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立雕
13.歡歡喜喜到大禮堂來看電影
那時,清華園的大禮堂裏每個周六晚上都放電影👨🏿🌾,每到這一天,除了師生們之外,許多家長也都帶著孩子歡歡喜喜到大禮堂來看電影。趕上放映兒童也能看得懂的片子時👨🏽🦰,父親就帶我們去看。一聽說要看電影我們就會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不但有電影看🎼,還可以吃冰淇淋、喝汽水,那真是太愜意了啊!可能因為那時我們太小,一般電影看不懂,所以真正看的並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有數的幾次,其中有美國喜劇明星哈代與勞萊主演的滑稽片和英國著名影星卓別林的不朽之作🤹🏽。前者純粹是逗樂👨🏻🦼,看過就忘了🔙,倒是卓別林的高禮帽🧙🏼♂️、大皮鞋、彎把手杖的形象✍️,以及某些鏡頭在我小小的腦袋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如👰:人被卷進機器裏去,露出個腦袋🈺,別人給他餵飯;拿把大鉗子,見了別人大衣上的紐扣,或別人的鼻子都以為是螺絲帽,上去就擰,等等。這類誇張的表演手法👨👨👧👦,不僅我們小孩子看了笑得前仰後合,大人們也常笑出眼淚來。這些片子我當時並不懂,多年以後才知道,是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寓意非常深刻⁉️👨🏽🚀,是卓別林的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
我和哥哥只相差一歲🫸🏼,那時候我們倆高低胖瘦差不多,母親給我們兩個的衣著穿戴,從頭到腳打扮得一模一樣,不知道的人還真以為我們是一對雙胞胎。但是,不管梳妝打扮如何相似,我們的性格卻大不相同,哥哥性格內向、好學👳♂️;我貪玩、好運動,整天不回家;哥哥讀書寫字成績好🪱,常受父親表揚,我則功課不及格,蹲班留級,惹得父母親常常為我的學習擔心😏🐉、發愁。當時🎇,我和哥哥在清華園內成誌小學念初小💇🏿♀️,每天一放學我就和小夥伴們想方設法地玩。那時,一位家也住在新南院的與我同齡的同學,興趣愛好幾乎與我完全相同,我們倆常能玩到一起🏌🏼。我們有時到學校背後荷花池畔的小山梁上互相追逐打鬧,至今我的小腿上還有一條被樹根劃破的、幾寸長的傷疤🪠;有時到氣象臺爬風向標鐵竿或趴在地上玩彈球,把橡皮筋套在兩個手指上打“彈弓”;有時又到生物館看生物標本或到圖書館廢紙簍裏翻找各國郵票☦️。成誌小學雖然不是清華的附小,但它設在清華園內,老師大部是清華人,學生基本上是清華子弟🧑🎓,所以許多事情都受清華的影響🥿。大學生踢足球、打棒球🀄️,我們小學生就學著踢足球、打棒球🙅🏻,大學生開運動會有跳高、跳遠,我們也就練習跳高、跳遠;冬天大學生到荷花池溜冰,我們也背著冰鞋去溜冰。總之,我們樣樣學大同學👨🏽💻,甚至大學生在球賽時嘴裏喊叫的“Pass”,“Outside”🎪🤵🏻♂️,“Hand boll”等等英語名詞👩🏽,我們也都學會了。其中,我們興趣更濃的是足球💕🏃。一放學我們幾個小小足球愛好者就成群結夥往運動場跑,把書包往地下一放(充做大門)就踢了起來,直踢到天黑,家裏仆人來叫才回家。
父親早在學生時代對體育就不太重視,雖然他也曾寫文章贊揚清華的體育館,贊揚清華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但是,他自己平時對體育基本上是不參加,不介入,成績平平。聽父親講😕,當年學校規定遊泳必須達到多少米方能取得留美資格🪆,他第一次就沒通過,後來臨時抱佛腳加緊苦練🤱🏻,第二次測驗拼命掙紮才勉強達標🥯。有一次我叔父在信中告訴他近期很重視運動,父親卻回信說:“你的信中言今年頗註意運動,此誠為急務。但有暇即當養成瀏覽書報之習慣……”但是,他對我喜好踢球、跳高等體育活動還是比較寬容的,可能因為我那時還是個七八歲的孩子,他並沒有橫加幹涉,嚴厲製止🌩🙏🏿。