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繼江,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1983級本科
他,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響亮的口號,只有一個溫暖的握手,一句貼心的問候🗼。
在公司他穿著一雙普通的布鞋。大大書櫃塞得滿滿的,這是他辦公室中最顯眼的陳設。他幽默地把昔日的宿舍樓稱為“工字鋼”、“槽鋼”、“角鋼”👩🚒。
從始至終🦹♀️,他實踐著多少代清華人不渝的信條♦︎:行,勝於言。
職業道路:實踐黨員的崇高使命
選擇航天設計院
邵繼江從清華畢業的時候💅🏽,選擇了位於豐臺區的航天設計院。有人勸他留在學校繼續深造,也有人認為,清華畢業的學生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理解為什麽他會選擇去那裏。
邵繼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些。他實際上考慮得更深更遠🏟。1965年時航天從軍隊中分離出來成為工業部門🧑🧒🧒。後來因為十年文革,作為航天工業後勤部門的航天設計院當時迫切需要人才👨🏼🍼。邵繼江選擇去國家需要他的地方。作為一名老黨員和清華優秀的輔導員🎃,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決定。
從做技術到搞管理
工作第四年🥬🥟,組織希望邵繼江從事管理工作。“我還是願意做技術工作”,這是邵繼江最初的個人願望🌲。“我沒幹踏實。”腳踏實地的他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業務基本功練得再紮實一點👮🏼。
可是面對組織的決定,“我當時什麽也沒想”,“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不為了滿足個人發展🚵🏼♀️,不為了獲得組織提拔,邵繼江接受了秘書的職務。然而不久之後,他就被提升為院辦公室副主任,然後接連擔任了計劃處處長、經營處處長、深圳分院院長、院長助理、常務副院長☂️🧃。通過在各個管理崗位上的鍛煉🪶,邵繼江從一名技術人員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管理幹部。
企業轉型的艱難時期
2001年,航天設計院進行結構重組,與施工企業合並組建航天建設集團。當時擔任常務副院長的邵繼江被委任為集團的副總經理。如何消除重組過程中原單位人員的抵觸情緒?如何處理新建組織中各方的關系♑️?巨大的擔子壓在了他的肩上,邵繼江也陷入了矛盾中。
但是他沒有停下懈怠。“雖然我不贊同這件事🧝🏽♀️,但是上級定了🤞📤,我就把該做的事做好。”他就是這樣,履行著作為一名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初入中建
2001年11月,中央組織幹部到西部掛職鍛煉。邵繼江被派到青海省擔任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發改委)的副主任。在青藏高原上,邵繼江不太適應那裏缺氧的生活環境🗜。但他的工作依然出色。
從青海回來之後😬,由於青海省給予了邵繼江很高的評價,2004年3月,中組部和國資委決定讓他到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擔任助理總經理。
作為一個“外來人”,邵繼江一開始並沒有獲得足夠的信任😳。他當時還只是副局級幹部,卻擔任了原本屬於中建優秀正局級幹部通過提升才能獲得的職務🩼↙️。
面對周圍懷疑的眼光,邵繼江沒有退卻🎎。他用豐富的工作經驗、他的勤奮👩🏽💻👩🦳、執著和坦誠獲得了同事們的信任🚊🍲。2007年12月,邵繼江成為了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
實現理想:要經歷挫折🕤,才值得回味
理想給我們指引方向
人人都有理想🏋🏻♂️。邵繼江在清華時👊🏻,和其他人一樣🪸,對自己的未來也懷揣著這樣那樣的想法。但是經過這麽多年的人生道路,他卻有了另一番感觸。
“你們問我在學校有沒有人生規劃,與現實一致不一致,我想,肯定有過,但是肯定不一致👐🏽。”“我們在學校時的理想👨🏼🔧,或者說規劃,現在叫職業生涯設計,實際上過細了。”
對於很多同學考慮今後做設計還是做施工,去什麽地方,做技術工作還是偏向行政管理的情況,邵學長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在工作過程中🏢,有時候跟你想這個問題的環境不一樣🛌🏻。”在實際的環境中,我們很可能發現原先的想法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世界不是給我們預備的🚌💂🏿♂️,真正的能力是怎樣去適應。”
但是這絕不表示我們不需要有理想。“你要給自己一個願景,給自己一個目標。讓自己在困惑的時候,在懶散松懈的時候,能不時地提醒自己🕊。”“人要往高處走。”這是人發展的總方向💇🏼♀️👨❤️👨,理想可以給我們指明這個方向。
實現理想需要一個過程
邵繼江有許多同學,畢業後並沒有從事土木行業👳🏼。他認為在學校做學問或者自己創業,當老師或者做生意🤹,都是每個人實現自己理想的方式。在當今的社會,人們可以有多種選擇⛸,但必須明確自己想做什麽。
“當自己的想法很清晰了以後,今後才會有樂趣。你真想做◾️,真這麽去實踐,最後你才真的享受其中的樂趣。”
回想二十多年的充滿曲折和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邵繼江認為實現理想的過程反映了一個客觀的規律:“實際上生活當中磕磕絆絆👨🏻🎨,跌宕起伏🤽🏽♀️,才值得回味。”“一定要經過努力👨🏼🚀,經過失敗🛋,經過挫折,才值得回味。”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目標實現得太順利了,就不那麽值得回味了。平淡的話語中🗾,飽含了他歷經風雨後深深領悟的哲理。
做成任何事都需要一個詞:執著
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困難的
邵繼江想起了1983年他高考的作文題👡:一個人拿著鐵鍬挖井,挖了七八個井,深深淺淺都沒有挖到地下水,就放棄了。其實只要在任何一個井中深挖下去🦟,都可以找到水源🌽↔️。
