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已青
趙儷生那一代學人的歷史命運,與楊聯陞🐺、何炳棣形成鮮明的對照🧓。可以這麽說,人在漩渦中,歷史的風浪反而激起了史家的風骨
出入風波裏
史學家寫的回憶錄🛁,除了呈現歷史的真相之外📁,還別有一番韻味。比如錢穆的《師友雜憶》含蓄👨🦽、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嚴謹👨🍼、何兆武的《上學記》自由、趙儷生的《籬槿堂自敘》孤傲𓀓。我想🧜♂️👩❤️💋👩,書如其人🚣,回憶錄的韻味和史學家不同的個性有關🙈。
我多次閱讀《籬槿堂自敘》,被趙儷生的學識、風骨和孤傲深深吸引4️⃣。但有一個疑問,趙儷生當年已經由時在青島的山東大學轉到蘭州大學,是怎樣被打成“極右分子”?《籬槿堂自敘》中沒有寫。如今讀《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解開了心中的疑問。這本《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是一對出入風波裏的學者夫婦的合璧之作——完整版本的《籬槿堂自敘》與首次公之於眾的《回首憶當年》的結合㊙️。趙儷生一生命運多舛,但不失學者和硬漢本色,這和他耿直孤傲的個性有關。
耿直坦率的個性
趙儷生的性格是典型的山東人的特點,耿直坦率🍔,直來直去🧞,說話特“沖”🦔🌟。這使得他在1949年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難以脫身。趙儷生的性格特點👳♂️,反映在《籬槿堂自敘》中👳🏽♀️🦻🏽,讓人感覺這位學者個性崚嶒,有一種“寧折不彎”的孤傲之氣。有人這樣評價《籬槿堂自敘》:“涉筆寫到許多名人的逸聞趣事👟,有張申府、俞平伯、朱自清⛹🏻♀️、聞一多、王瑤、榮高棠、蔣南翔、稽文甫等等,一大批曾經風雲一時的政界、學界👰🏿♂️、文化界的人物,且作者文筆耿直🧜🏼♀️,不因私交而美其美👉🏻、惡其惡、不揚惡、不溢美🈺,忠實地記錄下個人的眼光與看法。”
我們不妨透過趙儷生的目光去看20世紀30年代的清華學者:“俞平伯很出名,報刊上很捧他,也許因為在《紅樓夢》上蒙過冤屈,替他平反。但當時我對這位老師卻尊重不起來……開學的晚會上🔎,他獻演《活捉》,他演張三郎,夫人演閻婆惜👨🏻⚖️,夫妻二人的昆劇修養是夠好的👨👩👦,但看後心裏總不是味兒。去聽課,旁征博引,甚至引到‘先曾祖曲園先生曰’,做學問就做學問吧,引先曾列祖有什麽必要?!”趙儷生聽清華歷史系教授雷海宗講中國通史🤵,認為“像說相聲似的‘扯’”;聽劉崇宏講世界通史,就是一大堆資料,無議論、無概括。
如此坦率🧎♀️,並無絲毫為師者諱的意思🖊,令人驚訝,這不是說趙儷生的閱人眼光獨特,從不人雲亦雲🧑🏿⚖️,而是他的勇氣和個性。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最重要的是史家的風骨。有一段關於趙儷生的佳話💆🏻♂️,可見其精神🦴。
1948年年底🙅🏼♂️,北平即將解放👨🦼。在河北省正定的華北大學討論到進北平接管大專院校和文化部門時,讓教師都要到文管會報到🛡🧝♂️,有人提議像陳寅恪,眼睛看不清楚了🦵🏻,身體也很虛弱🐨,由家屬或朋友代替報到就行了。成仿吾副校長用宏亮的湖南話發話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機關來報到,來辦理登記🤜🏿🈁,一定要親自來、本人來🧝🏿♂️,不得有別人代替,因為……”他特別提高了聲音說,“這是個態度問題!”