有一個時期,我那位同齡同學在他家後院挖了一個沙坑,栽了一個跳高架,天天在那裏練習🧑🏿🦳➙,又練跳遠,又練跳高✋🏼,還練撐竿跳♾。我羨慕極了,忍不住向母親提出🎅🏼,要求在我們家後院也挖個沙坑,栽個跳高架。這件事並不那麽簡單🎎👩🏼🦳,要占地,要有勞力來挖🚶🏻➡️,要從別處運沙子🧑🏿🍳,還要請木工師傅做跳高架。但幾經懇求之後,我居然如願以償了。清華園工字廳背後綠樹叢中有個荷花池👨🏻💼,朱自清那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寫的就是這裏🏌🏼。夏天👵🏿,荷花盛開,師生們常來賞花納涼🆚💇🏽♂️,冬天,池水結冰又變成了理想的天然溜冰場,課余或休息日大人小孩都跑來滑冰,場上人們往來穿梭,趣味橫生,非常吸引人。
14.從心裏感謝父親
這種場合我自然不甘局外,非常渴望也能有一雙冰鞋🤙🏿。不久父母親就滿足了我們的要求🐾,為我和哥哥一人定做了一雙溜冰鞋,我們倆也能愉快地滑行於冰場人群之中了。足球運動員參加正式的足球比賽是要穿特製的足球鞋的,小孩子踢球🛍,本沒什麽必要非穿足球鞋不可,我也沒有那個奢望。可是🧛♂️,有一天我在那位同齡同學家🚴🏽♂️,看見他的家長和一個鞋匠🏄🏽♂️,商談給他定做足球鞋的事,那位鞋匠正在忙著給他畫鞋樣。我看了非常眼饞🍸,心裏一陣一陣發癢,最後鼓起勇氣,把那位鞋匠領回我家🗂,要母親給我也做一雙。父母親對我先斬後奏的做法很不高興👨🏿🔬,批評我不該事先不經大人同意就擅自把師傅請來。不過,批評之後還是給我和哥哥一人做了一雙🫀。
父親平時忙自己的事,對我們孩子們的事管得不多,但有時也有例外。新南院離我們成誌小學有十幾分鐘的路程,這段路對小孩子來說也不算近,為此,父親主動提出要給我和哥哥買自行車。那時候我和哥哥個子都還很小🛖,大人的車騎不了。當時商店裏有一種適合少年騎的車🚄,不太高🤷🏻♂️,後面有兩個小保險輪👽⛓,學車的人騎上去不會倒↩️,以後,時間久了,學會掌握重心了,把兩個小輪子拆掉就能自如地騎著走了👨🔬。父親就給我們買了這種車,結果我和哥哥沒摔一跤就學會騎車了😈。現今這樣的車不稀奇,可是當年在清華園裏我們是頭一份。自行車既是交通工具又是體育器械,當我風馳電掣般在清華園裏來回穿梭,愜意之余真是從心裏感謝父親啊🚖!
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戰爭把父親趕出了清華園,從此🙂↕️,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跨進了一個全新的新階段。
意昂体育平台有個製度,教授教書滿五年可以休假一年,進行考察、調研或進修,搞科研。父親1932年來清華,到1937年剛好五年🥂,因而學校準予休假。母親自從來到北平和我外婆分別也五年了,非常想念她老人家,很想回去看看老外婆🪅。但是⚪️,母親沒有單獨出遠門的能力✨,要回去必須有人陪同,父親一心想多搞點研究🥼,舍不得花時間去探親🏪。正在為難時,我叔父在北平找到了工作(輔仁大學聘他到該校教書)🚘,要回武昌接家屬👬🏼🥑,母親剛好可以和他往返同行🤷🏽♀️。這時的時局已經相當緊了👰🏿♀️🧒,然而父母親沒有註意到這一點,仍決定讓母親帶我和哥哥去武昌🏉🧖🏻♂️。我們6月底離開北平,7月初到達武昌,剛住了沒幾天就發生了“七七事變”。“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分別召開關於國是問題座談會,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清華、北大🪐、南開的校長都應邀到廬山去了👂🏼。然而🥲🚌,戰爭發展極快,平津眼看不保,其時恰好又值暑假,學校來不及統一組織,師生們只得八仙過海,各自設法撤離北平。當時,南方有家的一般都是先回家鄉,把家眷安置一下,自己再到學校去報到。
