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影《唐山大地震》的熱映,讓出生於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的地震學家鄭聯達的名字重新被人提起。他曾用自己發明的“冷起輝式日光燈”對地震進行過科學探測,並在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全身心投入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撰寫了《大地震規律研究》《唐山地震研究》等專著,所提出的預警地震概念被學術界推認為“地震預測新概念”,被認為是中國地震科學最為前沿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2月27日,鄭聯達先生在北京去世🚣🏿♀️,終年93歲🤙🏼。日前🫰🏼,海南日報記者前往北京,采訪了鄭聯達先生的家人和生前同事🙋🏻♀️,在他們的追憶中領略這位崖州學人一生的傳奇👨🏿🚀。
樹蔭濃密的北京理工大學西區一所三居室裏🛀🏼,大門緊鎖著,屋內靜悄悄的,主人鄭聯達教授已經在今年春天來臨的時候🔏,走完了他充滿奮鬥精神的傳奇一生。2006年7月🧈,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際💂♀️❤️,鄭聯達曾在這個堆滿資料和儀器的小屋裏接受海南日報記者的專訪🖐🏽。那一年,鄭老高齡90🤵🏽♀️,面對來自故鄉的人🧑🏼🔧,他高興得手舞足蹈👨🏼🌾,話匣子打開就收不回𓀔。如今,斯人已逝🙆🏿♂️,音容猶在。
2010年8月🙂↕️,鄭聯達的長子鄭哲和北京理工大學周化南老師🌚🧙🏿,在北京與記者聊起鄭老的往事,話題便從那個震撼世人的夜晚說起——
鄭聯達(後排中)和助手周化南一家
90高齡仍攀地震預測險峰
1976年7月28日深夜,大地劇烈抖動🙎🏼♂️,華北重鎮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唐山大地震爆發!正是這場慘絕人寰的巨大災難促使鄭聯達從地震棚中踏入了地震預測研究領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的鄭聯達〰️,一直致力於物理教學工作,唐山大地震之後即轉入地震預測研究。他集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理論基礎,以科學縝密的思維方式👨🏿🦱,百折不回的鉆研精神🌀,在地震預測這座險峰上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挑戰自己,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正如北京理工大學所評價的:鄭聯達同誌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國內外許多地區的地震資料🪛,並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並始終對“地震預報”這個全世界人類面臨的巨大難題發起持續的沖擊……為地震的預測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
作為鄭聯達教授得力助手,1960年周化南從武漢大學物理系畢業開始,便跟隨恩師一起教學和研究。她說,鄭教授經過一系列研究後🧑🎄,提出了“地震是有規律的”這一與當代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理論相左的觀點👋🏼。周恩來總理在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發生後曾說過,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豐富的地震記錄資料,但沒有給我們留下經驗。周總理勉勵科學家應從這些浩繁的記錄中找出有用的規律來,為人民造福。鄭聯達正是循著周總理的這個思路研究的,他從物理學的角度觀察分析地震現象,認為一個地震會將能量授予後續的地震,並成為其前兆。他以頑強的毅力🧜🏿♂️,對上下近四千年在我國廣闊大地上發生的大地震資料進行詳細研究,獨辟蹊徑,把一個個相隔幾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看似孤立的地震♿️☝️,從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上宏觀地加以歸納,力求透過現象摸準大地震活動的脈搏💴。
說鄭聯達大器晚成,是因為他的地震科研是從60歲開始的。60歲退休頤養天年,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鄭老卻說📅:“如果鬥誌昂揚,敢想敢幹,還是大有可為的。退休的人若只局限於發揮余熱和頤養天年,那未免太可惜了。”鄭老在夫人王懿雲2002年過世後🪬☝️,為了科研上的突破,獨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裏繼續搞科研。多年來,他的居所就是一個小小實驗室,滿屋的資料和簡陋的實驗器材,用於地震研究的日光燈管每天都亮著💮。90高齡的他仍堅持每天盯著燈光的變化,做記錄找規律👩🏿🦰,從不間斷。
鄭聯達生前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說:“搞實驗可以從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密。開始可以因陋就簡,可少花經費💌,易於啟動,到最後階段必需要精密儀器,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的地震光和地磁波課題就是這樣做的👨🏿🎓,幾乎不花幾個錢。”
晚年鄭聯達
鄭老不花國家幾個錢換來科研上的豐碩成果👐🏽,是用他的才智和勤勉換來的🧲。
1977年,唐山地震第二年🚂,鄭聯達在自己發明的“冷起輝式日光燈”的基礎上研製出電場補差式日光燈,可作為日常觀測電磁場變化的儀器,直接追蹤地震的發展進程😈。如今,這種燈已經被大範圍使用🔬🎫。鄭聯達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我國地震科學研究的大家。
