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地 蔡廷偉
“劍已出鞘雷鳴電閃〰️,從來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這是電視劇《亮劍》的主題曲🙉。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裏🍍,有這樣一個群體,在為守望和平而時刻眺望未來戰場的雷達領域裏將劍高高亮起🌯。這個群體的領路人,就是被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聶力將軍稱為“難得的帥才”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
劉永坦學長
1992年初春,上一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伴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名單的赫然公布🚵🏽,一個劍眉朗目、臉上透著英氣的中年男子,氣度不凡地走上領獎臺,他就是時年55歲的劉永坦。
“新型雷達”🐂,被俄羅斯人稱為“21世紀的雷達”,其研究成果對於中國而言👨🦼,不僅僅代表著現代雷達的發展趨勢,更是為祖國的領空領海安全加上的一把“安全鎖”。因為,這成果,打破了國外在這種雷達方面的技術壟斷🤘🏻😮,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欲犯我者隱於空天之間——這便是新世紀擺在我們國家安全面前的戰略高地!劉永坦及其團隊“逢敵必亮劍”,為人民鑄就出一面“照妖鏡”🕵️♀️!
1981年金秋,剛剛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劉永坦⏰,在一顆拳拳報國心的催動下,來不及洗去遠足的征塵,便匆匆趕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因為他心中有個大膽的設想——他要開創一條中國新型雷達的新路👩🏽💼,他要讓“文革”後百業待興的祖國快步躋身於世界雷達先進行列。
當時💘,在全世界研製的千余種雷達中✹,新型雷達不但對國防具有重大意義🤸🏼♀️,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
劉永坦根據當時世界上探測雷達的最新技術信息👨🏼🍼,運用自己在國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了獨特的新式信號與數字處理技術🏄🏽♂️,提出了我國新型雷達方案。經過不懈努力,他最終促成了項目的啟動🧈,並趁熱打鐵組成6人科研小組,開始了長達十個月的方案論證工作🪗。經過大量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的刻苦攻關,一份20多萬字的《新型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呈現出來,並於第二年夏天🔸,通過專家論證。
這是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具有開拓性的攻堅戰。最艱苦的時候,劉永坦和課題組的成員常常因趕不上吃飯而用面包充饑📥,常常因挑燈夜戰無法走進招待所早已關上的大門⚅🫴🏻,而不得不悄悄地從窗口爬進住處……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疼痛難忍的腰間盤突出曾讓劉永坦幾個月不能行走🧎🏻♀️➡️。即使這樣👐🏿,他還躺在床上與同事們研究技術難題。
捷報頻傳,技術堡壘紛紛告破🏂🏼🚧。1986年7月,航空航天工業部在哈工大舉行了新型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鑒定會。來自各方面的五十多位專家認真審查🛰、討論和評議📅,一致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已經掌握了雷達的主要關鍵技術,某些單項技術已經進入國際國內先進行列。”“新型雷達研究”終於被列為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此時,好比馬拉松賽跑到了極限點🧗🏼♀️,困難更加具體而尖銳👤。建立實驗站時♝,經費發生了困難,有的人灰心了🫷🏿,但劉永坦卻沒有退縮。經過反復討論,他們決定自籌資金並爭取到海軍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開始建站🚣🏿♂️,終於在1990年初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新型雷達站🏃♂️。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及其團隊的新型雷達技術終於使艦船目標出現在屏幕上🔜,當時很多人都流淚了,為的是成功後的狂喜,也為八年來不為外人知曉的艱辛🟨。
之後,由國防科工委、海軍、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聯合在北京舉辦新型雷達鑒定會👩🏻💻,眾多肩上金星閃耀的將軍和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專家,作出了“居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評價;不久,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及各軍🧗🏻、兵種領導在參觀國防預研成果時🤔,對這種新型雷達研製成功表示了由衷的贊賞🫄🏼。
再度亮劍必顯威
沒有想到,如俠士一般劍指長天的劉永坦卻是個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歡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他常常感到♖,交響樂的音符和雷達發射出的波束相融在一起,是他生活的交響曲。
當“新型雷達技術”劃上圓滿句號時⚉,難得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陶醉一下的劉永坦,又在謀劃著將“新型雷達成果”變成型號裝備海軍。這一次👑🫱,他知道至少再需要八年。弟子們在得知他的決定之後,全部義無反顧地作出了全力支持的決定。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繼續提高雷達性能的要求,新型雷達不僅要探測更遠的海上目標🛅,還要探測低空的飛機目標。於是☝🏼,劉永坦和他的同事們又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和國防預研計劃的新型雷達研製工作。從此,新型雷達的研究進入了新階段。隨著項目的進展,劉永坦院士在哈爾濱、威海、上海、北京等地奔波🎅🏻,越來越忙⛰。
歷經五年鏖戰🫏,劉永坦率領“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即ISAR)重大項目攻關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實驗ISAR,並通過大量外場實驗,獲取了大量珍貴數據,完成了對飛機目標的雷達成像,為我國ISAR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項目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199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另外🤦🏽♀️,他負責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以及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等。
寶劍鋒從磨礪出
在一個又一個八年的奮力搏殺中🤸🏼♀️,“雷達”已被劉永坦當作生命詞典中最重要的名詞👮🏽。是什麽能夠將這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保衛祖國海疆的使命緊密相連🕡?
