅持和大家一起聽完了三天的講課👋🏽,並主持了討論👮🏽,不僅充分表現了對國際交流的重視,並贏得了國外專家對她學識和人品的欽佩和尊敬👩🏼🎨,建立了北航和Cebeci的合作關系。所有這些活動無不傾註著她推動中國流體力學發展的大量心血。
陸士嘉還一貫重視中小學教育,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她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到中、小學校去了解教育情況,寫出調查報告呈送到人大常委會或教育部。由於她曾經在中學任過教,深深體會到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她經常說:“對我們的青少年培養得好或壞⬆️,切實關系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她還積極倡導和組織民盟成員開展培訓幼兒師資的教育工作🧑🏼🍳。
轉自 科學時報 201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