西南聯大的海南學子
“在那樣的年代,他從一個海島遠赴西南聯大求學,成為物理學系的一名佼佼者🪧,後來又取得這樣的成就,真的太不尋常了👼🏻。”周化南滿懷欽佩之情說道。
海南崖州(今三亞、樂東一帶)在清代先後有吉大文、林纘統、張雋🦹🏿♂️、鄭紹材4人考中舉人🛍️。其中鄭紹材是崖州歷史上最後一位舉人。這位後來在崖州頗有政聲的鄭紹才就是鄭聯達的父親。
鄭紹材在上世紀初曾兩任崖縣縣長。據記載,他“興學田,刊州誌,廢雜稅,撫黎苗,政績斐然”。“刊州誌”指的是現行本《崖州誌》,乃崖州知州鐘元棣任上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開局纂修,但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始由鄭紹材、孟繼淵等協力鉛印成書。鄭紹材在他父親的名下捐金七百以湊足印製誌書的款項🫄🏿。
父親在崖州有口皆碑,這在鄭聯達成長的經歷裏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鄭聯達幼年喪父👨🏼🦲,母親陳慕英仁慈儉樸,教兒勤奮好學🦉,自強不息🛀🏽。1932年鄭聯達從崖縣中學畢業後,赴廣州升高中🖕🏽,初入金陵中學,後轉入培桂中學。成績優良的鄭聯達獲培桂中學減免學費,193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得到校長馬君武🥡、校董白崇禧將軍多項珍貴的獎品。
1937年,20歲的鄭聯達考入廣西大學物理系📎,此時抗日烽火已燃遍中華大地。1939年鄭聯達到達昆明,轉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就讀🎷,1942年畢業。
這是鄭聯達一生最為重要的求學日子,也為他今後的事業打下牢固根基👩🍼🌒。他生前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對這段日子充滿了感激和緬懷之情。他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在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歲月🧬,依然有那麽一批教授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教育救國為目標。吳有訓🧚🏿♀️、周培源、聞一多、朱自清和馮友蘭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雲集西南聯大🈳,創造前所未有的學術氛圍,培育了一大批時代精英。受此薰陶🙋🏻,鄭聯達不僅打下物理知識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樹立了畢生追求真理的人生觀。
周化南感慨說:“鄭先生是北京理工大學為數不多的西南聯大高材生,終其一生,始終保持著西南聯大的學風和治學精神,保持著西南聯大學子的風範與靈魂🤛🏻。沒有任何人的要求,他自覺承擔起一個科學工作者的使命👩🦳,退休之後🙏🏿,進行高難度的地震研究,以年老之軀仍與時間賽跑💆🏼♂️,日夜科研🕵🏽,祈望讓地球上減少一些地震災害🧎🏻➡️,造福人類。”
伉儷同心 獻身科學
鄭聯達從1942年起先後在中法大學貴陽醫學院和桂林師範學院等校任教💫,開過物理學👩🏻🎤、電磁學👨🏼💻、無線電原理和微積分等門課程👶🏻,年紀不大,經歷卻很豐富🫲🏼。
1944年🥱,鄭聯達在貴陽認識日後的妻子和助手王懿雲。出生於浙江慈溪的王懿雲是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王如璋的女兒。得家學熏陶,王懿雲1939年畢業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與鄭聯達認識時😯,她千裏迢迢來到貴陽投奔哥哥。1946年,鄭、王結婚😿,這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妻從此輾轉貴陽、廣州、桂林、蘇州等地教學🍿,備受戰爭之苦📿,卻收獲了真摯的感情🫎。這一對誌趣相投的夫婦,一生共育三個兒女🚞。解放後🤸🏼,王懿雲到北京鋼鐵學院任教,鄭聯達則到北京理工大學任教。
繁忙的家務雜事和微薄的收入,依然影響不了他們科研的興趣和精神。鄭聯達曾很滿足地說🏀😂,他這一生最幸運的是娶了王懿雲做妻子,她不僅教子有方🚴🏼♂️,還是他科學探索上的好助手。1980年,這一對埋頭於科研的夫婦發現了“發震時間公式”,為預報地震研究再貢獻了一份才智。
周化南說,這個公式經過十幾年的預報實踐✵,取得愈來愈好的成績🚣♂️。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的6.6級地震🍴,造成很大損失。鄭、王兩位老師早在1992年冬就提出預報⏫,震級和地點對應得很好🚶♂️,但時間偏差一年🎋。在全部實踐中,報對時空強三要素的有33次,其中短臨預報25次,中期預報8次。
故鄉永遠生長在心裏
1932年鄭聯達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令他沒有料到的是💇♂️,他此後的日子會離家鄉那麽久那麽遠———直到1988年,他才又一次回到故土🦜。
鄭聯達先生的長子鄭哲高大魁梧👍𓀅,滿口京腔,對他來說👂🏻,故鄉的印象似煙雨中的垂柳飄飄渺渺。鄭哲說:“父親這一輩子🙇🏼♀️,回故鄉極少,但那個叫崖縣的地方,在他的心裏,卻永遠生長著🔂。即使崖縣後來改稱三亞,但父親還是認為他是崖縣人”。
鄭哲說👨💼,父親那一次回鄉🍓,收集了一些關於祖父鄭紹材的小故事,這小故事裏也能見真精神。如其中的一則🤵🏻♀️:“某日鄭紹材由城騎馬回家。半途遇一醉漢———港門人阿六貢。六貢攔馬,並欲打鄭🐧。隨從將六貢帶回臨高市。六貢酒醒後,大驚👩🏿💼,跪地求饒,自認其罪該死👶🏽。鄭教訓曰,酗酒有害,勸其以後戒酒🤮。不打不罵,讓其回家💇🏼♂️。”鄭聯達將從老鄉口中聽來的故事,用十分工整的小楷字記在小本子上,其對父親精神世界的認可,由此可見一斑。
斯人已逝,唯風範長存。瓊崖學子、地震專家鄭聯達畢生奮鬥的精神,應為人們所銘記。(蔡葩 文,周化南 供圖)
轉自 海南日報 2010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