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元,男🎋,浙江寧波人,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教授。195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留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至今🧜♀️,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業特長為土木工程中的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歷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防護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土木類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曾獲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北京市授予科技先進工作者,國家人防委授予科研先進工作者,國家建設部授予先進工作者,國防科工委授予獻身科技事業榮譽獎章等榮譽👩🏼🍳🫳。
當我們采訪陳肇元教授,請他談談經歷和工作成就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時代變了,我的經歷未必有什麽可借鑒的價值🤽🏼♂️,只是能讓大家了解一些我國解放後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歷程🏌🏽♂️。至於工作中的些微成就,是生當其時🪮、是時代賦予的機遇,其次才是中少年時期逐漸培養起來的勤奮和求實的習慣🙁。”陳肇元教授謙遜的態度、求實的作風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清華學長們所繼承的清華精神💂🏼♂️💇🏼♀️,讓我們看到了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最好模範👍🏿。陳肇元教授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清華、奉獻給了祖國,從1952年清華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清華以及自己熱愛的事業,他的人生與清華、祖國緊密結合。
人生基石🧍🏻♀️:在清華的學習
陳肇元1949年高中畢業,考取了清華🚠、上海交大等多所大學🟥,為了盡早畢業,分擔家裏的生活重擔,最終選擇了近代著名實業家榮家創辦的私立中國紡織工學院。學完大一,他很快察覺到解放後紡織市場的蕭條,自覺戰後國家要大力搞建設,就報考了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在上海招收土木系的轉學生。“我是清華最後一代轉學生🍹,自此之後,國內大學之間再沒有轉學的了。”直到今天,陳肇元教授仍認為高校應該允許學生通過考試或考核轉學👝、轉系⚠📀。“剛上大學的學生,往往不甚明確自己的興趣和誌向究竟在哪裏。清華建築系的許多著名老教授,當初考進清華時🦀,有讀航空的🫄🏻👨🏻🦯、機械的🏆,甚至有文科院系的,一年後他們轉到建築系🧚🏽♀️,後來有些就成為了建築名家。”
當時的清華土木系學生按誌願分成結構🧚🏿、水利等4個專業組。陳肇元選擇分派到結構組,專業內容就是房屋、橋梁等土建工程中以梁、板👧、柱等各種承重構件相互連接起來的組合體。陳肇元教授描述當時的清華:“一到清華讀大二,就像到了另一個天地😬🚣🏻♀️,感覺到政治風氣特別濃厚。當時正是抗美援朝、參軍參幹、‘三反’、‘五反’的時期,學生們的熱情非常高,一到星期天就上街🔚🚅、下煤礦,搞宣傳活動🧑🦽,接觸廣大群眾。”在日常學習中,陳肇元註重利用清華藏書豐富的校🧚🏽♀️、系圖書館,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圖書館自學,從而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他也參加了許多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接觸了社會🦋✋🏽,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建立了服從分配的理念👨👨👦👦🎭:大二寒假到鞍鋼現場進行測量實習,當時鞍鋼的生產設備多被蘇聯撤走,看上去一片廢墟,大家頂著刺骨寒風,爬到很高的廠房,測繪廠房結構構件的尺寸💂🏼♂️,為戰後修復並重新生產提供資料;大二暑假到了長春,在一個日本細菌工廠原址的大片土地上進行地形測量✖️,為建設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提供地形圖🏌🏼♂️𓀘。
1952年🖊,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政府決定全國高校的大三學生都要提前一年畢業參加工作,最後一學期只能突擊上專業課。陳肇元說🤖:“一想到畢業時大家堅決服從分配,搶著到最艱苦地方去建設祖國的熱情,至今依然讓人激動不已。全班約50人,最後分配留校工作的只有14人,其中絕大多數到新成立的水利系去了🤽🏽♂️,留在土木系的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
人生支柱:在清華的教學
