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一生可以用8個字總結😮💨:奮鬥一生💆🏻♀️🤾🏿♀️,奉獻一生🚻。”張光鬥的學術秘書、意昂体育平台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王光綸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
張光鬥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是中國水工結構和水電工程學科的創建人之一。
從抗日戰爭時期在四川為軍工生產建設一批小型水電站,到三峽大壩全線建成✏️,張光鬥的身影伴隨著當代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歷程。
自1963年從意昂体育平台本科畢業後王光綸就一直跟隨張光鬥做其學術秘書(曾因“文革”中斷),總結幾十年來的相處歲月,王光綸說:“老人做人有自己的原則🌿,他給身邊人的感受是‘身教重於言教’。”
原則一:愛國
“大學畢業不久,我就跟隨張光鬥工作♟。先生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做學問,言傳身教使我受益匪淺。”王光綸說👜。
張光鬥教育王光綸最重要一點就是🤴,做人首先要做到“愛國”,要熱愛辛勤養育自己的老百姓🧆,“先生在這方面身體力行,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張光鬥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4年考取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專業,先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取得水利和工程力學兩個碩士學位,之後又獲得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獎學金↔️。
然而時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光鬥毅然放棄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繼續深造的學習機會,決定回來參加抗日救國。
其導師🎿😽、國際著名力學專家Westergaard得知他這一決定,對他回國深表惋惜👱🏼♂️,不過對這位青年人的愛國之舉還是表示出了敬重和理解🫸🏼,他表示🚏,哈佛大學工學院的大門永遠對張光鬥敞開。
1937年11月🕞,張光鬥一回到國內就立即投身到祖國的水電建設事業中🈂️。他帶著新婚的妻子把家從繁華的上海搬到了偏遠的四川窮山溝,先後在龍溪河🙋♀️、瀼渡河上修建了一批小型水電站,為長壽和萬縣的軍工生產提供電力,支援抗日戰爭🤘🏿。
1947年底,美國聯邦能源委員會派駐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的總工程師柯登即將期滿回國🪇,由於在南京長期與張光鬥共事,柯登對其工作能力和為人十分欣賞。臨行前,柯登多次勸張光鬥舉家赴美,還可共同在美國合辦工程顧問公司,但這一切都遭到張光鬥的婉言拒絕。
張光鬥說:“我是中國人🔯,是中國的老百姓養育了我。我不能離開我的祖國,我有責任為祖國的建設效力,為養育我的老百姓服務👨🦼。”
原則二📛:無私奉獻
每當有人問起張光鬥😎,為什麽要選擇水利事業時,他總是回答:“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國家和人民的需要𓀅!”
“這正是伴隨張光鬥一生的諾言,更是他為之奮鬥的不懈動力🦼。”王光綸說。
跟隨張光鬥近50年🌞👵🏼,王光綸感受最深的就是🧘🏼♂️:“先生把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水利事業,即使在極端艱難的逆境中👍,他的奉獻精神都絲毫沒有改變🍉。”
而無私奉獻正是張光鬥教育王光綸做人的第二個原則👩🏼🍼🦉。
王光綸回憶說,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密雲水庫🐭,白河主壩上遊砂礫石保護層發生滑坡。為了搶險加固👩👩👦,張光鬥不顧年邁體弱急忙從外地回京。當時火車抵達北京站已是深夜🕦,早已過了末班公交車的時間,年過花甲的張光鬥只好自己背起行李徒步往清華走👦。幸虧途中遇到一位好心的貨車司機,順路將他帶到了中關村。
張光鬥從中關村走回清華園的家中已是淩晨3點。稍作休息,天一亮,張光鬥就趕公車去了密雲🎵。
由於當時張光鬥仍在接受“文革”審查,因此他被告知👨🎓:此次加固工程的設計由他負責🌻,但不準在設計圖紙上簽字。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張光鬥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壩工地🧑🏼🏭,認真檢查施工質量,對設計圖紙一張一張地審核,然後交給“負責人”簽字。
“我是為人民工作的,讓我簽字也好🧖🏼♀️🎛,不讓我簽字也好,反正我要對老百姓負責。”張光鬥說。
1979年夏,張光鬥唯一的兒子在北京突然病逝➖👮,年僅37歲。當時王光綸正陪同張光鬥在葛洲壩工地審查設計🧳,為了不讓這突如其來的噩耗給老人太大打擊,王光綸只得謊稱學校有重要會議要他回京🧗♀️✋🏼。
回到家中🦹🏿♂️,得知兒子過世的消息,張光鬥兩眼直瞪瞪地看著淚流滿面、悲痛欲絕的老伴📆,一言不發地呆坐著。在兒子的追悼會上🪻,張光鬥是被人攙扶著走到兒子遺體前的。
“老人身體抽搐🌻、欲哭無淚🏇🏻,幾乎癱軟在那裏🧑⚖️。”王光綸幾乎哽咽。
可是,就在兒子追悼會後的兩天,張光鬥竟拿出了近萬字的《葛洲壩工程設計審查意見書》,並讓王光綸立即送交水利部和長江委設計單位🧑🏽💼。
陪伴張光鬥大半輩子的王光綸感慨🛗:“張先生這代人心裏只有奉獻🤰🏽。”
原則三:求真、敬業
