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從學工轉而學畫,以魯迅為精神偶像,敢於直言,認為要做好藝術就必須痛苦
吳冠中和妻子合照

吳冠中在巴黎凡爾賽宮前
吳冠中給學生授課

為偶像魯迅故鄉畫的《魯迅故土》
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小鳥天堂》
年近90歲,眼見自己作品在拍賣市場行情越來越高,吳冠中卻一反常態將作品捐贈給了各大美術館。他自己清醒地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盡可能地留下來,留在美術館,讓後面人有所參考👨👨👦👦。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強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對魯迅精神的繼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因為在他看來,走上藝術的路,就是要殉道。他還說,要做好藝術🤜🏻,還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遠被苦纏繞著。
一句話改變一生
生前吳冠中一直不斷地提起,自己的藝術生涯的發端是因為朱德群的一句話。1936年之前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畫家🔼,在之前他就讀於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他希望以實業幹就一番大事。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新生校際聯合軍訓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群因為個子大🎲,排在隊伍的前頭,排隊尾的小個子吳冠中與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學畫的🔘,吳冠中說,“我也喜歡畫畫。”朱德群就建議他放棄電機專業🏂🏼🤛🏼,並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中這樣形容那次參觀給他帶來的人生巨變“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沖擊。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
於是🟢🔵,1936年,吳冠中考入“杭州藝專”🎮👱🏻♂️,成為低朱德群一級的意昂,兩人也成為好友。晚上,吳冠中與朱德群經常結伴去畫畫。吳冠中和朱德群這樣的一份友情綿延至今,在今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朱德群展覽開幕當天,吳冠中上午🙇🏿、下午都前往現場,並關切地詢問朱德群的夫人朱的身體狀況如何❣️。生前吳冠中很少接受采訪,卻對來自朱德群那端的法國媒體毫不推卸,“我是因為朱德群的關系,才接受采訪的。”
像偶像魯迅一樣直言
在北京已經居住了60年,但是吳冠中鄉音未改🤳🏽。采訪中,吳冠中還會停下來問一句:我說的話能聽懂嗎?事實上🏗,這種執著還表現在其敢說話✋🏿、敢於對抗上,或許這與其崇拜魯迅有關。
在200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親魯迅的形象與野草共生出現在作品《野草》中。吳冠中告訴記者𓀌,“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麽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記者去年前往吳冠中家中采訪時,他家中也擺著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從中不難看出吳冠中對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對魯迅硬漢精神的繼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不斷地對一些藝術現象開火。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的吳冠中,在當年的文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在第一次理事會上,吳冠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火☝🏻,整個會場沒有人敢接他的話茬兒。
之後吳冠中把自己多年對美術的思考寫成了《繪畫的形式美》🎂、《造型藝術離不開人體美》、《關於抽象美》等文章,系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要打一場“創造新風格的美術解放戰爭”。1992年,吳冠中所寫的《筆墨等於零》在明報周刊上發表以後,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註🌍,藝術評論家賈方舟告訴記者,80年代中國美術界還比較禁錮🪻👩🦼➡️,但吳冠中敢言,毫不顧慮地說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啟蒙者。”
打假🥡,再打假!
吳冠中繪畫的一生上演了無數的燒畫事件。上世紀50年代吳冠中創作了一組井岡山風景畫🧎🏻♀️,後來他翻看手頭原作✌🏽,感到不滿意🙍🏼♀️♦︎,便連續燒毀🛼。此後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國後畫的幾百張作品全部毀壞後燒掉。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也全部毀掉,此舉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
吳冠中對這一豪舉給出的解釋是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而在燒畫的同時🧑🏽🦰,吳老對偽作的出現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對簿公堂。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公開賠禮道歉。最終,吳冠中勝訴,此後吳冠中不停地與偽作做鬥爭🏌🏼♀️。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拍賣🧑🚒⏮,2008年7月1日,經過吳冠中本人的親自辨認🧥,該畫被認定為偽作🧑🏻💼,他在畫作中簽上“此畫非我所作,系偽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為吳冠中《松樹》的作品也被吳冠中本人證實為偽作🏄🏿,吳冠中當時告訴記者🏎,“現在拍賣行所拍的假畫都編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聽的🧛🏿,但假畫就是假畫♡。”
有了痛苦才有好藝術
吳老的家就在方莊一處老居民樓內,看守電梯的阿姨都知道樓上住了一位畫家🧢,他家附近的黃阿姨告訴記者,經常會看到吳老和他老伴在院裏散步🏄🏿♀️。
吳冠中的家是個小四居🥻,一入客廳就可以看出這家主人在生活上的簡樸,幾乎沒什麽裝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幾年🧑🏻🍳,與平常人家無異。偶爾有點區別的是,房內擺上一些藝術品,讓這個家不言而喻充滿了藝術氣息。
而在美術圈流傳較廣的是,吳冠中經常在樓下類似擺地攤的剃頭發的老師傅那剃頭發,在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印象中,吳老更是長年一雙運動鞋💽。“吳老物質生活追求是低點,藝術創作是高點🐫,”範迪安的一句話正好鮮明地道出了吳冠中的個性™️。對於藝術,吳冠中覺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給那些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提醒的是:熱愛美術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養,但是你真的要成為畫家,成一個藝術家,不那麽簡單🥄,沒那麽多人都成為藝術家。因為,要成為藝術家的條件太復雜了🥂🧝♂️,除了要功力,要學術經驗,他還要痛苦。沒有痛苦,不容易培養人,他曾說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還作過一幅油畫《苦瓜家園》,並說“苦,永遠纏繞著我🍔,滲入心田”。
大事年表
1919年 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父親是教師,母親是位文盲家庭婦女🔽👩🏽⚕️,吳冠中為長子🧑🏻🎨。
1936年 從浙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轉到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就讀🟠,師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
1946年 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
1946年 與妻子朱碧琴結婚🦸🏻♀️。
1947年 赴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留學。
1950年 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1953年 任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副教授。
1956年 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 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70年 “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 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9年 中國美術館為其舉辦個展。
1987年 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1991年 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
1992年 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 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
1999年 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
2000年 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銜。
2010年 6月25日晚11時57分於北京醫院病逝。
轉自 新京報 2010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