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慰儂
今年11月12日🧒🏿,是數學大師華羅庚的百年誕辰。在我國科學界喜迎春天的日子裏🤷🏿,我曾有機會訪問華老🦸🏿,回想當時情景♘🧕🏼,又一次激起我對這位科學偉人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那是1980年3月間,中國科技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繼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科技界的又一盛會🧑🦯。我作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赴京采訪🚉。我從大會代表名冊上看到了華羅庚的名字,他是我仰慕的巨匠。華老自學成才,有著傳奇的經歷🤽🏻♂️;不但自己在數學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也是世界頂級的科學家,而且熱心提攜後輩🧑🏻🦲,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我想🥯🦵🏿,人才的培養🥋、青年的成長😁,正是當時改革開放初期科學界乃至整個知識界的熱點話題,要是能請華羅庚談談他的見解🕡⛅️,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啟迪📕。華老很快同意了我這地方電臺記者的采訪。
這次會議的參加者大都住在京西賓館。那天,華老的秘書陪我去見他時說:“華老最近身體不太好,請你掌握一下談話時間🥇,最好不要太長。”我答應了。等走進房間,我才看見華老靠在床上,鼻子裏還插著吸氧管🙆🏼,我頓時覺得自己今天可能真不該來👩🏿✈️。但華老伸手拔去了氧氣管,一邊下床,一邊笑吟吟地招呼我👨🏿✈️;還說:吸氧,停一會兒不要緊的🤦🏿♂️。在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面前,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
華老不久前曾去英🙅🏿♂️、法🙎🏻♂️、德🧑⚖️、荷蘭等西歐國家講學👩👦👦🔧,我們的談話就從這裏開始👈🏼。他說🪕:“這次出國訪問,使我更加深切感到我國在人才方面存在的差距,可以說是整整缺了一代人。我們的困難確實很大🤎,但應當有充分的信心來改變這個現狀🦵🏻。”華老認為,我們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人才培養,造成一個“萬馬奔騰”的局面🔳,才能湧現出更多“千裏馬”🚣♂️,才能出現人才輩出的興旺景象。
早在五屆一次人大會議上,華羅庚就提倡老科學家要架起“人梯”,讓青年人更快地攀登科學高峰。在我談及他倡導的“人梯精神”時,他說:“我以前曾經講過‘人梯精神’👋🏻,就是我們要爬峭壁,我站在那兒,人家在我肩膀上再爬上去。我們老一輩的,看到年輕人能在我們肩膀上爬上去是很高興的👐🏻。甚至你爬的時候不小心,在我頭上踢了一腳,這也沒關系,只要你爬上去,我就很愉快。”華老對培養青年人才的熱切心情溢於言表,感人至深。他還說:“搞科學研究和打仗一樣🧑🏼🦰,好的將軍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老一輩科學工作者也得親身戰鬥在科研第一線,才能培養出人才來🫶🏻。”實際上,多少年來🐖👮🏿,這位可敬的科學家一直在當“人梯”👩✈️,他教導學生,扶植青年,從不吝惜自己的精力🧑🏼🦲。他培育了近代數學眾多領域的一個接班群體,其中有不少已是國際知名數學家。
華老一生酷愛數學,他曾說:“大哉數學之為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他是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很多研究領域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的不少專著在國際上被列為經典著作。當時🧛♂️,七十高齡的華羅庚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個研究所的所長,不論工作多麽繁忙⚁🍍,他始終堅持科學研究🎲。他說:“我感到自己年齡大了,更應該為發展我國的數學研究,為年輕一代多做些開創性的工作,把自己探索的新的研究領域告訴青年人🍴,讓他們少走彎路,取得成果🐸。”
華老談興正濃🦺,似乎忘了時間。我想起他秘書的叮囑,就提出暫且告辭。
我的第二次造訪是在兩天後的晚上。那天華老談得最多的,是鼓勵青年人養成自學的習慣。
