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水科院科技委水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流域水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方面的基礎研究、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水資源經濟學和復雜系統決策理論方法方面的應用研究🦙。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初見王浩院士,儒雅從容,指間燃一支香煙,徐徐吸一口🤼♂️,讓我們隨意就坐👰🏽♂️👭🏼。原本的拘謹一掃而光🚴🏻♂️,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輕松隨和👷🏻♀️。王院士侃侃而談🔰,有對自己的水木年華的回憶,有對自身成功的總結🤣🧝🏽,還有對清華學子的期望。
坎坷求學,獻身水利
由於文化大革命,王浩院士的中學時代只上了20個月,之後上山下鄉🧑🏼🌾,一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自學,高考恢復後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農田水利專業✍🏼,碩士讀的是水電站及工程水文專業,85年碩士畢業,在水科院工作兩年後👨🏽🌾,又回到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讀博士系統工程🧏🏼,畢業後又回到水科院。回顧當年,還是
張光鬥
先生做的入學啟蒙課🍳,從那時起便樹立了專業思想🌷,之後一直堅持投身水利事業,擔任課題組長💁🏻,擔任大項目負責人,一路走來,風風雨雨🌚,如今已是水利界的元老級專家🧎♀️。
博觀全局,專註前沿
對於如何處理專與博的關系,王院士的見解入木三分:首先,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對自己的學科及分支學科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博可以讓人眼界更寬,見多識廣,易於創新和出靈感📬。對於做研究,王院士特別強調了兩方面🧐:一方面🏊🏿♂️,文獻閱讀尤為重要,即要關註和了解本學科前沿的進展和別人正在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心中要有對宏觀的把握,對交叉新興的領域要特別敏感,特別是一些沒有定型⚓️,理論沒有成熟的領域,潛心研究相對容易出成果🤕。不要拘泥於課本上的東西,因為課本知識不是本專業最前沿的👮🏽♂️,比較傳統🫳。
問題導向🎥🧙🏼,求實創新
談到創新✤🚦,王院士深有體會🪥:“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做研究有兩種基本的思路:一是方法導向𓀕,二是問題導向🦏。前者㊗️,在文獻上看到一種好的方法🏢,就往自己的問題上套,會有削足適履的感覺;而後者即是,去發掘自己面對的問題是什麽,有什麽背景⚠,有什麽子問題💃🏼,然後著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王院士比較堅持問題導向。他說🧑🏿🎤:“創新的原始動力是問題,根據實際的問題✍🏿,去尋找合適的方法加以解決,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彎路1️⃣。”
暢談成功,寫意人生
王院士成功之路,他自己總結起來,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因素。所謂“天時”,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屆畢業生🤱🏻,百廢待興,肩負重任,在實際工程的磨練中迅速成長🧗🏿♀️,用王院士的話來講👨🏼⚖️🐱:“國家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謂“地利”🫅🏻,即來到了水科院,水科院是水利系統屈指可數的大機構,這裏大項目多🤸🏽♂️,經常全國各地跑🚽,奮戰在水利第一線,可以充分的掌握第一手資料🧔♀️;所謂“人和”🔸,即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培養團隊精神,發展多專業交叉‼️,另外還要多向老專家請教學習🉐。一個工程師的成長跟數學家、物理學家不同👪,工程經驗即是一個工程師的價值和底蘊所在🧑🏻,所以搞工程的人要善於學習前輩和勇於吃苦下基層🎏。
積極鍛煉,強身為國
清華的體育傳統由來已久,王浩院士在校期間是學校的三級跳遠冠軍,還是學生會和工會的中國象棋冠軍,是個名副其實的多面手。因此說,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在自己領域作出傑出成就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有傲人的表現⛹🏽♂️。談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王院士說:“首先,年輕時練好身體打好基礎,可以擁有更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開拓自己的事業。其次,這也在訓練你時間管理的能力,你必須協調課程或科研與體育鍛煉兩者的時間分配🕺🏻。”
寄望學子,語重心長
作為清華畢業的傑出意昂,王院士對清華學子寄予重望,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校訓是清華給予王院士最寶貴的財富。“清華的校訓有典故🍪,切實際,不流於庸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是一樣的🦋,校訓樹立了以人為本做事業的態度,清華學子要深刻了解校訓的內涵✡︎。”王院士如是說。
二、將問題導向變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做研究,不要拘泥於方法和細節👨🦼👱🏽,先把大的思路和宏觀的框架理解清楚😓,到底問題的突破點在何🧍♀️?國家的需求在哪?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哪💸?然後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獻😕,尋找方法🍟,找到創新點。
三💘、善於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向人請教,跟老師和同學交流,不要閉門造車,有時候只有交流才能受到啟發👨🏿🦰,進而理清思路,。➛。同學們要盡量廣泛地閱讀文獻,早一點開題,形成開題報告,早一點聽取導師和同學的意見,會少走很多彎路。
四、吃苦耐勞。要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沒有付出沒有回報😗,不為一時一事的得失而放棄。
五、關心國事,眼光長遠。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王院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要幹事業,總要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正是由於他有這樣的智慧和遠見,將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需求恰當的結合起來,才鑄就了他今天的輝煌🤙🏻。希望我們每一個清華學子都能選準方向,達到個人前途與國家前途的完美契合。(水利系👑:丁震)
轉自 清華博學網
2009
年11
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