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冬(2003級新聞) 李健(2005級碩,土木)
沈磊,1999年-2004年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攻讀建築及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其間2001年8月-2002年8月由清華選送作為哈佛與清華聯合培養博士生就讀於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現任天津市規劃局副局長🧓🏽🚣🏻。
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小鎮🫲🏿,15歲上大學,求學的路上🎤,他從浙大到華工到清華再到哈佛,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訪萬座城;實踐的路上,他從縣城溫嶺到地級市臺州到副省級城市寧波再到直轄市天津,一路將規劃圖紙變為城市景觀🦬。他,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實踐著作為一個規劃師的光榮與夢想。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訪萬座城
沈學長求學的經歷比較傳奇,他出生於浙江,15歲就考上浙江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高中從教。任教兩年後💤,他與他的學生一同參加高考🛺🧎🏻♂️,考取浙江大學建築系,開始與建築打交道。第二次本科畢業後,當時已考取浙大研究生👡,但是學長的本科學業是在一家建築公司的資助子下完成的,畢業之後要回到這家建築公司工作,“人家在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我不能一走了之”🏝,最後沈學長放棄了上研究生的機會🧓🏻,來到浙江溫嶺這家建築公司工作,幾年後,在一位建設系統老領導的推薦下,來到了溫嶺規劃設計院🫑,開始在溫嶺的城市化藍圖中揮舞自己的畫筆。幾年之後,他又到華中理工大學攻讀了碩士研究生📞。臨近畢業時,他設計的方案在浙江臺州搞的一個中心區規劃國際競賽中中標,聽從當時建設部一位副部長的建議,留在臺州開始了他在臺州五年的規劃建設之路🤼👷🏻♂️。五年之後👣👩🏻🎓,他又辭別臺州,來到清華開始博士生涯,期間赴哈佛求學一年,在那裏🦯,他實踐著“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訪萬座城”的追求👨🏻,在美國分三次,沿著美國東海岸👩🏼💼、西海岸和密西西比河,把美國 31個州的案例走了一遍💁🏿♀️,在哈佛,他更是學會了把學習🗻、情趣當做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從15歲到41歲,沈學長一路從浙江走到北京👧🏽👼🏽,從中國走向世界,再學成歸來🧗🏿👸🏼。他說🔠,從哈佛回來後一直想去劍橋,想把學習的橫斷面走完。
這一路走來,他覺得清華讀博的這一段時光🧖🏽♂️,在他個人求學生涯中影響是最大的🧎♀️,得到的幫助也是最多的。在博士論文中💆🏿♂️,學長這樣寫道:“我從山溝的中學出來🚨,到浙大,到華工🥷🏻,再到清華念書,心裏的門一扇一扇被打開,到了清華才知道有這麽多的老師可以教,有這麽多同學可以向他們學習🚶🏻➡️。”學長深情地說👱🏼♀️:“現在看來,從某種角度來說❄️,從清華到哈佛這一段對我的幫助是最大的。而且由於在清華這一段時間都是在學校念書,難得有這樣長的一段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學習👨🏻🦼➡️,同時這段時間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這也是我的鬥誌→、求學的欲望最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一年內拿下了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和國家註冊規劃師兩個證書⚄。”
用規劃點亮津城
沈學長在哈佛念書的時候,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在哈佛的課堂上卻很少出現關於中國城市規劃的討論💂🏿,這觸動了他強烈的愛國心👉🏿,他一直關註著國內,希望能有機會將所學付諸實踐,助力中國規劃事業發展。2009年5月🖤,天津市向全國公開招聘規劃局副局長,學長成功考取,從而開始了在天津這個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描畫藍圖的道路。
