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陸光,1935年生👩🏽🎤,電氣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回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從事特種電工裝備研製和電工新技術研究發展工作🚴🏿。
1988年—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1999年—2004年兼任寧波大學校長。在我國電工新技術的發展中,嚴陸光開創了大能量電感儲能裝置的系統研製;領導研製和建成了我國第一臺聚變托卡馬克CT—6的電磁系統👨🏿;進行了多方面超導電工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導研製成多臺實用超導磁體🧑🧑🧒;組織領導了國家“863”計劃燃煤磁流體發電主題工作,開創了磁流體船舶推進工作♐️🕛;組織研製和建成了空間阿爾法磁譜儀的大型永久磁體;倡導與推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動汽車與磁浮交通的研究發展🤦🏽;進行了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與未來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的戰略研究🍐。在工作中,他還註意我國電工新技術研發隊伍的良好成長。
嚴陸光院士很平和。
70多年的人生經歷從他口中娓娓道來🎿,似乎並沒有多少波折和起伏。樸實真誠的話語🐩,平靜而清晰地傳達出他對信念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對苦難的包容和對家庭的關懷。
對於嚴陸光的科研與人生,一位老報人曾以詩為評:“天天能做天天做🐮,事事難成事事成。偉業非只轟烈取,寂寞耕耘最英雄。”
不挑不揀
“我對知識學習一般不挑不揀,只要是知識👩🏿🏭,只要你學得到,都應該認真地去學習。”
1935年⛹🏿♀️🐐,嚴陸光生於北京。父親嚴濟慈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母親張宗英是東南大學第一名女大學生🦖。家裏一共生育了八個孩子,長大成人的有五個兒子。
嚴陸光出生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一家人不得不舉家搬遷昆明👘🚴🏿♀️。不到3歲的嚴陸光就跟著父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小時候,嚴陸光比較活潑,愛和同學開玩笑👌🏽。他功課非常好👵🏿,數學特別突出。每當老師把同學們分成兩組叫到黑板上做題的時候,他總能先做完,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對象和趕超的目標。
1949年春,嚴陸光一家從昆明回到了北京。當時嚴陸光初中還沒有畢業🧑🏽🏭👌🏽,由於學習基礎比較好👊🏻👐🏿,經過短暫的準備🏅,就考入了位於地安門的高級中學。14歲的嚴陸光與其他同學一起住校,周日才回家🕺。在學校裏睡的是木板床的通鋪,夥食大半是粗糧🎖,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嚴陸光養成了刻苦用功🐛、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的性格👨🏼✈️。
1952年☠️,嚴陸光考入留蘇預備部,進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二部。嚴陸光先經過一年的俄語強化學習,又進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學習一年,兩年之後,嚴陸光赴蘇聯留學🕗,來到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學電力系統。
“在學習階段保持很高的求知欲🧑🏽🏭,任何知識都學好,這樣才能夠打好基礎。我對知識學習一般不挑不揀,只要是知識,只要你學得到,都應該認真地去學習。根據這個原則🤰🏼,所有規定學習的課程🥩,我都努力去學。”這就是嚴陸光的學習態度。
留學期間,他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學習成績在班級中一直名列前茅。當時課程實行的是五分製,三分及格,最好是五分👨🦼🆎,他在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期間的三四十門課都拿了五分。由於學習成績優秀😽🧆,他的照片上了電力系光榮榜🏃🏻♂️➡️🤸🏽♂️,這在當時的留學生中是非常少的。在留學期間❎,除了抓緊學習外,嚴陸光還擔任了莫斯科動力學院中國同學會主席⛹️♂️。
五年半學製的課程他用了四年半時間就完成了,比同時去蘇聯的其他同學提前一年畢業。最後,他在畢業時獲得了“電氣工程師(優秀)”稱號🛌🏿🤷,相當於國內的“優秀畢業生”。
投身建設
“工作的成就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學問🧗🏿♀️🥋,有學問是指要會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1959年2月🐃,嚴陸光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作。
工作伊始,父親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他視父親為“科學研究的引路人”。父親反復強調“科學研究的核心是創新”,給嚴陸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父親問嚴陸光:知識與學問有什麽不同?他愣住了🧎🏻♂️➡️,猛地一聽🎒🫂,兩者好像有區別💆🏼♀️👮🏽,又好像差不多。父親見他一時答不上來,就對他說:“知識是人類對事物的了解,是你所學到的東西🍯。有學問是指要會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些話使嚴陸光受益匪淺。
當選院士後與父親嚴濟慈合影
20世紀60年代初,電工所將脈沖放電風洞確立為科研任務。脈沖放電風洞需要一個電感儲能電源裝置👵🏻,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有此種實用裝置。從1960年起,25歲的嚴陸光擔任課題組組長🤷🏼♂️,負責做脈沖放電風洞及其電源的工作🤳,主要進行大能量電感儲能裝置的研製、建設與實驗工作🧆。