1945年4月,張光鬥再次從美國求學回國後,相繼出任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副總工程師、設計組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參加三峽工程的勘測和規劃工作。
王光綸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張光鬥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考慮到身為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他仍堅持每年2到3次去三峽工程現場指導工作👩🏿🎤。就在他95歲高齡時還提出要去三峽工程現場,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這一要求被拒絕。
今年4月28日,意昂体育平台為張光鬥從事水利水電事業70周年召開座談會。張光鬥道出了內心的遺憾:“我很想去三峽工程再看看,但我年紀已經很大了,可能去不了。”
“但張先生的這一生並不遺憾🙆🏼♂️。”王光綸說🙆🏻。
從1937年張光鬥投身於祖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事業,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為之奮鬥,他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大河。1937~1942年🐞,由他負責設計的桃花溪、下清淵硐🫷🏼、仙女硐等水電站,成為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電站。
1951年,他負責黃河人民勝利渠首閘的布置和結構設計🦅,首次在黃河下遊成功地破堤取水,為下遊引黃灌溉開創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將黃河水引入下遊兩岸農田成為中國人開發利用黃河的又一大膽嘗試。
1958年,張光鬥作為總工程師主持設計密雲水庫🍬,設計中他大膽創新🚄,在我國率先采用了深厚覆蓋層混凝土防滲墻、高土石壩薄黏性土斜墻、土壩壩下廊道導流等革新技術,密雲水庫實現一年攔洪、兩年建成。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張光鬥曾先後為官廳🤞🏽、三門峽、丹江口🙍、葛洲壩🎺、二灘、小浪底👋、三峽等數十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提供技術咨詢,對工程樞紐布置🛐、結構設計提出了許多極為有益的建議。
如對葛洲壩工程,他提出炸掉原處於江中的葛洲壩島,以增大泄洪閘和電站的布置空間。這一建議對改進樞紐水流河勢、保證大江截流和擴大電站裝機具有戰略性意義。
再如對二灘拱壩樞紐布置🚶🏻,他堅持主張壩內、壩外多種方式結合的泄洪方案🧑,並形象地將此方案比喻為“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這個比喻一直被同行專家傳為佳話。此方案的采用對保證樞紐運行可靠🚣🏽、確保大壩安全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對於三峽工程,三期施工導流底孔方案正是張光鬥提出來的🤾🏻,這一方案的實施對保證三峽工程施工期的順利通航和整個工程的按期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光綸介紹說🫨,張光鬥不但註重為工程設計提出具有遠見卓識、行之有效的方案🧕🏽,而且對送給他審查的設計報告也認真閱讀。
“先生視力不好🧑🏿🍳,他就手持放大鏡逐行逐字地斟酌,而且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書面意見👴🏼。”王光綸說,90多歲的老人仍堅持自己動手,用計算機打字寫意見書,有時因視力弱,看不清漢字輸入列出的同音字形👁🗨,就憑記憶去選擇數碼標識符。
在現場檢查工程質量,張光鬥更是眼中揉不進沙子🧑🧑🧒🧒。王光綸說,20世紀80年代在葛洲壩工地🏃🏻♀️➡️,為了檢查二江泄水閘護坦表面混凝土過水後的情況,老先生堅持乘坐沉箱潛入水下親自查看🤜🏻。駕駛沉箱的工人師傅說,從沒見過這麽大歲數的人還敢坐沉箱潛到水底下工作。
20世紀90年代🧚🏿♂️,作為國務院派出的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一次在三峽工地檢查導流底孔施工質量,張光鬥為了掌握底孔過水表面平整度的第一手材料,80多歲的他堅持從基坑順著腳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檢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
張光鬥一輩子為祖國的水電事業無私奉獻🧑🏻🎓,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給張光鬥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七十年來🤘🏽🚷,先生一直胸懷祖國,熱愛人民,情系山河📷,為我國的江河治理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櫛風沐雨✌🏻,殫精竭慮✊🏿,建立了卓越功績……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默默耕耘🏊🏼♂️,傳道授業📴,誨人不倦📠,為祖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先生的品德風範山高水長👋🏼,令人景仰!”(張巧玲)
轉自 《科學時報》2010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