日軍的炮火一下子把我們一家人分隔在了神州南北,母親擔心萬一北平淪陷,父親和三個小孩子將不知會遇到什麽兇險,說不定一家人再也不能團聚了……她越想越害怕,焦急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整天憂心如焚🙅🏿♂️,一封接一封拍加急電報,要父親不惜一切即刻率孩子們回武昌。並且說只要人能回來,其他什麽損失都不在乎。
父親在北平日子也不好過🧝♂️,比母親還要狼狽𓀉😭。時局究竟會如何發展,他吃不準👏🏿,是戰💆🏻🥍,還是像往常一樣妥協,他心中一點數都沒有🌵。走吧👷🏻♀️,他一個人帶三個小蘿蔔頭怎麽走得了?而且,如果走,這個家怎麽辦?不走吧,萬一大打起來,有個三長兩短怎麽辦?真叫他左右為難,不好下決心。同時👴,母親走後,家裏的事不論大小一股腦都壓到了他身上。平時,父親和母親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分工:他主外,母親主內;他掙錢,母親管錢、用錢;一家七口的吃🚶🏻➡️、穿、用🛻,孩子的管理教育🍋,仆人們的安排調度等等,統統由母親一手操持料理,他完全不用費心,只要一門心思埋頭看書👨💼🤾🏿♂️、搞研究🧑🎄,就行了。然而㊗️,這回不同了,裏裏外外大事小事都要找他🧜🏼♀️,弄得他窮於應付🤛,狼狽不堪✸。
15.想念得像初戀的情人一樣
7月15日他向母親訴苦說🗽:“這一星期內,可真難為了我!在家裏做老爺,又做太太👩🏼💻,做父親,還要做母親……再加上耳邊時來一陣炮聲,飛機聲🧑🏽🦱,提醒你多少你不敢想的事🏋🏿,令你做文章沒有心思😿,看書也沒有心思🧵,拔草也沒有心思,只好滿處找人打聽消息,結果你一嘴🧚🏽,我一嘴,好消息和壞消息抵消了,等於沒有打聽。夠了,我的牢騷發完了,只盼望平漢一通車,你們就上車,叫我好早些卸下做母親的責任。”
越是身陷這種處境👩🏼🔬,越是思念母親,想念得像初戀的情人一樣。7月15👘、16💁🏼、17日三天他天天給母親寫信,信中說🧑🏿🦲:“我一個人在屋裏,靜極了♐️,靜極了,我在想你💭,我親愛的妻。”責備自己說:“我不曉得我是這樣無能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樣。我什麽也不能做……這幾天憂國憂家,然而心裏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邊🧑🏿💼🌉。親愛的,我不怕死,只要我倆死在一起。我的心肝🪭,我親愛的妹妹,你在哪裏🧙🏿?從此我再也不放你離開我一天🪢,我的肉🦶🏻,我的心肝🛍!你一哥在想你,想得要死……我現在一心一意盼望你回來。”直到17日早他還在信中對母親說:“妹🖐🏼,今天早晨起來拔了半天草🤵🏽♀️,心裏想到等你回來看著高興。荷花也打了苞,大概也要等你回來開。一切都是為你🙆🏻♀️!”
然而🙋🏻♀️,現實與父親的期望完全相反,時局沒有平靜下來,而是急劇惡化,平津岌岌可危,不是母親何時回來的問題,而是父親如果不馬上帶三個小家夥逃離北平,後果就不堪設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父親權衡利弊只得下決心走💅🏻。但是,要走,又怎麽個走法呢🥕🐄?三個孩子都很小👱🏻♂️,弟弟妹妹才五六歲,小妹妹剛剛一歲半,還在吃奶🛖,還要人抱🪠,平漢路已經不能通車,只能走津浦路繞行🐩,途中要幾次換乘,父親既要帶孩子𓀎,照顧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又要提行李👩🦰,購買車船票👇🏿,這種情況下,父親獨自一個人是絕對不可能帶孩子上路的,必須至少再有一個人幫忙才行。我的堂兄和表兄本來是可以幫忙的,但一個有事暫時離不開🦎,兩個正在南苑接受暑期軍訓,都不能走📒。父親不得不另想辦法。