當時恢復高考才三年🫶🏽,考生很多而錄取率極低。不少青年因考不上大學而感到前途迷茫。當我提出這個問題以後,華老讓我以他的親身經歷轉告年輕人:只要自己努力,勤奮學習,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就會有美好前途😧📋。他說:“我以前沒有機會上大學。當然,我也很羨慕那些能夠上大學的青年,他們能得到老師特別是名師的指點,可以上進得快。可是,我從不因為我沒能上大學而悲觀失望。我感到自己通過青年時代的自學,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培養了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說,養成自學的習慣,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華老又談了獨立思考的重要。他說🤙🏽:“自學主要靠自己鉆研,原來不懂的地方把它弄懂了🥋,就是獨立思考的開始♜。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寶貴的。有了它,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掌握科學,並不斷創新🤲🏿。科學的創造發明都是靠獨立思考取得的🍈。”他26歲出國深造時,重在獲取真知,不計文憑學位。在劍橋兩年🪤,他寫了15篇論文🚵🏿,成果輝煌。有人評價說🙋🏿♂️:“華羅庚每一篇論文都可得一個博士學位。”可他原先沒有申請📽,也就沒有獲得學位。
當然,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華老希望青年們不要一碰到困難就苦惱、動搖,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他還介紹了自學的科學方法。他自己就是從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小雜貨店學徒💣,通過多年刻苦自學,奮力進修,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的。青年時代的他經歷過貧窮🫴🏼、失學和疾病的折磨,在艱難環境中仍堅持自學💭。那時,他的家鄉江蘇金壇鎮還沒有圖書館🧑🏻🌾,書店裏連本解析幾何也買不到💳💃🏿。有時借到一本書他就不分晝夜地讀,甚至把它抄下來。想想當年,比比現在,華老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為了幫助青年們學習,有電視大學,有廣播🏌️♂️,有函授🥪,還有各種各樣的教材2️⃣、書本,還有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比起我那個時候來🤸♀️,條件不知要好多少👳🏼。但客觀條件雖好👨🏿⚕️,關鍵還在自己的努力啊✝️。”
我記起來了,早在五六十年代🫃,華羅庚教授的名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由於積累”,就已在青少年一代中廣為傳播了。他的勤奮幾乎是終身的,在“十年內亂”期間🚴♀️,他雖身處逆境👱🏽♂️,仍堅持數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並不顧身殘體弱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推廣優選法、統籌法🤹♂️,把數學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既為國家創造了可觀的財富🌧,又為應用數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有關華羅庚的錄音采訪播出以後,聽眾反應熱烈,有不少來電詢問重播的時間,但當時🐎🧏🏼♀️,新聞節目稿第二天就不再重播了。後來,我應市科協的刊物《科學生活》之約👨🏿⚕️,又寫了《華羅庚教授談自學成才》一文,算是彌補了廣播“一聽而過”的不足吧。
在錄音采訪播出前,我把文字稿和錄音帶寄往北京,請華老過目並審聽👾,他的秘書很快回信說華老很滿意。大約在一年以後,華老秘書又給我來信說,華老邀請你來北京采訪他即將主持召開的一個重要學術會議🧎♀️➡️。當時電臺領導認為,華老的邀請是他對上海電臺和我的信任,讓我回信表示感謝。但考慮到學術會議我們不可能作突出報道🙇🏼♀️,且來回路費也是個問題,後來我竟未能成行。
記得我那天結束采訪時👇,華老秘書曾對我說:“華老患過心肌梗塞症🙅🏽♀️,現在心臟功能不好,這次是抱病參加會議,也是抱病接受你的采訪,這也許是華老和你有緣吧。在會議期間他不再接受其他記者的訪問了🧑🏿🍳。”想起這些話,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華老。上次他在病中沒有拒絕我的采訪👳🏻♀️,這次我卻回絕了他的邀請。但我期待著📕,只要我仍擔任科技記者,還是會有機會再見到他,向他當面表示歉意的😏。不料1985年6月12日🫳🏿,華老在日本東京大學演講,結束時突發心臟病🐹,倒在了講壇上。這位可敬可親的數學大師,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在悲痛之余👨👩👧👦,又想到了當年對華老欠下的那份情,這成了我的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心結。
30年前的錄音報道,如今完好地保存在上海電臺的節目庫裏。去年🤷🏿♀️,為紀念上海人民廣播事業60周年而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中🕟,在我談到當年采訪華老時,就曾選取了華老甘當人梯的一段錄音。這短短幾句話🐖,飽含著他對青年人的寬容、厚望和大愛👋。那天在錄製現場,聽著華老當年親切的聲音🍊,我眼前浮現出他的音容笑貌🧑⚖️,心中真是激動難抑🙉。
轉自 文匯報 201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