由於種種原因,當時的科學研究只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進行,幾乎沒有任何與國外進行科技交流的機會🤸🏼♀️。嚴陸光和課題組憑著智慧和對國家建設的滿腔熱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後建立了儲能30萬焦耳電容放電電源,1萬、10萬與100萬焦耳的電感儲能裝置,進行了大能量設備與應用的研究實驗,並掌握了全套技術。
上世紀60年代初,激光被發現🈹,關於激光的研究同樣需要大能量的儲能電源🌀。有人建議嚴陸光用電感儲能裝置搞激光。嚴陸光試著用已經建成的小實驗裝置做激光實驗,實驗進行了半年多👲🏿📓,果然獲得了成功。1965年🩲,經過各方面的論證以後,中科院決定建造一個6000萬焦耳的大能量電感儲能裝置作為激光電源,裝置建在安徽合肥,嚴陸光被任命為課題組組長🛷,負責整個項目的研究和工程建設。1971年🅰️,6000萬焦耳的電感儲能裝置終於建成👨🏻🌾💦,很快就投入大能量激光實驗👩🏿🦲。
生活磨煉
“無論是在什麽條件下🖕,有事幹總比不幹要好,人應該學會適應各種生活。”
1968年,嚴陸光接到所裏通知要求回北京參加運動🤪,並免去他的組長職務🧑🏿🍳🧙🏽。他先被下放到所裏的工廠勞動了半年,不久就與電工所的幾個同事一起,被送到河南駐馬店的“五·七”幹校參加勞動鍛煉。
勞動鍛煉很辛苦🤳🏽,也給嚴陸光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課🤾🏽♀️。開始👨🏽🍳,嚴陸光主要從事日常體力勞動🚴🏿。得知他們來自電工所之後➗🤸🏽♀️,當地交給他們架設一條由鎮到幹校10多公裏10千伏架空線的任務👨🏽🦰,嚴陸光負責這條線的采購工作。嚴陸光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任務。在他看來,雖然學的是發電和輸電技術,也搞過電感儲能,但還沒有在實踐中架過電線🎣,做這些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回憶起這段生活時,嚴陸光非但不覺有失,反而覺得頗有收獲🍦。“無論是在什麽條件下,有事幹總比不幹要好🔤🧚🏻♀️,人應該學會適應各種生活。”
一年的勞動結束後↙️,嚴陸光回到北京。工作不忙,他就找來了英文的《物理學》和《電工學》兩本專業教科書👳🏼♂️,認認真真地通讀了起來。憑借原有的基礎和堅定的毅力,他堅持讀完了兩本英文專業書,不僅復習了專業知識,還提高了英語水平👩🏿🚒。
在艱苦的環境中,嚴陸光仍然非常樂觀,對家庭的關註也越來越多。有一年,妻子呂錫恩回青島娘家探親。大病初愈的嚴陸光把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還將房子粉刷了一遍,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驚喜🤷🏿♀️。“文革”期間,父母家裏不能請保姆👩🏻🏫🏋🏻,他就經常在周末進城幫助做一些家務。
就在嚴陸光為無事可做而苦惱時🤽🏽♀️,機遇出現了🧑🏽🌾𓀅。帶來這個機遇的,是後來被稱為“中國矽谷之父”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陳春先。當時🥥,陳春先發起了中科院核聚變托卡馬克的研究,並爭取到了一些基本支持。搞托卡馬克裝置需要強磁場🧗🏻♀️、變壓器、電源和控製,需要電工技術配合。陳春先找到了嚴陸光。在陳春先的領導下,形成了一個由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工作集體🥷🏿,這個集體於1973年在物理所建成了國內第一個百萬焦耳磁能的托卡馬克裝置(CT—6號),投入了實驗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電工研究所的“合肥七號常溫電感儲能裝置”和“六號托卡馬克環形受控熱核裝置和試驗”都被評為“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嚴陸光是獲獎者之一。嚴陸光本人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頒發的“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獎”。
雙重使命
“搞科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而應該既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做出重要貢獻,又要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科學的春天真正來到了祖國大地,我國科技界煥發出勃勃生機。
嚴陸光意識到:搞科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而應該既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做出重要貢獻,又要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在世界科技界爭一席之地。
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起,嚴陸光在進行托卡馬克工作的同時🆘,還領導一個小組開始應用超導的研究工作🎟。通過10多年的持續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整個技術,逐漸趕上了世界水平🔨。上世紀80年代起,嚴陸光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應用超導的研究,與國外的應用超導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從1981年起🚱,他堅持連續參加主要的國際系列會議,結識了主要的同行專家,幾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重要應用超導研究單位,成為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上主要代表。