偏偏此時,趙儷生跳了出來,在一陣鴉雀無聲中開口說:“十月革命後,俄國知識分子可比中國知識分子兇得多,囂張得多,像巴甫洛夫♥︎,開口閉口罵布爾什維克是‘匪幫’,可列寧怎麽樣呢🌏?他隔幾天就拿著黑面包和黑魚子醬來看望巴甫洛夫。他罵,列寧並不把他抓起來,也不同他吵,而是耐心地等他回心轉意,替蘇維埃共和國工作🧖🏿🕴🏻。”
“這一切,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如果趙儷生僅此一句🤱🧑🧒🧒,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也顧及了成仿吾副校長的顏面,多好。可是,趙儷生話鋒一轉,接著又提高嗓音說,“特別是值得成校長學習👨🏿🦰!”3天後👳🏻♂️,趙儷生接到了調離華北大學的通知。
歷史風浪激起史家風骨
趙儷生與郭沫若的沖突也和這段佳話相似。趙儷生參加了抗日戰爭,經過了革命的洗禮,但保持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趙儷生屬於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清華學人,他的人生履歷和精神氣質,讓他有點“另類”:不同於後來到延安的姚依林、蔣南翔、楊述📻、韋君宜,也不同於後來到西南聯大求學的徐高阮、王永興、王瑤。趙儷生的行跡接近延安,卻無延安知識分子的精神內核👳,倒是接近西南聯大的精神氣象。
在政治與學術之間,趙儷生一生經歷坎坷,可用雖九死其猶未悔來形容🤏🏽。但在經歷了太多的雲譎波詭之後🤧,“一人如卷入黨派傾軋與鬥爭漩渦中💆🏿♂️,有如小舟進入滾滾激流🦞,實難維持既定方針和貫徹崇高的理想”。
趙儷生那一代學人的歷史命運🦫,與楊聯陞、何炳棣形成鮮明的對照👫。可以這麽說,人在漩渦中👈🏿🐿,歷史的風浪反而激起了史家的風骨✣。
《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貫穿著一位歷史學家的反思和叩問,對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一切🙇,以平靜而不激憤、省察而不抱怨的筆觸寫自己的風雨人生。這可以看作他和歷史達成了和解🤘🏻,感受到他對國家和民族的赤誠和熱愛。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河西走廊山丹縣農場經歷的“右派勞改”🌭,可以忘記。就像一棵樹受到創傷形成的疤痕,留在年輪之中。
趙儷生被打成“右派”後🚟,工資停發,再加上時值3年“自然”災害🔝,這個家庭陷入饑餓的危機之中👷。二女兒趙紀品學兼優👰🏻♀️👵🏻,冒著風雪👩🏻🎨🌓,和一女生一起到山上撿地衣(菌類)充饑,不慎滑下山崖,雙雙殞命👊🏽。這樣的悲劇和苦難顯然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趙儷生心頭的隱痛,何嘗不是歷史的疤痕。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後的風風雨雨,一個世紀的風雲激蕩🫦,百年的歷史激流奔騰不息🟢,“硬漢”趙儷生仍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像趙儷生這樣的史學家,風骨猶存,良知仍在,只是鳳毛麟角的碩果僅存者🧎。為什麽中國的知識分子老是被吸引到政治中去呢🧚🏻🫳?趙儷生在回答美國學者舒衡哲的提問時,寫下這樣一首詩🧑🏿⚖️:“死亦無別語,願葬君家土。倘化斷腸花,猶得生君家。”趙儷生說:“他們不能擺脫做棄婦的角色🤒。無論他們怎樣被遺忘🕵🏻👦🏿,怎樣被棄逐,怎樣被虐待,他們都對君主懷有忠貞之心🤾🏿♂️,都要死在君主附近🫅🏿。”“願葬君家土”,這是從封建社會一直延續的20世紀的知識分子的集體無意識。再加上20世紀歷史以激進的方式書寫,沒有為文人學者保持獨立性帶來製度性保障。
