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在辦公(資料圖片)
使用人才,貴在知人善任🏌🏽⏲。作為共和國的科學巨擘,生平不喜張揚的錢學森👮♀️,不僅在專業上成就等身,在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方面,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同樣功勛卓著。
近日🍞,本報記者專程采訪了錢學森生前的身邊工作人員,聽他們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錢學森識人用人的生動故事,其中體現的超群用人智慧和選才哲學🍜,讓人回味、贊嘆。
“就按年輕人意見辦”
1964年6月底的一天,中國西北的一片戈壁灘上,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即將發射。
由於在試驗發射時,導彈射程不夠🧦,在場的專家們都在考慮,怎樣再給運載火箭肚子裏多添加點推進劑。這時,一個中尉站起來說,如果變一個思路🔖,火箭重量減輕,射程同樣會變遠,“經過計算,要是從火箭體內泄出600公斤燃料😭,這枚火箭就會命中目標。”
但是,沒有人理會這個軍銜級別最低的年輕人的建議。
憑著一股執著,這個叫王永誌的年輕人找到錢學森🐛。當時,錢學森還不太熟悉這個“小字輩”,可聽完了他的意見,錢學森眼睛一亮,高興的喊道🚁:“馬上把火箭的總設計師請來🔦👎🏽。”錢學森指著王永誌對總設計師說:“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
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進劑後,射程變遠了。1964年6月29日🙇♀️,中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
從此🚗,錢學森記住了王永誌的逆向思維法🦵🏿,也開始了對王永誌這個人的關心和培養。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第二代戰略火箭開始研製💁🏻♂️。第二代型號怎麽解決🪮?是不是該啟用新人?可當時老一輩科學家都還在總計劃師的位置上😪,誰也不敢得罪人。還是錢學森在七機部黨委擴大會上提出,第二代戰略導彈應該由第二代航天人來掛帥🥰,我建議讓王永誌擔任總設計師。
錢學森的推薦,使王永誌有了施展才華的平臺。此後的20幾年中,王永誌繼往開來♢🧹,銳意創新,不僅讓“長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增添了許多新成員,還擔任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把中國航天員成功送上了太空。
“擬同意”催生飛魚
1984年,在建國35周年閱兵儀式上,一枚枚藍色的新一代飛航導彈格外引人註目👰,天安門城樓上敏感的外國武官驚呼起來:“飛魚!飛魚!”
談起“飛魚”的研製,還要把時光回溯到1960年前後🪠。
“飛魚”導彈是戰術海防導彈🤽🏼♂️,是一種超低空超音速飛行的導彈👂🏻。這一技術是世界性難題🧑🏻🔧,長期無人能突破🗣。1961年☂️,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知難而退,停止了對這種導彈的研製🩴。
然而,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梁守槃卻認為,這種導彈技術先進,非常適合我國國防戰略的需要👨🦽➡️,應該抓緊進行研製🙊。
但在當時條件下,梁守槃提出的這個計劃太大膽了。在他把計劃交到七機部部長王秉璋手中的同時,也有人把反對的意見送到王秉璋的案頭。
困境中的梁守槃給錢學森寫了封信,闡述了自己的計劃。錢學森認真閱讀了他的設想和技術方案後,被其中嚴密的邏輯💅、嚴格的和確鑿的數據深深打動了🔩。
但是,錢學森時任七機部副部長♕,梁守槃提出這個計劃是直接交給了七機部部長王秉璋的,反對者的意見也是直接交到部長手中的👊🏽。按常理說🔡,錢學森可以不插手此事。
但錢學森完全沒有想這些🏄🏻♂️,他只是在想梁守槃的建議可不可行,其中的技術難點和突破點該怎麽解決,這枚導彈對中國的海防、對國家和人民是否具有重大意義🔌🫳🏽。
很快,錢學森在信上批了一行簡單的字🐛:“擬同意梁守槃同誌的意見。”
錢學森的批示,簡直就是一槌定音,因為沒有人會質疑錢學森在學術上的科學判斷。
後來讓世界各國驚訝羨慕的“飛魚”👮🏿♀️,就這樣開始了在中國孕育🍮、產生的過程。
農業戰線也收弟子
埋頭於科研的青年和後生🆔,多數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常受人冷落。錢學森卻總是樂於發現和培養這些小人物🕖,把他們視為知己,給他們以格外的關照⛄️。
他與山西省一位普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張沁文的交往💿,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1978年冬天,山西省右玉縣的青年張沁文受到錢學森提出的系統學理論的啟發👛,寫出了《農業系統工程·農業學》初稿,並以書信形式寄給了錢學森🈺,以求得到指導👨🏿🍳。
兩個月以後,張沁文收到了錢學森的親筆回信。從此,他們經常通過書信往來,交流觀點𓀉🤹🏼,研究學問。
1980年3月9日🔁,錢學森赴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時,在太原迎澤賓館會見了張沁文。錢學森主動提出與張沁文合作📡,為中國科協和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系統工程普及講座撰寫《農業系統工程》一講的講稿🌗。
這一天,錢學森在太原市逗留的時間包括用餐在內🔲,總共只有3個小時,而與張沁文的談話,就占去了1小時45分鐘。
由於錢學森的熱情關懷和悉心扶持,張沁文最終在農業系統工程的研究中,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科學家🚵🏿♂️𓀊。
一位記者曾經向錢學森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錢老,您在火箭、導彈、航天技術領域裏🫄,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為何還要花氣力在農業戰線收留‘弟子’呢👲🏻?”
錢學森笑微微地回答這位記者說:“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內心深處始終惦記著農業革命。目前🧙🏿♀️📭,我能做到的事情,也只有在農業戰線多交幾個青年朋友了。因為中國農業革命的未來,將屬於他們。”
一席話,道出了錢學森“以天下為己任”,甘當“園丁”的博大襟懷🙌🏼!(羅旭)
轉自 光明日報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