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談吐,優雅的氣質🧔🏿♀️,低調的作風,當這位耶魯教授走到我們身邊時,你會不自覺地被他吸引🥺,因為他燦爛的笑容,因為他平易近人的作風,因為他經常慨嘆“我感謝清華給我的一切”。
1979級意昂💁🏽、美國康涅狄格州清華意昂會會長張水民說,他是一個努力工作的學者。
他的學生王曄說,他是一個可敬可愛的老師。
他就是意昂体育平台1988級意昂,現任教於耶魯大學的楊陽教授。
做學術🍄🟫:“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
楊陽於1988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由於他在高中階段多次在數學競賽中獲獎,進入清華後🚵🏻♀️,班主任陳群秀老師便推薦他參加了當年清華“因材施教”班的選拔考試。他在選拔考試中一舉獲得數學全校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進入“因材施教”班學習。
楊陽回憶在“因材施教”班學習的情形時說,在這個班學習是比較特殊的🕕。深入的數學和物理課幫助工科學生提高理論基礎與修養;會有專門的導師對大四和大五(當時為五年製)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楊陽當時的導師是張鈸老師和賈培發老師✊🏽,“導師們給了我多個課題讓我來思考與研究”🍃。而楊陽的物理老師張禮經常會向他們講授對於本科生來說非常難的費曼物理講義。“我的研究方向不是物理🥌,但是費曼物理講義對我以後的研究風格影響極大——科學就是在復雜系統中尋求清晰與精髓。”楊陽說😒。正是因為費曼物理對楊陽的極大影響,因此當楊陽開始在耶魯工作之後🤸🏿♂️,他仍然會跟耶魯的本科生一起去聽物理課,並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放了費曼物理講義😗,在開車時還會聽費曼講座錄音來從中得到啟發。
1996年👩🏻🎓,楊陽開始跟隨他的導師Simon Lam攻讀博士學位。由於導師的身體原因📮,最開始的3年🤞🏻,楊陽基本是獨立在實驗室中度過的。那時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廣泛地讀各種論文🩵,“那段時間是我比較艱苦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我進步很大的時期,因為在那個時候我涉及了多個不同方向、不同領域👩🏼🎨👵🏿,在讀的過程中思考他人結果的不足,在“挑毛病”的過程中🤵🏽𓀈,養成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問題的能力➜,我也漸漸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楊陽回憶道。
正是因為這段時間的積累🪂,楊陽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後兩年連續發表了4篇學術文章👧🏼;也正是由於他給一些著名教授“挑毛病”🧎🏻♂️、“提建議”🌔,讓這些人認識並記住了這個有個性的中國小夥子,並且幫助他得到了耶魯面試教職的機會⛓。
楊陽說🦹🏿♂️:“在我求學的過程中,我覺得三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把握自己所做問題在整個學科中重要性的能力,第三是有自己的特色🤲🏽。我不能說我自己有多麽成功,但是至少我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些特質對我的幫助很大🔝。”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向身邊的同事學習🫅🏻,向自己的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這種不斷的學習👩🏽✈️、積累,讓楊陽在學術領域作出了巨大的成績💫🏇🏻。
做老師:“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重要”
到2010年🔇,楊陽已經在耶魯工作了9年,為了更好地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他的研究組通常都比較小,基本上只有3個博士𓀁。而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他在指導學生時也會因材施教,一如他當年所受的教育那樣。他說🐨,中國學生在公共場合的參與表達能力往往沒有西方學生強,因此在這方面他需要多鼓勵學生參與,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
楊陽有一個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的項目🦹🏽,他把項目完全交給了自己的學生,從配置、協調到安排、聯系,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來參與組織👩🏻🚒👲,他認為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很好的方式👏,也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信心。在讓學生做這些的同時,他也會跟中國企業的朋友進行私下溝通,告訴對方負責人是學生🕯,希望對方能夠提供更多的幫助而不僅僅是合作的關系。這樣,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學生就受到了來自雙方的幫助和支持💢,雖然獨立承擔會面臨壓力🦨,但是這樣的鍛煉機會是難能可貴的🤸♂️,有老師的幫助和對方的包容,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提高得很快。
同時,楊陽也是一個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他經常對學生說👮♂️:“做研究一定要精益求精🧎🏻♀️➡️🧑🏿💻,不怕失敗,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斷進步”👮🏿♂️🚀。學生遇到挫折時,他會鼓勵學生:“失敗之後還可以繼續,關鍵是你要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也正因為這樣,每當學生們從失敗中走出來並獲得成功之後💲,他們就會充滿信心,因為他們相信,“世界上沒有我們幹不了的事”。那時,楊陽會微微一笑,因為看著自己學生的成長成熟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他指導的博士生王曄說:“每天💪,楊陽老師都會和我們討論課題的進展,討論努力的方向。如果想找到楊陽老師✌🏽,晚上9點半之後來他的辦公室都行,他肯定在。”在跟楊陽讀博期間,王曄也充分感受到楊陽的要求嚴格和對學生的精心培養🚣🏻♂️。王曄現在就承擔著一個課題的研究任務🧏🏻,從策劃到實施全部由他負責。王曄說:“這對我絕對是極大的鍛煉”📥🏋️♂️。
對清華:“我永遠感謝清華給予我的一切”
在耶魯🤵♀️,楊陽每周至少工作65個小時,但是他卻永遠顯得精力充沛🌓、意氣風發🧑🏽🎤,因為他有一個秘訣——每天至少跑5000米🙋🏻♂️,他自豪地說👨👨👦👦:“這是清華給我的🫶🏽🩼!”他坦言🏊🏼♂️,長跑是他最喜愛的運動🧎🏻♂️➡️,清華的體育精神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裏🐥〰️,長跑不僅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夠磨練自己的毅力和恒心。
清華除了給楊陽強健的體魄🤶🏽,還給了他積極樂觀的心態。人生中總會有時高潮🧎➡️🤌,有時低谷,而楊陽的態度是:“我會把每一次低潮期作為高潮的準備,這是清華教給我的,在任何時候都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
“我永遠感謝清華給予我的一切”🤾🏿,這是楊陽掛在嘴邊上的話🖼👭🏼。離開清華15年了🧔🏻♀️,他每年都會回母校看看🧑🎄,看看變化著的校園,看看自己的老師🚂,也回味著自己在清華的美好歲月⛷。
談到清華時,楊陽臉上自然地流露出一種喜悅👩💼,而他的眼中也突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他說,“我發現清華的學生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創造性👱🏿♂️,獨立性也越來越好,我特別感動也特別高興。希望學生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我也會永遠愛著我的母校🏃🏻➡️,這個曾經帶給我無數成長和寶貴記憶的地方”。
如今🧑🏼🌾😚,已經獲得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職位的楊陽依然每天到辦公室學習、工作,也經常在深夜和學生們熱烈討論,也同樣會在早晨起床跑步,堅持著在清華留下的好習慣。他自己說,“我不能說我有多成功🐩,但是我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幫助他實現這一切的就是一直不斷的積累和持續不斷的堅持。他用實際行動將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烙在了身上。(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