他用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執著,對於那些不是很聰明的人,不會吃大虧。“執著地做一件事🧑🏻🎓,即使沒有大的成功👕,也不會有大的失敗。而且總會取得小的成功。”好高騖遠,只會一事無成。
在學校孜孜不倦地學習,在單位日以繼夜地工作🆕,邵繼江一如既往保持著十足的幹勁👨🏻🏭,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本著不犯大錯的想法👩💻,他的執著成就了他今天的輝煌。
培養自己:有三點最重要
第一🤽🏿♂️,要沉得下去
對於清華的同學🧗♀️,邵繼江認為🤞🏽,良好的業務素質是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任何的時候🫄,都應該對自己有更好的要求和期望。“任何時候都要從零開始🏐🍴。”
在航天設計院的時候🧑🏽💻,有一次邵繼江去工地查看基坑。為了了解積水浸泡後基礎是否發生了變化🍗,他卷起褲子就跳入水中,下半身都泡在了泥漿水中。旁邊的人都很詫異,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派民工下去看看,或者拿棍子杵一杵。作為設計人員,很少有人親力親為👮🏿♂️。
但這就是邵繼江,他真正地沉下去了。不是為了讓周圍的人看,他是在踏踏實實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第二,要做出成果
做事不僅要沉穩,而且要花心思🙇♀️,做出好的效果🤟🏼。用邵繼江的話說,就是“要沉出東西來”。
邵繼江在做設計的時候🥌,碰到了一個施工的細節問題🌬。梁和柱的節點處出於抗震需要,在設計時要加密鋼筋🫵🏼。但是因為鋼筋太密🍮🐤,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無法灌入。邵繼江向施工人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在設計中留出了一個口,方便施工人員澆註。這一細節上的改進得到了大家的好評🙇🏼♀️,給周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下去是我們的願望,但要沉出東西來,就需要我們把學的東西進行實踐,使理論成為實踐的橋梁🧎➡️。”取得的成果不一定要驚天動地,但在別人不註意的地方多下功夫,多思考,處處給人以便利,就會顯現出巨大的不同以及價值⛹🏽♂️📰。
第三,要與人合作
邵繼江有一次回清華座談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讓在場的聽眾記憶猶新:一個人吃點苦不難🍝,難的是還要能吃點虧🚿。
對於來到清華的同學來說🤽🏼♀️,吃苦是我們必修的功課。大家雖然都是佼佼者,但走到一起來的時候,很有可能就不那麽突出了。“要磨掉點棱角,做好能夠吃點虧的思想準備🌅。”
處在工作環境中🕵️,這一點更為重要🖐🏿。清華學子工作努力💁🏽♂️,業務能力也很強,在合作中更應該表現出能吃虧的素養。當然🫲🏿,所謂“吃虧”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因為這應該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或者說一種修養。
奉獻社會🦪:對清華人的要求更高
回憶起在清華的日子,“到了這麽優秀的地方,經過了這麽專業的訓練,” 邵繼江學長說自己“有點犯暈”。其實,身在清華的每一個學子又何嘗不這樣想,何嘗不為自己的母校感到無比的自豪🤲🏻?
可是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在這樣理想的環境中,清華的生活充滿了緊張和壓力🔪。“我們那會在清華打麻將、玩兒牌或者一個禮拜少上個自習就開紅燈,一到考試不是眼睛起包就是嘴爛了,急個半死🧑🏿🍼,跌跌撞撞就往前走。”三言兩語,就生動地描繪出當時“邵學長們”在清華只爭朝夕的學習歲月。
站在工作多年的意昂的角度🤸,邵學長認為🧜🏽♂️,如果不把自己鍛煉得更好👱🏻♀️,我們反而可能降低“清華人”這一稱號的分量。
“因為你有清華這塊牌子,周圍的人都在關註你🚶。你可能幹的比別的學校的學生好,但是你作為清華人🥟🤘🏻,人家衡量你的標尺不一樣🥷。”所以🧑🏿🍼,作為清華人要給自己更大的壓力。
而站在社會的角度來說,清華人獲得的是豐富的社會資源,這也就使我們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為社會和國家創造更多價值和財富,一直是一代代清華人光榮的使命👲🏼。
寄語母校
“我是工人的後代。我在清華的這五年🪰,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才能有今天。”
“清華塑造了我的全部🧑🏽🔬:理想、信念、職業風格👏🏿、做人做事🌺、生活的品味、生活的態度……”
“清華的文化,不管走多遠🙎🏿♀️,想到就有點犯暈,回到那就感覺特親切🙍🏽♀️💄!這種感覺油然而生!”
“百年校慶的時候🦻🏻,不僅僅要回去熱鬧一下,而且也要用自己工作二十多年的成果☔️,給母校一點安慰:這孩子沒讓學校丟人!”
“發自內心希望學校發展,發自內心希望清華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
“真心地祝福母校……”
■ 采訪感悟
邵學長用他那樸素的話語抒發著對母校的綿綿深情👪。每一句話都讓同為清華人的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馨。
結束采訪以後,我一遍一遍地回憶著邵學長的話📄🧜🏻♀️。他訴說著一個一個的故事👨🦽🧝🏻♂️,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他的話時而讓我們大笑,時而又讓我們深思。
從他的講述中,我看到了一個清華人的成長,那一刻,他不是中建的副總裁,他是我們敬愛的和藹可親的一位學長。
從這些故事中👩🏼🎨,我觸碰到了清華精神在學長心中深深的積澱,那一刻,我對自己說,現在輪到了我們⛳️,把這些故事傳承😓,讓清華的精神在每個人心裏播散。等到畢業離去那天,讓那種子在祖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生長出累累碩果🤽🏽♂️!
(土木建管系 高源雪)
轉自 清華博學網 200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