1936年12月1日🤘🏽,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充滿苦難的年代,他幼小心靈深處早已種下科技救國的種子🌀。1953年,他以第一誌願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三年後,正趕上李昌校長要建無線電工程系,派6人去意昂体育平台進修無線電技術,他作為其中一員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就讀🫙。清華兩年時光🈚️🏊🏻♂️,讓他受益匪淺,與雷達的“緣分”也從此有了基礎。1958年,學有所成的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後來走上大學講壇,成為這所大學向科學進軍的“八百壯士”的中堅之一🛸👷🏽♂️。
1964年春,劉永坦參加了科技攻關第一戰,承擔了國防科工委下達的“單脈沖延遲接收機”研製任務,主持並提出了總體設計方案。遺憾的是,劉永坦還沒有來得及完成這第一項研製任務,“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𓀐。他插隊到黑龍江省五常縣🧻,積肥、種地、插秧🔎,與無線電暫時隔絕。
1973年回到哈爾濱以後🚭,劉永坦憂慮地發現哈工大乃至整個中國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仍然處於停滯狀態👨🏻🦼👹。當時他所在的專業正從事新雷達器件的研究,由於研究需要大量數字計算,他經常一個人往返三四個小時的路途趕到哈爾濱計算機研究所,利用那裏的電子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與此同時🌪𓀆,他還在一點一滴地積累著有關電子👋🏼、雷達的新知識,充實自己,準備著⏺🧏🏻♂️、期待著……
異域鍛造壯國誌
1978年8月的一天,劉永坦正在修抗洪江堤,他接到了一紙去北京語言學院參加出國人員外語培訓的通知,沒有任何準備他就來到了北京,走進了闊別已久的考場🚶🏻。“祖國終於記起了我們,多年的知識積累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1979年2月⚽️,他被委派作為進修學者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進修和工作🤖。
英國,雷達的發源地🧏🏿♂️。在那裏,聚集著一大批雷達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學者,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先進的實驗設備🏇🏽。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擁有飲譽世界的雷達權威,劉永坦的導師謝爾曼教授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劉永坦一心撲在學習上,顧不上參觀這座陌生而又有人文傳統的英國第二大城市💉。
劉永坦來到這裏,很快就從自己的現狀了解到過去對中國留學生的安排,心裏很不是滋味。可是他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暗暗使勁,用心去學。很快,他的勤奮、刻苦和才華得到了謝爾曼教授的信賴和賞識,讓他參加了一種新型雷達的核心部分——高頻雷達信號處理機的研究課題,這屬於難度很大的雷達關鍵技術領域🍎。
劉永坦深知此課題的艱巨性。他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的成功與否代表著中國。”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無數個日日夜夜就在劉永坦的拼搏中這樣走過。終於,在一年多後,劉永坦順利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製工作。
謝爾曼教授評價說:“由劉永坦獨自完成的工程系統,是一個最有實用價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設備,其科研成果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際上都是很重要的。他的貢獻是具有獨創性的。”進修期間,伯明翰大學授予他名譽研究員稱號,並以誘人的待遇和優越的條件聘他留校工作。
“我學有所成✸,當然要回國🧑🦱。在英國,無論我工作多麽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績,終歸是在給別人幹事。回到自己的祖國,我可以堂堂正正地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啊!”於是🧜♂️,劉永坦婉言謝絕了伯明翰大學的留聘,他覺得祖國遼闊的海疆在等待自己。
眾劍齊顯耀鋒芒
回想自己從1998年新春伊始🧑🏼⚕️,冒著早春的寒流,奔赴座落在渤海灣一個僻靜海岸山腳下的雷達實驗站🛳,與研製組的每個成員研究實測中的問題🔈,劉永坦院士的聲調明顯高了起來🍘:“由於新型雷達項目任務下達時打破了型號歷年常規的研製過程,由原來的初樣👆🏿⚂、正樣、設計定型、生產定型幾個階段一下子壓縮為兩步,正樣研製出來時即要達到設計定型,直接交付使用。因此🖨🥽,時間緊、任務重就顯得特別突出。”
可是👱🏼,從實驗場地搬到實際監測地,由於地域和環境的差異🕘,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各種各樣的電臺🪡🪓,廣播電臺📖🎋、短波電臺、漁船,發出強大的電磁幹擾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一個一個研究,一個一個排除,可以說👩🏿🌾,這十年我們是在解決強大的電磁幹擾中成長的。”
“這些家在哈爾濱的隊員,每一次去基地常常要幹兩三個月才能回來休整幾天🧑🦯。”劉永坦說,大家默默地用實際行動為國家的國防建設作貢獻。到了現場看一看軍人們期待的目光,沒有人內心不被激勵⛴,他們太希望趕快裝備海軍,強大我們的國防了。
從2001年起,已經不再擔當所長、總指揮⛓️💥、總設計師的劉永坦院士,將接力棒傳遞到了年輕人手中。作為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劉永坦是成果卓著的雷達技術專家;作為系主任,劉永坦是善於把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教學領導者;作為教授,劉永坦更是一位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他被師生盛贊為“航天科技之星”🚉🧑🏻🔬、“學府教學明星”↗️。1992年🧙🏽、1993年被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獲人民教師獎章✊🏽。
“雷達發展得很早,跟我一樣,有七十多歲了。經過了“二戰”及其以後各時期的各種實戰演練,其功能已經很完善了🦌👴。但它分各個頻段,我們研製的新型雷達所處的頻段開發得就比較晚,所以說前路漫漫其修遠兮。”
看不到滾滾硝煙,聽不到震天鑼鼓🍗,劉永坦卻始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為了捍衛國家的尊嚴,埋首於耕耘🧝🏼、執著於理想的劉永坦院士和他的雷達團隊用智慧征戰沙場🎍,用堅定搏出了一條通往真理的大路。
(原載《黑龍江晨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