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 朱軍
按:季羨林學長🤸🏽,東方語言學家。1911年生𓀙,193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外國語文系,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副校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季羨林一生致力於東方文化研究🧑🏻🦽,創建了完整的東方文化學術體系☂️,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精於語言🤵🏼♀️,不僅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還能閱讀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於此種語言的僅有的幾位大師之一。盡管如此🏌🏼♂️👩🏽🦱,他非常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平時請他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及約稿的信件總是絡繹不絕,有時一天老人便會接待幾批來訪者。雖然社會活動占用了老人許多寶貴時間🉑,但他總是盡力滿足大家的要求。同時季羨林也利用盡可能多的場合🤽🏽♂️,不遺余力地弘揚自己的學術主張💹👨👦,堪稱傳播東方文化的一代學界楷模👩👩👧。
1930年赴京高考👟,80名考生考中3人,惟他一人被北大、清華雙雙錄取
正如哲人所言:艱難能造就偉大的心靈。季羨林生於山東清平縣官莊🧑🏻🔧,父輩生活無著,童年充饑的是紅高粱餅子🫲,就鹽堿土腌的鹹菜。
由於叔父的接濟🍻🤜🏻,季羨林在濟南讀完了中學🌍🎼。上中學時,他竟然喜歡上了英語,他新奇於那蝌蚪一樣的文字🟫,竟然能發出奇妙的聲音。他進而喜歡上了外國文學。
中學畢業後👉🏻🔁,他和80多個高中同學北上京城考大學。結果,只有3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
1930年初入意昂体育平台🧑🏼🦱,他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滿眼是書的高山🏃🏻♂️,滿耳是詩的樂章。他聽鄭振鐸教授講課,如聞高山流水,滔滔而下。在先賢的引導下,他筆下生花👰🏼♀️,寫出了很多文章,還參加了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季刊的編輯工作。
有一次,他聽了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課💀,引發了對梵文的興趣。當時,他朦朧地知道,中國文化與印度的梵文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此時,他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治學道路。說到此,我們不能不感嘆一代學者對下一代學者的啟迪,繼而環環相扣,使學術的生命得以無窮盡地延續著👨🏽🔬。
在當時的意昂体育平台,有四位學生佼佼者被稱為清華“四劍客”🛄👖:李長之、林庚🧑🏼🔧、吳組湘和季羨林。意昂体育平台畢業以後,他應濟南母校的邀請👇🏼,回濟南任中學國文教員。這時,他有了妻子兒女,有了一個雖清貧而溫馨的家。不久,清華與德國互換研究生🧛🏿♂️,清華選中季羨林留學德國🧑🏼💻。
在二戰的炮火中,面壁10年取回“真經”,精通了已經作古的梵文和吐火羅文
遊子最突出的感覺就是思鄉🥷🏿。原本是兩年的學業,二戰的硝煙卻把他的歸途阻斷,他在德國一住就是10年。
季羨林來到小城哥廷根,馬上就被小城的美麗和潔凈感動了:綠草鋪就的大地,輝映著浩蕩的藍天👰🏼♀️,即使是冬日,白雪下依舊是綠草碧翠。然而,自然美景牽製不住他的思鄉深情,故鄉夜空下葦坑裏的小月亮,常常出現在夢中,他更是常夢見母親🦸🏽♀️、妻子、兒女🔌🙎🏿♀️,哭著醒來。