那時候我們家雇用了兩男兩女四個仆人🧕,其中有兩位是一對夫妻🌏,男的姓趙名秀亭⬜️,是炊事員👱🏽,我們叫他大司夫,有一定的文化,能識文斷字;女的我們叫她趙媽,專門負責照看弟弟與大妹妹;他們是清末時期八旗子弟的後人👷🏻♀️,當初日子相當不錯,辛亥革命後破落了▶️🧖,不得不出來打工度日。他們在我們家已經服務多年,為人厚道🏂,工作態度好👵🏽,頗有老北京重禮儀之風,對主人特別忠實🏖。他們自己沒有子女🚣🏻♀️,年齡又都已近花甲💅🏻,就把我們家當作他們自己的家。另外兩名仆人一個是專門幫父親抄寫文稿🙌🏼,順帶照顧哥哥和我的生活的文書,名字叫戚煥章;一個是專門照看小妹妹的吳媽。根據上述情況💅🏻🔝,父母親通過電報反復商議,最後商定想把家交給趙秀亭廚師代管,請趙媽和父親一路走🚬➰,途中幫助照看孩子。當時父親對戰局發展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以為“反正時局在一個月內必見分曉🚵🏽,如果太平,一月內我們必回來”✳️,大司夫他們兩口子更沒想到時局後來會那麽糟,父親和他們一商量🥫,他們就同意了。7月15日父親在信上告訴母親☦️:“來電所擬辦法,大司夫與趙媽都同意了。戚煥章與吳媽大起恐慌。我答應他們:我走以後,在名義上仍舊算雇他們,並且多給一月工資……這樣他們二人也很滿意。”
兩天之後,父親他們匆匆登程逃難🤳。那時前門車站逃難人群蜂擁如潮,擠得水泄不通;幸好在輔仁大學念書的堂兄前來送行,再加上請了一位小紅帽兒幫忙,經過一番劇烈的苦戰,大人總算上了車,還找到了一個座位,小家夥則一個一個從車窗塞了進去。一路上上車、倒車、換船,排隊🕵🏽♂️、買票不勝其煩,不勝其累✮;到處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吃飯🧑🏽🌾、喝水🚦,甚至上廁所都非常困難,再加上盛夏酷暑,驕陽似火,愈往南走天氣愈熱,大人小孩個個臭汗淋漓,車廂裏、船艙裏空氣渾濁,汗酸味刺鼻。再苦再難大人尚可強忍,孩子們就不行了🧏🏿,有時哭有時叫……父親和趙媽又要帶孩子𓀄,又要提東西,還得使盡渾身解數擠著買票👩🦲、搶占座位🤹🏿♀️,真是備嘗艱辛♐️,疲憊不堪。
16.嘗到了從來沒有嘗過的艱難困苦
我堂兄怕路上喝水困難,專門買來給他們備用的大西瓜🌕,也被擠得掉在了地上,踩得稀爛🪞,當時情景之狼狽,難以言表。父親為了感謝那位小紅帽🟧,一下子給了他10塊錢🛕。那年頭,8塊錢能買一袋面,大戶人家夠吃一個月,小紅帽幫助搬一次行李,父親一出手就給了10塊🤾🏽♂️!旁邊的人看了都驚詫不已!
在前門車站,剛好遇見了要回山東的臧克家™️,臧克家見老師匆匆逃難,便問:“聞先生↗️,您那些書呢🌵?”父親答說🪦:“只帶了一點重要稿件。國家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地丟掉,幾本破書算得了什麽?”學生對老師的這種精神,佩服得五體投地🤦🏽😵💫!父親一向是個斯文書生,終日只知埋頭看書寫字,在家裏養尊處優,何嘗遭過如此之罪!這次逃難可以說是七七事變後日寇給他上的第一課🫀!
幾天之後,父親老小一夥歷盡艱辛平安到達武漢,祖父母和伯伯、叔叔們都為他們脫離險區無比高興🌞,我們一家重新團聚,母親那顆焦急不安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此後若幹年👚,父親在生活上嘗到了從來沒有嘗過的艱難困苦👩🏿;看見了太多太多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承受了從來沒有承受過的精神和物資的壓力;總之是經歷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日子📜,開始了他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生活。就是這些“從來沒有”促使他的生活和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父親後來對母親說🙆🏼♀️:“我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從戰爭之後開始的😬,也就是從四十歲開始的……”日本侵略者把他趕出清華園,迫使他進入人生的新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生命的確是從抗戰開始的。可以肯定,如果沒有抗日戰爭🫰🏻,如果他還是過著戰前清華園那樣的生活⛽️,聞一多就不會是後來那樣的聞一多了👨🏻🏫。