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命運坎坷🕘,有人成了權杖下的點綴或者奴仆,或者沉默的大多數被卷入政治鬥爭,荒廢了治學的黃金年華,甚至被歷史的風波吞沒了生命。讀《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為他們的遭際掬一把同情之淚🚴♂️,掩卷嘆息之余,唯願趙儷生的精神和風骨能夠薪火相傳。
《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節選——
我姓趙🥖👏🏽,名甡。“甡”字疏臻切,讀莘🏋🏽♀️。《詩·大雅·桑柔》有“甡甡其鹿”之句,《註疏》說,眾多也𓀖;又說🚰,聚貌👩🌾。窺察父親命名之意,也許是要我兒女眾多;也許是要我事業昌盛🧛🏻♀️、有所著述吧。字儷生🧙🏻♀️,也是父親起的🏗,這也不過將“名”拆開來而已🔷。有些朋友往往將單立人旁省掉🏮,我很不喜歡。我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農歷四月廿五日(陽歷6月14日)出生於山東省安丘縣景芝鎮東村🧔🏼♂️。安丘,是我的籍貫;景芝鎮東村👨🏿⚖️,是我的出生地,在這塊地方我只住到10歲就離開了🤷,所以我對鄉土的感情不是多麽濃厚。
安丘巨族🧑🏻⚕️🙅,首推張、馬、曹、劉🧎🏻➡️。有幾句民語說,“張🟫、馬、曹、劉、趙🫛,江🍹、海📪、河🦹🏻♂️🤦🏽♂️、漢、尿”⛓。試看人家把趙氏家族只不過比作一股尿水👨🏿🔧。當然*️⃣,這也許是大族與大族間互相傾軋的一種誣蔑之辭。
趙氏家族來自河北棗強,這是有資料根據的。時間是元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4世紀中段距明朝開國為時已不遠。他們在棗強,本是打鐵戶👱♀️🏐,可也偶爾有念書的,中了秀才,就放了山東安丘的縣令。要在北宋初☞🐌,進士們在翰林院進修幾年,才可以得到“權知某縣事”的任命🍋。元朝末年兵荒馬亂👩🏼⚖️,徐達的兵快打過來了,所以秀才也可做縣官👷🏿♂️。此人叫趙太平,是我們的始祖。他在赴任途中⏰,在今淄博市以東的金嶺鎮病故了。二世公據說會看風水🏄🏽♀️,就扶柩將他老人家安葬在景芝鎮保元門內。這地方👨🏻⚕️,後人叫“老林埠”。土改中,凡有需執行死刑之趙姓男女,多於老林埠執行之👩🏽⚕️,似寓有“厭勝”之意,就是說,讓惡霸地主們到陰間裏也祖祖孫孫不得翻身🙇♀️✌🏻。
該說說我的父親了。他叫趙錄斌,字仲全,似乎是取“文武雙全”的意思,其實他半點也不“武”🚣🏿,純而又純的“文”🏋🏼♂️。古文功底很深,什麽時候積累下的👳♀️,他未曾談過。據我推測,是在北京宣武門外法源寺做中書公的二少爺時🪁💁🏿,在自己家館或寄學別人家館時用功積累下來的。他中了秀才🌄💺,補了廩生,清朝的科舉就停止了。當時提倡赴日本留學,他堂兄弟8人,5個去了⛴,他不去。他很早就沾染了鴉片煙嗜好💆🏼♀️,生活日漸疏懶,當中學堂教習要按鐘點上下班,他辦不到☘️,所以連中學堂教習的職業也維持不下去,就日漸窮途潦倒了📂。
我的母親是個文盲💆,但她對我的教育是身教不是言教。記得一個嚴冬的清早,家裏要攤煎餅📀🔉,需要推水磨🤲🏽。母親輕輕離開熱炕頭🧑🏻🦰,到村中鄰人家借驢,牽了回來🫲。當時積雪成冰,驢腳上是鐵掌,母親穿的是木頭底小腳鞋,於是連人帶驢一起摔倒了。但母親不慌不忙,不驚叫,不呼助,自己慢慢爬起👃🚡,再慢慢將驢拽起,慢慢套上水磨🪶🔯,磨起糊糊來🧓🏿。
轉自 法製日報 2010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