從1980年起🤵♀️,嚴陸光帶領課題組開始了磁流體發電用超導磁體的研製🖤👳🏼。107焦耳、孔徑0.44米、磁場4萬高斯的大鞍超導磁體項目在1987年被列入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磁體研製成功後◻️,“磁流體發電用鞍形超導磁體”獲得了1993年中國科學院成果獎👦🏻,並獲得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最大的實用超導磁體系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嚴陸光又組織科研人員積極探索磁流體技術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應用。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磁流體船舶推進工作成為探索重點👷。磁流體船舶推進是利用海水的導電性能,以噴射推進取代傳統螺旋槳推進的新技術,在水中通以電流,與強磁場相互作用,將電能直接轉換成流體動能,它具有低噪音、安全性好等特點。在嚴陸光帶領下,電工研究所建成了用於磁流體推進器水動力學研究的海水循環試驗裝置和用於試驗船綜合性能研究的航試水池🤷🏽,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艘超導螺旋式電磁流體推進實驗船,並與日本合作進行了在14萬高斯強磁場下磁流體推進的研究實驗🧖🏿♂️。2000年🏃♂️,“超導螺旋式電磁流體推進試驗船(HEMS—1)”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院士校長
“做人貴在清白,做事必須認真。”
1988年2月,嚴陸光被任命為電工所代所長🙏🏼,兼任超導應用研究室主任🤚🏽,一年後被正式任命為所長,他的工作重點也逐漸從原來的科研工作轉向學術領導與行政管理工作🖥。
“不能老想著去指揮別人👨🏿🦳,一個人指揮不了那麽多事,當所長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給大家創造好的條件🗃,讓大家都能認真工作👩🏿💻。”嚴陸光這樣理解所長的職責🥌。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嚴陸光一直致力於推動磁浮技術在我國的應用。2000年📄,科技部成立了磁懸浮可行性研究小組,嚴陸光任組長。2000年5月,嚴陸光帶隊訪德考察磁浮技術並商談合作建設試驗運營線,雙方很快磋商成功🛗。6月30日,中👦🏽、德兩國政府正式簽訂合作開展上海磁懸浮快速列車運營線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協議。22個月後🍯,上海磁懸浮試驗運營示範線獲準運營,宣告了磁浮交通的誕生,也表明我國磁浮交通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經過長期努力🧙🏼♀️,電工研究所在永久磁體技術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嚴陸光組織領導下,電工所又研製成功了丁肇中先生委托的用於空間反物質探測譜儀用的大型釹鐵硼永久磁體。1998年6月,阿爾法磁譜儀搭載在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上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飛行。AMS永久磁體系統研製成功及首次安全飛行,表明中國在永久磁體👾、航天器結構件研製以及高能物理研究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永久磁體製造技術、釹鐵硼材料研製🤹🏻、航天器設計與製造技術及粒子物理探測技術的發展。“阿爾法磁譜儀(AMS)永久磁體系統”獲得了199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3月🧗🏻♂️🪴,嚴陸光從電工研究所所長位置上退下來。同年10月,他成為寧波大學第五任校長🕴🏼,也是浙江省屬高校中第一位院士校長。
上任伊始🚘,他到每個院系去調研🧑🏽🎨😴,詳細地了解教學、學科專業與科研、實驗室建設等情況。他喜歡在學生餐廳吃飯,這樣可以跟周圍的學生聊天👨🏻🚒。剛開始,學生們還覺得有距離。時間久了,發現這位院士校長沒架子🧑🏻🦽➡️,學生們便開始主動找他聊天👩🏽🎨。
他大聲呼籲“教授是學校中最受尊重的群體”。認為“學校要為教授創造好的條件,讓他們負起責任,專心致誌做工作”🧜🏽♂️😟。經過他的努力🏔,學校先後聘請到三位院士——薛永祺院士、沈文慶院士、洪國藩院士分別兼任信息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的院長。
2001年4月,嚴陸光在林杏琴會堂為1400多名學生舉行了題為“像父親一樣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講座🧙🏽♂️。講座的反響非常好🦸🏼🤞🏻。於是,學校決定舉辦“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系列講座。這一系列講座成了寧大學生的“精神美餐”⚫️🌇,每次聽講學生都超過千人🏇🏿。他明確提出“做人貴在清白👩💻,做事必須認真”。
2004年🥖,年近70的嚴陸光由寧波大學校長職務上退下來🧔🏽🪢。嚴陸光依然很忙碌👥,他將自己多年從事電工新技術研發工作積累的知識經驗編成教材🖲,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華北電力大學🐧、意昂体育平台、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為電氣工程研究生講授20學時的“電工新技術系列講座”。此外,嚴陸光還積極參加院士咨詢工作🙆🏼♂️,先後組織有關院士與專家進行了“我國中遠期石油補充與替代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關於發展我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與技術研究”、“二十一世紀上半葉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戰略研究”、“關於籌建青海大規模光伏發電與水電結合的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的建議”等研究。
嚴陸光與夫人在家中合影
從留蘇學生到電工專家🧑🏿,從學術領導到大學教授🤚🏼,人生的角色不斷轉換🤴🏿,嚴陸光始終堅持著自己做事的原則和做人的操守。他所取得的榮譽和成就,也正是堅持“做人貴在清白,做事必須認真”的最好詮釋。(連俊)
轉自 經濟日報 200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