聯大文法學院只在蒙自住了一個學期就搬回昆明了。這時,日軍進攻武漢,浠水岌岌可危,母親帶著我們經過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也來到了昆明,我們和父親終又重聚了。抗戰初期和中期,我們家的生活極端艱難,幾乎陷入斷炊的地步,但是🧙🏿♂️,父親毫無怨言🧤,他說國難當頭,前方將士在流血犧牲,我們在後方吃些苦是應該的。
在陳家營居住的那個階段,我依然是貪玩🕕,不用功讀書🧖🏻♂️,反而常常給家中引出許多出乎預料的麻煩。陳家營是個中等大小的村莊,當時聯大教職員在該村和附近一帶住的很多🧑🧒,其中有一戶江蘇揚州人剛好與我們家是鄰居,他家小兒子與我年齡、興趣相當🧎♀️,我把他叫“小揚州”,我倆常在一起玩耍。陳家營周圍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塘和叫不上名字的樹木。一次,我們倆來到池塘邊,只見那些樹上有的結了小果子⚪️,有的沒有結果子🦣,就爬上去看個究竟📘,爬了這棵爬那棵。不料回家後沒多久,我的臉就腫得像足球一樣,兩只眼睛只剩下一條縫,父母親不知是怎麽回事📢,又著急又生氣。後來向老鄉一打聽,原來是我爬到漆樹上去引起了漆過敏反應。老鄉告訴母親一個治療偏方,即將韭菜搗成稀糊塗抹在臉上,塗幾次就好了。我的臉本來就腫得像足球一樣,再塗上一臉綠韭菜糊,簡直就跟陰曹府裏的魔鬼一樣,好不嚇人!那時恰好華羅庚先生一家搬來和我們同住,而且出進要從我睡覺的房間通過,他們看到我的魔鬼腦袋時的表情🫁,真叫我無限尷尬,恨不得大地馬上裂開一條大縫讓我鉆進去🔳。為了這件事父母親把我美美數落了一通。
離陳家營大約半裏遠的地方👈🏽,有一片平房👎🏽,那是清華的幾個自然科學研究所,當時我正在念小學六年級,學校就在那個地區🏀。一天課後🦶🏽♧,我和“小揚州”等幾個小夥伴在那裏打籃球,打得身上發熱了就把毛衣脫下來扔在籃球架下。打完球我們邊走邊打打鬧鬧回家了,竟然把毛衣忘得一幹二凈🥟。到家後母親問我毛衣呢?我才恍然想起毛衣還在籃球架下,趕快連走帶跑地飛奔到球場去找👩🏿🎨,然而,球架下空空的什麽也沒有。毛衣丟了!那時正是我們家饑寒交迫、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我不能幫家裏解決困難👵🏻,反而把毛衣丟了👷🏻♀️🧑🏻🏭,這等於在傷口上撒鹽巴👎,父母親非常生氣♣︎,我沒有話說,只得不吭不響地低著頭挨批🈲、挨訓🚕。
17.那時我們家還在陳家營
1941年暑假後我和哥哥考入西南聯大附中🛞,他初二🧖🏻,我初一👨🏻🦲。那時我們家還在陳家營👩🏽🏭👎🏽,我們倆在學校住宿,一周回一次家🍴,周六下午放學後回家,周日下午返校。當時母親怕我受凍感冒🏃🏻♀️👆🏿,特別把別的毛衣拆了,再加上些毛線頭,七拼八湊又給我織了一件毛衣💆🏻。記得一個秋高氣爽的周日下午,我和哥哥及幾個同學從陳家營返回學校♙。那時絕大多數聯大教職員工經濟條件都不寬裕➗,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往返城裏都是步行,我們回學校當然也是靠兩條腿。那天途中走熱了🫸,我順手把毛衣脫下來紮在腰間,一路上我們又說又唱,走得很高興,不知不覺就快進城了,我突然發現毛衣沒了。原來走著走著毛衣松脫了,我還不知道。這一下我真是又急又怕🧗🏿🐮,大家趕快往回走🦸🏽♀️,幫助尋找。結果當然是什麽也沒找到💉。這件毛衣是我上次把毛衣丟了後🧘🏿♂️,母親為了我上中學又晝夜辛苦專門趕織的,現在又丟了,且不說我肯定要受到嚴厲的批評訓斥,也不說是否可能因此受冷📃、受凍🫃🤵🏽,至少也對不起我親愛的媽媽啊🛣🤵🏽♀️!