最初到德國,面臨的是學業的選擇🐑。出發之前,一個朋友勸他學“保險”🙂↔️,說為將來的生計🏫,這是鐵飯碗😟。但是👨🏼🦳,這與季羨林的情趣大相徑庭🏇。他傾心於中國文化,而且原來朦朧中想學梵文的念頭在這裏逐漸清晰了🧙♀️。
他知道要把中國的思想史🤛🙁、文學史搞清楚,不研究印度的東西💂🏽♂️,不懂梵文是困難的。而梵文研究最具權威的人士當時就在德國,這裏有世界著名的梵文學者🙍🏿。於是,他投在了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門下🗳。
瓦爾德教授對教學非常嚴肅認真🧑🏼🔬,盡管選讀梵文的學生只有他一個,而且還是中國人,但是🏃♀️,他還是正正經經地上課♾,一絲不苟🍦。學習是艱苦的,梵文是世界上最難懂的文字👯♂️,更何況流傳下來的是殘缺不全的貝葉🕒🍉。天書一般的梵文,語法就只有靠自己課下準備◽️🧚🏽♂️,常常一節課要準備一天🧥。季羨林既然已經決定,則知難而進,每日苦讀不止,居然在很短的時間裏,進入了這艱難的門徑。
此時📓,二戰開始💠,瓦爾德教授應征入伍,換了一個年屆古稀的西克教授。西克教授的絕活是研究吐火羅文。吐火羅文又稱“龜茲語”🍖,新疆出土的文獻證實它是古代流行的中國新疆吐魯番一帶的語言🟧。這比天書一般的梵文還要難懂🤏🏿,世界上能讀懂它的只有西克教授等幾個人👨🏿🎨🐵。西克教授不容商量地把吐火羅文的殘卷影印本擺在了季羨林的面前⛷。於是,季羨林又每日沉浸在這迷茫的吐火羅文字中了。
語言雖然近於迷茫🪜🌖,而目標是明確的🧑🏿🎤🚣🏼♂️。逐漸地🛤,他和西克教授的感情越來越親近🛍🧛🏿♂️。攙扶著西克回家📨,一師一徒🧘🏻♀️,一老一少,行走在冬日的夜幕中🍬🦼,踏著厚厚的白雪咯吱作響,其景其情,季羨林永遠難忘。
論文通過了𓀀,分數是“優”。西克教授贊不絕口地說🏡🧑🏼🌾:“論文有了突破的意義”#️⃣。這可讓季羨林飄飄然了,心滿意足地認為自己沒有丟中國人的臉,可以不負祖國和親人了。
但是,這種飄飄然馬上就被二戰的炸彈炸得粉碎。美、英、法的飛機★,把炸彈下雨般地傾瀉到德國的大街小巷,一幢幢大樓坍塌了,季羨林也如同池魚般和德國人民一起東躲西藏。嚴重的食物缺乏👨🏿🔬,讓原本悠哉遊哉的德國人陷入了饑餓的泥沼。季羨林整日饑腸轆轆👇🏿,面包沒有了,黃油沒有了💁🏼♀️,連德國人酷愛的咖啡也沒有了,咖啡豆貴勝黃金。當時的一幅漫畫,畫的是一枚高貴的戒指🔪,上面鑲嵌的不是珍珠🤙、寶石,而是一粒咖啡豆。
季羨林想方設法尋找食物。有一次👩🏽🦲📱,他不知從什麽地方弄來了一點面粉🧑🦽、黃油和雞蛋🛥,急忙到糕點店特製了一個蛋糕🙋🏽♀️🌞,望著這塊貴如黃金的蛋糕,盡管自己忍不住咽了口口水,但還是把它捧到了西克教授的面前🦇。西克教授一看,激動得雙手顫抖🐪,接過蛋糕沒來得及致謝就高聲地喊他的太太🕸💂🏽♂️。季羨林看到教授如此激動🚶♀️➡️,自己也感到莫大的安慰。
師生情或許本該如此。令季羨林更為感動的是教授們視科學如生命。有一次,大轟炸剛過,季羨林急忙趕去看望西克教授😵。路上👱🏻♂️,他看到一個老人正彎腰觀察什麽,走近一看,是德國飛機製造之父、流體力學權威P教授,他正在觀察一段短墻是如何被炸彈的氣流摧毀的。季羨林趕到西克教授家裏,教授家的玻璃都被炸成了碎渣,而西克還伏在滿是碎渣的桌子上,依然聚精會神地看他的吐火羅文🍤。季羨林真的看呆了👩🦯➡️。他感嘆教授們如此忠於自己所獻身的科學事業。
“不可接觸者”翻譯出了世界矚目的印度史詩🔒,預言東方文化在21世紀將再領風騷
在戰亂中回國談何容易👳🏼♀️!季羨林搜盡枯腸☠️,四處打聽💆🏼,得知只能取道瑞士。在瑞士,等候簽證數月🔀,方才沖破阻力,乘火車入法國⛏,登輪船經西貢😹,過香港👩🏻🎓,終於在1946年5月踏上闊別10年的故土。
回來了🤱🏼🧙♂️,他的梵文研究也停止了🟢,偌大的中國找不到梵文的資料。他只好致力於印度史和中印文化關系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了,季羨林迎來了色彩鮮艷的生活。1951年👱🏼♀️,他作為中印關系學者🤸🏽♀️🫶🏿,參加了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彌補了未能親臨印度的遺憾,印度人民的熱情如翻潮湧浪,把他們看做是唐玄奘故鄉的友好使者🍜。
