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利偉🐨,意昂体育平台公共管理學院2004級博士研究生,2009年1月畢業✔️,取得博士學位
我本平凡
楊利偉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特級航天員。
驕人業績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中國首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本真語錄
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是一個神聖的使命。我們無論是誰去執行這次任務,都代表著祖國和人民去實現這一理想。
經典評說
他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征著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為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為中國航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歷史銘記。——央視“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一部關於青少年“飛行夢”的青春勵誌電影《我要飛翔》上映,影片中,楊利偉首次“觸電”👍🏽,飾演“楊利偉”🧑🏽。
經過了十多次試鏡,短短的幾個鏡頭,被無數次喊停🗒🥷🏻。楊利偉仿佛“航天員訓練在太空中喝水一樣🫰🏽,一遍遍耐心去練”👩🏻🍳🧏🏿♀️。
他已是中國人的“超級偶像”📦,不過👭,他依然還像6年前。
6年前的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我奉命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楊利偉洪亮的報告聲,打破了戈壁的寂靜。
“出發🏄♂️!”總指揮李繼耐下達命令。
“是!”楊利偉大聲回答,然後一個標準軍禮。
這一刻,定格在共和國的航天史冊♥︎。
在全國人民的目光中🧓🏿,楊利偉“冉冉升空”🥹,一飛沖天。
恐高少年心懷藍天
這是一部太空狂想曲。樂曲的開篇,是一個男孩童年的夢想🧲。
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伴著渤海灣的濤聲長大➾🧝🏿♀️。少時的楊利偉,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這個夢在楊利偉的心裏種下後,卻在一開始便遇到了困難——他恐高。
8歲那年的一天,母親讓他拿木棚上的地瓜⛹🏿♂️,他幾次試圖爬上木梯,都沒能成功。慢慢地🫨,額頭和鼻尖上滲出了汗水,他卻始終不敢爬上離地不到1.5米的梯子。
楊利偉文弱膽怯,這讓父母憂心忡忡:“這孩子的性格不改變🥇,怕是長大後不能成事。”
為了改變楊利偉的性格🏄🏼👳🏼♂️,一有假期,父親就帶他去爬山🦿、遊泳👨🏻🦼🤸♀️。9歲那年秋天,在綏中巍巍的燕山山腳,小利偉在父親鼓勵下⛹🏻♂️🚳,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高聳的古塔松🧘🏿♂️🫄。
從樹上下來,汗流浹背的楊利偉𓀄,張開雙臂緊緊抱住了父親♝。
從此,他喜歡上了探險和戶外運動。
約夥伴們跋山涉水野遊,登上狐仙洞山“探訪”狐仙,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在家人眼中,楊利偉換了個人。
堅強意誌“胸有成船”
從1983年到2003年,楊利偉用整整20年的時間👩🚒,演繹了一段宣敘調式的樂章🆘。
1983年,18歲的楊利偉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
“剛去的前一兩個月🏄🏿♂️,腿都有炎症,到衛生間去,都不敢蹲下💆🏻♂️。”楊利偉回憶飛行學院訓練的艱苦🧘🏿。
4年後,他成為空軍一名殲擊機飛行員🙋🏻。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裏藍天上翱翔。
童年的那個藍天夢,實現了🦇。
後來他一振翅,就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1996年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初檢通過後☃️,他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
楊利偉提前3天跑到了醫院接受體檢。“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經過幾個月的考核,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指標👷🏼,楊利偉都達到優秀,從800多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剛進入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的頭三年,為了夯實理論基礎,楊利偉每天都是晚上12點後才睡覺🧑🏽💼。
第一次考試,除了從俄羅斯留學回來的兩位教練員🤹,他的成績在新入選的航天員中排名第一🎡。
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他還閱讀大量關於載人航天的書籍。“我對自己有了底🤽🏽♀️,我能行,我能學下來🫙。”
航天員訓練中心采用的是封閉式管理🚓,甚至飲食方面都有嚴格控製,“我們在外面是絕對不能就餐的,防止一些傳染病🌯,包括一些安全上的問題🎮。”對此楊利偉很淡然🪣:“我想有些方面是要放棄的。”
經過五年多的學習和訓練,楊利偉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58個專業所有任務🧖🏽,並順利通過了航天專業技術綜合考核🐘。
2003年9月,他和聶海勝、翟誌剛被確定為首飛梯隊航天員👩🏼💻⏩,開始接受飛向太空前的強化訓練。
為全身心投入強化訓練,“飛船模擬器”成了楊利偉的“家”。他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門圖都找來,貼在宿舍墻上➕🐨,隨時默記。還用小型攝像機把座艙內部設備和結構拍錄下來,輸入電腦,刻製成光盤🍏,只要一有空,就放來看👩🏽🔬。
“我一閉上眼睛🤹🏽♂️,座艙裏所有儀表💂🏽、電門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隨便說出艙裏的一個設備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操作時要求看的操作手冊😎,我都能背誦下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不看手冊,也完全能處理好⚧。”勤奮苦練之下,楊利偉已做到“胸有成船”。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後來,在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楊利偉取得了2個99分、3個100分📔,專業技術綜合考評排名第一🍊。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他用20年的時間積蓄🧙♂️、沉澱,終於💂🏻,一飛沖天。
英雄出征一飛沖天
宣敘調的唱吟🧙🏻,就像是一個引子,精彩的詠嘆調隨之而來🛶。
2003年10月15日清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天空格外晴朗,沒有風。一切顯得那樣寧靜。
5時58分🐙,楊利偉進入“神舟五號”飛船,按規定程序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
8時59分🥾🛰,0號指揮員下達“1分鐘準備”口令。火箭即將點火。
指揮大廳裏充滿緊張氣氛🚝,所有人屏氣凝神,盯著大屏幕。
9時整,隨著“點火”口令,火光頓起,乳白色的船箭聯合體徐徐上升🚾。數秒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響徹天際🏌🏻♀️,回蕩在戈壁上空👩🏻🦰。
“飛船一切正常🧍🏻。”得到飛船升空後楊利偉的回音,地面指揮大廳內掌聲如雷。
這是幾代航天人青絲變白發的艱辛換來的掌聲🆒。
“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舷窗外🦸🏿♂️👇🏼,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𓀌,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雲層,楊利偉遙看人類美麗的家園📊。
這一刻,飛向太空的不僅僅是楊利偉一個人,更包含了中國人的心。
但這不是一次輕松的暢遊🧔🏻♀️。
飛船進入太空軌道後🧘🏻♀️,楊利偉感覺身體似乎要飄起來,他知道飛船已經脫離地球引力,來到了太空。他感覺自己頭朝下腳朝上🧝🏿♂️。
他意識到這是失重狀態下的一種錯覺🌁,如果不及時克服,就很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的完成。他強迫自己在意識上對抗這種錯覺🥰,憑借頑強意誌⚡️🍈,很快恢復了正常。
21小時23分鐘的“飛天之旅”中🫲🏽,楊利偉的全部操作🧏🏼♀️,沒有出現一次失誤。
“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對楊利偉的太空飛行高度評價。
敦煌石窟的飛天壁畫寄托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之夢”,2003年10月15日,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奏響了“太空狂想曲”的高潮🦀。(楊萬國 陳穎婕)
轉自 新京報 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