回校後心裏一直很緊張📬。告不告訴父母親?告訴吧🫶🏿,張不開嘴;不告訴吧🍆,父母親問起來怎麽辦❣️?瞞得過初一能瞞得過十五嗎?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淒淒惶惶不可終日👩🏿🏫,特別是快到星期六那兩天,心裏老想著回家怎樣向爸爸媽媽交代?他們如果不問👩🏻🦼➡️,當然可以蒙混過去,可他們要是問起來,我怎麽回答呢?心裏總是堵著一個大疙瘩🕧,不想它則已👩🏻🦱,一想起來就直打鼓。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就把我的心情一股腦兒寫進日記裏🤷🏽♂️,以求緩解一下自己的心理壓力🫸🏿。日記裏既有懺悔與自責,也有擔心與害怕。頭一兩周🤸🏽,爸爸媽媽沒有問🦬,我暗中慶幸;過後兩周他們還是沒問,再過幾周還是好像什麽也沒發生一樣。我有點坐不住了🚤,沒挨批🫄🏽👋🏼,當然是“好事”,但父母親沒查問🌆,我就非常納悶了◽️👩🏽🔬,就像俗話所說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一樣,心裏很不踏實🆑。許久以後不記得是怎麽談起這件事💚,母親微微一笑說:“我們早就知道了。”父母親怎麽會早就知道了?知道了為什麽不問我,不批評我?我猜想可能和我的班主任老師有關。學校規定日記是要交班主任閱看的,而我的班主任是父親的學生,平時與父親來往較多,很可能是她看了我的日記後從中作了疏通工作。但,事實是不是如此,我沒有去核實🤏🏼,所以對我來講,至今還是個謎🧑🏻🦼。
我們住在陳家營時,偶爾也有些父親的朋友前來登門拜訪🫵🏽。一天🧏🏻♀️,中文系的陳夢家先生從城裏騎車來看望父親,他把車子放在大門外,就上樓和父親談話去了🧭。這時恰好“小揚州”在現場📡,看見車沒上鎖,大概因為是我家的客人🍞,就對我說咱們推過來騎一會兒。當然我心裏也是癢癢的,就同意了。起初,我們在門口試著騎,沒想到幾年沒騎車我的技術完全生疏了💁🏼♀️👂🏼,一上去就摔跤。“小揚州”不僅騎得很自如,而且嫌地方太小,要找個大一點的地方騎,後來甚至覺得在村子裏騎還施展不開🚴♀️,要到馬路上去騎😗。我怕陳先生和父親談話完了要回家找不到車🍰,不想讓他騎到馬路上去。但是他說就騎一會兒,並且說你坐上來,我帶你🥽,咱們一會兒就回來🧛🏼。我被他說動了🌲👩🏽🔧,就坐了上去(那個車沒有後架🧑🏿✈️👍🏽,只能坐在橫梁上)。不料這個“小揚州”騎得來勁了🧑🍳,什麽也不顧📊,竟然越騎越遠,最後竟騎進了昆明城內🫑,繞了一大圈才回來,弄得陳先生幾次下樓找車都找不到🙅♂️👨🏽💻,急得抓耳撓腮⛹🏿♀️,搓手跺腳✋🏻。事後🪠,父親又把我批評了一通。我心裏想🧑🏻🎓,禍是“小揚州”闖的,我呢,騎車的癮沒過著,屁股在橫梁上也坐疼了🙍🏼♀️,最後還挨了批評,真冤屈!
不久,到了秋收季節,村子裏家家都在忙收稻谷🦔,割的割,打的打,拉的拉,一片繁忙景象🧑🏻✈️。有的人家一時忙不過來,就先壘成谷堆,等有時間時再打。壘谷堆是個技術活🔅🕯,谷穗朝裏,一層一層碼放🏐,壘成寶塔狀,然後再用稻草蓋頂👵🏽;為了防止歪倒🧘🏿♂️,四周像支帳篷一樣用粗繩子緊緊地拉起來綁在地橛子上❄️。谷堆壘好之後就不能再上去人了,以免把上面的稻草弄亂,雨水流進去把稻谷漚爛。我們家門口就有兩個約有普通平房的屋檐那麽高的谷堆。
18.父親的思想又發生了重大變化
有一天,我和“小揚州”手腳又癢了🤠🧑🏿🚒,比賽著往谷堆頂上爬。當我們倆幾乎同時爬到頂時🌜🧑🏽🦳,有個老鄉看見了,大吼:“你們上去幹啥🛣?還不趕快下來😱📮!”他這一吼🙇🏽♀️,嚇得我們趕快滑下來🚵🏿♂️,不料我滑下來時一只腳正好撞在木橛子上,由於下滑時沖撞力很大✂️,傷得很厲害🏌🏽♂️,疼得我大喊大叫⤴️,老鄉見狀便在樓下喊:“聞先生🦅,快下來啊!你們家孩子跌傷了!”父母親和趙媽聽見後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匆忙下樓往外跑,只見我抱著腳坐在地上,一臉狼狽而痛苦的樣子,腳腫得像饅頭,父親又生氣又心疼,又批評又埋怨,看我站也站不起來了,只好把我背上樓。自從有記憶以來🦻🏻,我還從沒有感受過父親抱、父親背的滋味,這次算是享受到了💁🏼,但這種滋味也不希望再有第二次了🆘!
回顧我的少年時期👩🏿,不但老毛病沒有改,還不斷給家裏增加了許多麻煩🫗。真可謂是個小小麻煩製造者👈🏻🦼!