留校當助教的陳肇元🏬,工作非常辛苦。學校對年輕教師上臺講課的要求很嚴格,首先要在教研組的會上試講,請老教師指點後才能過關,晚自習期間還經常要去學生宿舍為他們答疑。除了講授兩門結構類課程外,陳肇元還要參加竹結構研究。當時的校長蔣南翔提出學生幹部和年輕教師要“雙肩挑”,就是一頭挑專業,另一頭挑社會工作🕌。他說:“南翔同誌的雙肩挑辦學思想確實有眼光,校內那些雙肩挑的學生幹部,後來有不少成為中央和地方的高級領導🎺。我的社會工作是擔任土木系教師的團支部書記。有半年時間,這些重擔壓得我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但是一開始壓力重,慢慢適應後就變成了習慣,一空閑反而有失落感。別人說我出活快、效率高,其實我不比別人強多少👩🏿⚖️,只不過在時間利用上可能多些投入而已。”
1955年,清華派陳肇元到哈工大當進修教師💇🏽♀️❓。1957年秋他回到清華,被安排當系裏的科研秘書,教學任務主要是講授結構試驗課程,並帶領同學進行項目研究中的結構試驗。從1961年到1972年,他完全投入到國防科研的工作。1973年他被安排到首都鋼鐵廠🕍,和工農兵學員一起開門辦學😝。1976,他擔任了副系主任、地下工程教研組主任和黨支部支委三職🤝,並講授一門課程🧗🏻♀️👩🏽💼,主編一本全國統一教材。
1984年陳肇元成為土木系系主任,白天大部分時間他都必須顧及行政工作♞🏊🏽,晚上才能抓緊時間搞課題研究。陳肇元說:“當系主任的4年,我在系裏其他幹部配合和幫助下做了幾件事:一是針對當時工程建設的需要,擴大土木系的專業領域🏩,增設了建築工程管理專業,和城市交通、計算機應用💁🏻、建築工程管理三個教研組🎭;二是調整過剩的教師隊伍結構🈵,輸送十名副教授到外校發揮更大作用;三是在課程設置上增設了用英語講授的兩門主課和幾門拓寬專業知識用的選修課🧑🏽💻;四是挑選年輕教師和優秀畢業生去國外深造𓀍,要他們在國外多幹幾年,有了一些成果後再歸來。”
人生頂梁🏂:在清華的科研
“一句話🛏,如果我在科研上由些許成就,主要在於能夠跟著工程建設的需求走⤴️,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此外🤛🏽,我在工作上能夠多花些力氣💋。除非由達芬奇、沈括那樣的天才,搞工程技術的人還是要跟著所處時代的需求走才好🕛。”陳肇元教授說🧝🏿。
解放初期,國內的鋼材供應極端缺乏,國內掀起了房屋建造中利用竹材的研究熱潮🥵👨✈️。這一時期🛵,陳肇元對毛竹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系統成果👨🏻🦲。這些研究對他科研能力的培養和系統訓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60年代初🏄🏽,中蘇友好關系破裂😂,陳肇元參與了國防人防工事建設的研究👩🏼🌾,長期承擔防護工程領域的重要科研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他主持研製並建成了國內首批模擬爆炸荷載作用下的快速加載設備💆🏼♂️,並用此設備進行了大量動力試驗。他說:“設計快速加載的機械設備✳️,對我們土木專業的人來說困難不少。為了來回遠送設備零件和高壓氮氣瓶,我學會了蹬三輪車。”這些設備和試驗成果後來都獲得了科學大會獎和多項科技進步獎🙋🏼。
80年代前後🙎🏿♂️,隨著工程結構的跨度📶、高度和承受的荷載越來越大,所處的環境也更為嚴酷,對混凝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陳肇元轉向研究現代高強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長期擔任土木學會的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專業委員會主任,為在我國推廣應用這項新技術做出了貢獻🧝♀️。
90年代前後🪿👜,國內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築和地下鐵興起。國內高層建築基礎埋得很深,需要開挖基坑,他就探討基坑的土釘支護技術和參與地鐵工程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並且在國內最早主持編寫出版了中國標準化協會標準《高強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規程》與《土釘支護設計施工規程》👨🏭。
對於自己的研究,陳肇元教授最看重的有三項:防護工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安全性耐久性。
人生價值🙉:清華精神
“清華精神中最精華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體會到的另一點就是:要根據國家🍿、社會的需要去選擇自己工作、奉獻自己。”陳肇元教授如是說。的確,在他的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選擇都是以國家、社會的需求為出發點的。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對國家、社會所做出的貢獻。
對於現在我們土木建管系的學生,陳肇元教授有著這樣的希望:“我希望你們在畢業之後能做一些管理工作🧑💼,逐步把工程管理方面的正確理念發展壯大⌚️🧚🏽♀️,這樣對於國家的貢獻會更大。”目前在土木工程的領域之中🐼,我們在技術方面已經能夠做到位了,對一般工程的經濟性、適用性、承載能力、施工方法等硬件方面能夠把握得較好🧝🏻♀️。但是,我們在項目管理、施工管理等軟件方面沒有跟上,使其成為了工程質量的短板🫰🏻,製約了中國工程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所以,陳肇元教授的期望指明了目前國家、社會對我們土木行業的需求。
通過一個多小時的訪談,我們深深地被陳肇元教授的精神所感動,他熱愛土木這個行業✩,熱愛國家分配給他的這份事業,熱愛清華這個融會全國智慧的地方。
(土木建管系 林錯錯)
轉自 清華博學網 200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