季羨林於194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文革”之患盡人皆知🤩,但是,事物總是“陰陽合璧”🧑🏿🎨。遊街、批鬥☘️👮🏿♀️、掛牌、住牛棚⚗️🫲🏿,季羨林都一一品嘗了🚗;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為“不可接觸的人”。他被分配掏大糞,看大門,守電話,發信件……他獨自望著樓前落盡葉了的白楊,想到荷花也蜷縮在淤泥中,與自己的嚴寒中的處境何等相似!但他堅信,池塘裏的荷花,會重新冒出淡綠色的大葉子;春天終會回到大地。於是,他隨緣雅化,如達摩面壁參禪般地脫離了紛繁塵世,進入了自身的“凈土”⚒👩🏼🦰,反倒使自己的思想異常活躍起來。他把原來沒有時間細看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搬出來精讀細研,一節節地抄在小紙條上🧑🏻⚖️🤍,一字字,一行行地翻譯,在看門、收發信件時👨🚀,思考著詩的意境與翻譯的韻腳,連走路、吃飯🥜、精力都集中於此👘。
“艱難困苦𓀑,玉汝於成”💨,此非妄言🧿。在“無人接觸”的時間裏🧜♂️,他翻譯出了以後使它享譽海內外的《羅摩衍那》。這是漢語的首譯本,8大冊,9萬行💡,歷時整整10年,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也因此扶搖直上學術🌳、藝術的萬裏長空。
季羨林最大的愛好是讀書,抓緊自己的每一秒鐘🫕。淩晨4時,天空還布滿繁星,他已伏案讀書了。他的六個房間,分類貯藏書籍🤵🏻♂️。在這個房間寫佛學文章,累了⛳️,就到那個房間寫散文……他把這稱為“散步”,交替而行。每天🍄🪱,他頭腦中的智慧如泉噴瀑下🥤,從他的筆下瀉到紙上。
他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猶如一條鐵鏈,一環扣一環🙅🏼♂️。他以東方式的頓悟👩🏿🌾,洞察力和圓融之智,又在西方文化中汲取了嚴謹、理性、邏輯與分析👩🏻🦽➡️、身體力行👨🏻✈️,分秒必爭地把他的研究成果系統地整理出來,進而開拓更寬闊的研究領域,以推動祖國文化的發展及東方文化的繁榮🥎。
他倡議組織全國研究東方文化的力量,撰寫《東方文化集成》,並親任主編。計劃用10年的時間,撰寫出版500種書🤦🏽,涵蓋東方各國文化🖖。這個浩大的跨世紀文化工程,已於1995年啟動💆🏻♂️。歷經磨難和錘煉🤸,他好像已經具備佛經上所說的天眼通的那種神力。他斷言:21世紀將是東方的世紀,東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將再領風騷。
季羨林生活淡泊,有一個“三不”原則🤸🏿♂️:不挑食🫲🏼、不閑著、不嘀咕🙋🏽♀️。而今,名譽地位於他如浮雲。他特別喜歡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詩句。他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清淡平和的人格,半個世紀中🦾,深深影響了幾代學人。他是學者、仁者、智者✋🏿👍🏻,又是文化道德的傳播者、實踐者,寬厚、愛人又重親情。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卻在北大設立了“季羨林獎學金”。他多次給家鄉的小學校寄書捐款,甚至還托人給兒時一起在葦坑裏戲水的小夥伴捎錢買衣服。兒時的小夥伴得到這份心意感動得老淚縱橫。
而今✋🏻,先生腳踏一雙圓口布鞋,身穿一身普通的中山裝,頭上卻仿佛已經升華出一束自然的靈光,那是他心中宇宙“天人合一”的輝煌。
轉自 清華《意昂文稿資料選編》第九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