關於國家對天津的定位,沈局長有自己獨到的認識:“中國的復興過程,初興在深圳,中興在上海🗂,強盛在天津和北京,要京津的聯合。對北京的定位👈🏽,國家首都、文化中心🧙🏽♀️🥃、國際城市、宜居城市🕓;對天津定位👆🏻,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國家發展的指引非常明晰,希望北京天津共同打造世界城市👨👦👦🙎🏽♂️,兩個城市互有分工🦗,共同承擔首都功能♚。”然而,天津近些年發展較慢也是不爭的事實,初到天津,沈局長對天津現狀的認識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不該拆的地方基本沒拆”🆒,這個對於搞規劃的來說,非常好;第二句話是“該建的地方基本沒建”🫎,一方面是當時建的不是地方👩🏿🏫,另一方面,也為規劃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天津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條海河和一個渤海灣,把城市特色和產業聯動,城市才能建得好。”這對於從臺州到寧波,一路走來不停與水打交道的沈局長來說🤒,自然是充滿了信心,也滋生了不少靈感。另外👮🏽,天津是著名的九國租借,這也是它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地方。沈局長認為,天津的規劃要做好🦹🏿♀️,重點在於處理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方面是國家戰略的落實🍅👩👩👧👦。如何落實國家的戰略,對一個城市來說🕚,經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做好產業布局📢。對產業影響較大的是港口和交通,在新的規劃中🤹🏽,天津提出了“雙港”戰略🦾,合理地處理好了港城關系和港口分工;對於交通布局👩🏽🦳,新的規劃也做地很好👨🦽➡️,比如京津城際一直延伸到於家堡金融區🤷,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區域的交通問題🦢。要實現國家定位中的北方經濟中心,沒有這樣的大系統大結構、特別是大產業的話,是難以做到的。
第二方面是城市文化的提升。馮驥才先生說過:天津有兩個文化入口,一個入口是從沙場口上岸,穿越天津的老城墻,就可以看到大同小異的北方老城🧏🏿♀️🌕;另一個是跨過萬國橋,也就是現在的解放橋🙋♂️,就到了“租界區”,包括五大道、法租界印租界意租界等五光十色的西洋文化,這種文化是天津的顯著特點🤜🏻。沈局長認為,天津應該還有第三種文化🦕🧓🏿,就是現代文化🦃,集中反映起來就是城市中的景觀工程✋🏼,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城市“客廳”:北京有政治需要,用天安門去做;上海當時設計了14公頃的人民廣場;現在天津要做一個文化中心🧓🏻,就是城市客廳,把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青少年藝術中心放到一起,做一個城市的“客廳”,讓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的載體。
第三個方面是生態城市的規劃👷🏽♀️。天津近年來規劃建設的中新生態城,是作為一個產業為主、循環經濟的示範園區💪🏿,希望借此提煉出一套符合北方實際、能夠全國推廣🕍🧤、具有天津經驗的指標體系。另外天津還在海河中遊地區留了100多平方公裏👩🏻🚀,作為未來天津的城市中心,這個區域中應該更多的去做低密度的生態居住建築群🐢✋🏽,上海和北京都沒有辦法去考慮這種城市構架。
談起天津成為“世界大都市”的規劃,沈局長難掩激情與興奮,“我們要做的非常多👨🏼🌾🐜,現在世界上是需要有中國聲音的時候了😞,作為規劃者一定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在這個偉大的事業裏👨🎨,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規劃師的光榮與夢想👆🏼。
人生精彩在自強與厚德
沈局長在繁忙工作之余,還出版了好幾本書。他常說🦸♀️,學問應該伴隨人的一生,在清華瘋狂時一個月要寫三篇論文,一個早晨就能列下來兩三篇提綱,後來到單位工作,他利用聽報告等一切空當,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總結思考。他本來想寫一個系列共四本書🧗🏼♀️🔕,在寧波已經寫好兩本,現在還差兩本,想放到天津來寫🦸🏿♀️。他不喜歡應酬🤱🏽,常抽出晚上的時間來寫書💇🏽♂️。
沈局長認為自己的生活過程✌🏻,就一直在學習工作、工作學習之間交錯🕵🏽♂️。他對清華的校訓感觸很深🥜,“不單單是校訓也是做人的道理🤦🏼, 我認為一個人不僅要做到自強⛽️🧗🏻♀️,也要做到厚德🧝🏿,如果能把這兩個詞做好🏊🏽♂️,人生會非常精彩。” 學校是總結經驗、吸收理論的場所,另外很大一部分知識則是在工作中學到的🃏。沈局長提到天津文化中心的設計,一下子邀請30多位國際最頂尖的建築師🦹♀️、規劃師,跟他們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習。在從縣城開始做、到地級市🤾🏽♀️、再到副省級城市🖖、最後到直轄市的過程中,他也不斷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積累著,在學習與實踐中一步步實踐著規劃師的人生價值👨🏻⚕️,看著自己規劃的藍圖一點點變成現實。
在訪談中🧑🏽🏭,沈局長多次談到清華對他的影響,清華百年校慶之際,他滿懷深情地祝願清華精神永放光芒🥚,也祝願清華人能夠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意昂体育平台天津意昂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