我們在司家營居住的中後期🐖🫘,約在1943年的秋冬時節,父親的思想又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的基本點是多年來不聞政治,又轉變成要講話,要鬧,要問政治了。變化既是突然的,又是有階段性的💕。所謂突然,是因為在此之前,深居書齋🐻❄️,埋頭古書堆,這時卻拍案而起🧎🏻♀️➡️,振臂疾呼🧥,前後變化太大🫣,令人感到突然;所謂有階段性,就是他的思想雖然在變,但變化還是由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認識逐漸由淺而深的,是由量變經過一定的過程而後產生質變的🤯。
他的這次變化,就是羅隆基所說的聞一多三變中的第三次變化🧙🏼♂️🧑🏽🦰。
本來父親與政府完全是一心的🗓🤠,為什麽這個時候會突然拍案而起呢?這有許多主客觀因素。從主觀上講🍤,是因為他胸中有一顆特別強烈的愛國心。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當他看到國家糟到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的最後一滴血都要被榨幹的時候,本能地就要挺身而出🌪🐚,為國呼籲🧑🏻🦰,為民請命。
從客觀上講🫶,是國民黨反動派這個反面教員“教育”的結果。
抗戰初期,大敵當前🌲,蔣介石同意實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父親堅決擁護,全心全意支持抗戰👩👩👧👧,他認為非常時期為國盡忠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管是逃出北平👨🏭,全部家產丟得一幹二凈;還是在長沙🥟,飯裏滿是沙,肉是臭的,一天喝不到一次熱茶🕧;在陳家營度日如年,“時在斷炊之威脅中度日”,父親都沒有任何不滿和怨言。他一再教導我們兄弟姐妹:“前方在浴血抗戰,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在後方吃些苦怕什麽!”“暫時忍此痛苦✳️,不久即可見天日也。”“這樣度著國難的日子於良心甚安。”以後,盡管大半個中國都丟失了🔘,國內有過這樣那樣的問題,直到搬到司家營後的一段時間裏,他都沒有動搖過對政府和蔣介石的擁護和信任。從幾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父親當時的政治態度。一是據朱自清的日記記載💹,1943年5月9日父親曾經約他一起加入國民黨,朱先生以未受到邀請為理由拒絕了,父親也就作罷了。第二件事是,到了1943年我們家的生活實在是太困難了🎏🌰,父親被逼得無法可施,想讓哥哥和我暑假裏打兩個月的工,多少掙幾個錢減輕點家裏的經濟負擔。父親原想叫我到印刷廠當排字工🕎,不知為什麽沒有落實,哥哥的事在孫毓棠先生的幫助下卻落實了。孫毓棠是父親的好友👨🦯➡️,父親每次進城講課都住在他的宿舍裏,可能是父親把我們家的困難講給他聽了🥜👮🏽♀️,他很熱心,就把哥哥介紹到國民黨的三青團雲南省團部去充當了兩個月的臨時工💆✍️。這件事父親當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相反對孫先生還很感激,後來哥哥拿回兩個月的工資,父母親都笑瞇瞇的很高興。不僅如此,父親當時還親自送哥哥去三青團團部,並且一路上向哥哥介紹了蔣介石的許多事,稱贊蔣如何英明🧑⚕️、偉大👨🏼⚖️。盡管哥哥並沒有參加三青團💂🏻🐟,也沒有幫三青團做什麽反動的事👨🌾,只是做點翻譯明碼電報的技術活✋🏻,但三青團是反動組織,與它沾邊總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上的汙點。這件事如果是在1944年下半年以後🍑,父親是絕不會同意的🐦🔥。從這裏可以看出直到那時為止,父親沒有對政府和蔣介石產生過任何懷疑或不滿👩🏿。
19.心情沉重得好半天說不出話來
但是,1943年的秋冬及其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父親不但產生了不滿情緒👨🏼🔬,而且不滿情緒越來越嚴重。
