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馮國瑞紀念集》
翻閱由宋敬國任主編、安誌宏任副主編,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公開發行的天水文史資料第十五輯——《馮國瑞紀念集》,看到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學者,與馮國瑞先生謀面或未曾謀面的作者,用文字的影像,似過電影一樣將馮國瑞先生生前的故事🥳🈹、所做學術和對麥積山👩🏿🚒、炳靈寺石窟的貢獻,一點一點回放在我們眼前。
1941農歷四月初八,馮國瑞先生約好友何樂夫🤸🏻、吳作人等6人,徒步向隱沒在深山中,少有人知曉的一座巨大佛龕走去。麥垛一樣山峰上的大佛,一定早就期盼著這一行人的到來🚘🧑🎄。1500多年以來,第一次由一批專業知識分子,對麥積山石窟文物進行了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科學考察👭🏼。自從馮國瑞先生伴著天水“歷史”的第一次行走,其專著《麥積山石窟誌》發表,從此,天河註水之地——天水與麥積山石窟,一道從歷史長河中浮現♨️。一顆屹立於絲綢之路、世界東方一角的明珠——天水麥積山石窟,成為世人皆知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馮國瑞(1901-1963)甘肅省天水人,字仲翔,號麥積山樵。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畢業,梁啟超先生譽之為“美才”🧹、“奇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馮國瑞先生曾任國立蘭州大學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教授、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陜西省政府顧問等職👮🏻;建國後,歷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委員等職務。馮先生一生精於金石龜甲、考據詞曲,著有《絳華樓詩集》、《張介侯先生年譜》、《麥積山石窟誌》、《炳靈寺石窟勘察記》、《水木懷想室記》等,輯有《守雅堂稿輯存》👨🏽🎨、《麥積山石窟大事年表》、《調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麥積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藝術》等五十余種專著🌪。
2011年是馮國瑞先生誕辰110周年,天水市政協自2009年開始深入青海、陜西和蘭州等馮先生工作過的地方征集稿件,向馮先生的門人💁♂️、家人👨🏿🔧、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研究所⛷、蘭州大學等社會各界征集文字稿160余篇、圖片200余幅🦷、最後選用16篇回憶文章🧏🏻、23篇學術研究文章,選錄馮國瑞先生作品13篇,附錄後人有關馮先生文集序和馮先生捐贈目錄6篇編纂結集,紀念為天水文化乃至西北文化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馮國瑞先生🫲🏿。
《馮國瑞紀念集》其文字、理路沉雄勁銳,穿透力極強。文章華滋勃郁,情文並茂感人肺腑。論證分析的文章,多有獨到見地,能夠發人所未發,見人所難見,為一般讀者更好地了解馮國瑞先生,起了直接引導和啟迪作用。從馮國瑞先生門人——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陳守忠先生回憶文章中,我們看到一位青布衣的年輕人,正在北大的講堂上,低頭專心致誌的認真做筆記。而梁啟超先生的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便是這位認真的學生馮國瑞和同學周傳儒在意昂体育平台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從馮國瑞先生門人張舉鵬先生的懷念文章中,我們可以跟馮先生學到寫楹聯需要註意的四點:切時、切地🚡、切事、切人。周宜興、趙小剛、劉雁翔、王勁等作者的文章,特別是張文軒等很多研究性的文章中,都能讓我們聞先前未所聞,知以往未所知,詳細的了解到馮國瑞先生生前為天水的諸多貢獻。
3000多年前,在天水牧馬的秦祖先,他們的歷史便是馮國瑞先生通過天水地方史研究,利用考古文物提出天水是秦人發祥地的觀點。並先後著了《秦州記》⚒、《天水出土秦器匯考》等專著。
天水甘泉鎮那兩顆見證歷史發展的古玉蘭樹,它們是馮國瑞先生發現鑒定其為唐代所植,並倡議修建了現在的雙玉蘭堂。1937年,馮國瑞先生力勸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時任陜甘主席的邵力子將其藏書捐給天水,並於炮火威脅中從西安親自護送藏書安全抵達天水,在天水圖書館專辟“邵力子先生紀念室”珍藏。今天,天水圖書館能成為國家二級圖書館,以邵力子先生贈書中的豐富的典藏為重要因素👱🏻。
《馮國瑞紀念集》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文集中選用馮國瑞先生書法、書畫作品50余篇,捐贈珍貴拓片圖片若幹,為研究、欣賞和了解馮先生生平,提供了更直接的感官資料✢。《馮國瑞紀念集》從先生學習🚤、生活🚿、治學👨🏿💼、工作等各個方面,詳盡的為讀者展示了先生的偉大人格魅力所在。這本文集是至今較系統全面反映馮國瑞先生的一本經典文集著作,從先生的智慧人生中,給我們許多啟迪🙇🏼♂️。
“奇跡真層出,千山重復重📭。飛樓寬鳥道,深窟現龍宮🅾️。漫渙餘殘碣,青蒼奪晚紅。相忘同校錄,期不負遊蹤。”歲月如何讓一代又一代人們,來來又往往,今天,當我們踏著馮國瑞先生曾經行走在天水歷史上的腳步,站在蜚聲中外的麥積山上,我們始終懷念為天水歷史文化傳承做過重要貢獻的馮國瑞先生。他和鄧寶珊先生一樣,是天水現代史上的“文武雙璧”,他的名字將永遠刻在天水歷史的豐碑上🚣🏼。這座豐碑,讓我們從思想的記憶裏,看到一位巨人,有一雙巨大的腳印,永遠伴著天水歷史走向未來。(汪彤)
轉自 天水日報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