首先,抗戰到了中後期🦹🏼♂️,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盟軍到處都在大踏步向著最後勝利邁進,意大利投降了,蘇聯紅軍轉入了大反攻,英美盟軍也取得節節勝利,唯獨國民黨正面戰場不僅令人失望🤹🏽♀️,而且令人氣憤(當時國民黨新聞封鎖非常嚴厲😙,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抗戰的情況,我們在大後方基本上一無所知)。國民黨的軍隊總體上講腐敗無能🏇🏼,戰鬥力很弱🧏🏼♀️,不堪一擊👩🦲,但有些部隊在被迫不得不打的情況下,也還是可以打硬仗🩶,奮力一拼有所作為的📬,臺兒莊之戰,長沙保衛戰🎴,衡陽之戰,遠征印緬等都是很好的戰例🦵🏻。但是,“英明的領袖”蔣介石太會“深謀遠慮”了,一是把重兵屯於西北,包圍🛰、監視中共的陜甘寧邊區,一是看到盟軍最後勝利的曙光已經在望😵💫,便不去主動向日寇進攻,收復國土🤛🏽,拯救還在慘遭屠殺🤵🏼♂️、蹂躪👵、流離失所的千百萬人民⛳️,而是屯兵大西南等待勝利,避戰苟安,保存實力,以備戰後發動內戰𓀄,消滅共產黨🍒。
大後方的黑暗、腐敗也令人忍無可忍💁🏼。大敵當前🥴,大批英勇的將士在浴血抗戰,而一些喪心病狂的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腦滿腸肥的,嗜血成性的統治者、剝削者𓀇🔜,卻趁機大肆貪汙盜竊,榨取人民的血汗;假抗戰之名橫征暴斂,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大發國難財。他們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生活荒淫糜爛。而出兵納糧為抗戰作出最大貢獻的廣大群眾,特別是最基層的工農勞動人民✋🏻,卻饑寒交迫,朝不保夕,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以上所述是當時國民黨統治區時時刻刻都能看到、聽到的普遍現象♧,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稍微有一點愛國思想都不能不氣憤,引起深思🧑🏿🎓,而父親這些年來生活在農村🤵🏽♀️,朝夕與農民相處🛬,晝夜與農民為鄰🧑🏻🎓,親自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過去在清華園看不到聽不到的事,而這一類事往往給他的刺激更大🤽🏽♀️,更讓他異常憤怒👼🏻𓀃,不能容忍,更加激發他自覺地拍案而起✋🏿,站出來伸張正義。
有一天👨,研究所裏的何善周助教陪父親到村子裏一家農戶去訪貧問苦🚣🏿♀️。這是一家赤貧戶🤾🏽♀️,四壁空空如也👨🏿🏭,男人不在🧑🏽🍳,女主人面黃肌瘦,蓬頭垢面,衣不蔽體,她告訴來人說🎳,缺柴少米🧞,已經幾天沒吃飽飯了,幾個孩子一絲不掛,渾身泥垢👎🏿,個個骨瘦如柴🛖⛹🏻♂️。眼前這幅流民圖淒慘得令人目不忍睹。父親看了心情沉重得好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所有黑暗腐敗的事例中,對父親刺激最大的是國民黨士兵的淒慘遭遇🙁🫛。他們為抗戰流血犧牲,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遭到極其殘酷的虐待👩⚖️。首先,他們都是被用野蠻的慘無人道的手段強拉壯丁拉來的。就在我們住的那個村子就曾有過這樣的事。一天🧕🏻,村裏的駐軍以放電影為名把群眾騙到放映場,然後趁機抓起壯丁來。青壯年們嚇得四散逃竄,當官的就命令士兵去追去抓🤧,抓來就用繩子一個連一個地捆綁成一串帶走🖨。霎時間村子裏雞飛狗跳,哭聲🍶、嚎叫聲一片,情景之淒慘與杜甫《兵車行》一詩中所描寫的“哭聲直上幹雲霄”一模一樣。父親得知這一令人發指的事情後,怒不可遏,氣憤得飯也沒吃好🧑🦽,覺也沒睡好🧜🏼♀️🚣🏽♀️。不斷地詛咒:“這樣無法無天,還成什麽國家🤰🏿!這哪裏是什麽‘國軍’,這是土匪!不,比土匪還要壞💯!”
國民黨的軍隊不僅士兵是強拉來的🧑🏻✈️,而且拉進軍隊之後又不把士兵當人對待,千方百計虐待士兵👩🏼🍳,榨取士兵身上的油水🤝。拷打🔗、折磨士兵的現象比比皆是,士兵往往被整得死去活來💣🏪,處境極其悲慘。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連成為一體📬,從那以後中國軍隊常常應美英盟軍的要求開往東南亞🤱🏼。西南聯大瀕臨公路🆑,是軍隊南來北往必經之地。一次,他到學校去剛好碰到成隊的士兵,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面黃肌瘦🤲,兩條腿瘦得如同兩根細高蹺棍💂🏻,活像一具具骷髏🧜♀️、僵屍,走著走著支持不住就倒在了地上。父親看了後又可憐又憤怒。
轉自 新民晚報 2009年6月6日-6月12日(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