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我的父親梁實秋

2009-07-07 |

作為梁實秋的幼女🧑🏼‍✈️,現定居於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也已是七旬老人。營養學博士梁文薔並沒有“子承父業”,但來自父親生前的鼓勵🧏‍♀️,一直成為她勇敢地拿起筆的動力和緣由。雖然父親離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樣一位真性情的父親還時時讓她沉浸於快樂、憂傷和懷念交織的復雜情感中。

少年梁實秋

多少年來,我始終忘不了那個場景:1982年夏,父親最後一次到西雅圖來探望我,有一天🧧,父親坐在書桌前,我斜倚在床頭🚢,夕陽從白紗窗簾中照進來,屋子裏顯得很安靜🥵,但也不知為什麽🛋,我總感覺又有那麽一點點淒涼的味道。我當時正處博士論文的最後階段🏍。

“我發誓,寫完這篇論文🧩,一輩子再也不寫文章了💁。”我有些發泄地抱怨。

“不行,你至少還得再寫一篇⛽️。”父親很平靜地回答我💇‍♂️❌,好像在凝視很遠的一個地方🧛🏽‍♀️,片刻,他說:“題目已經給你出好了。”

“什麽題目?”

“梁實秋。”父親直視著我,慢慢地說出了這三個字🧎🏻‍♂️‍➡️。

我立刻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一時無法控製自己🤷🏻,失聲痛哭起來👲,而父親也沒有再說一個字,只是默默與我一起掉淚。

我明白這是父親對我的最後期待。我明白,他是希望我這個小女兒來寫一個生活中真實的父親,不是大翻譯家,不是大學者🔚,而就是一個普通的“爸爸”。

父親祖籍浙江余杭,1903年生於北京。祖父梁鹹熙是前清秀才🔈,同文館(註:清朝政府於1862年末在北京設立的用於培養外交和翻譯人員的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校)英文班第一班學生。家境還算優越,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讀書為樂。

梁家是一個傳統的中式大家庭💂🏿‍♂️,父親很小的時候,祖父便請來一位老先生,在家裏教幾個孩子,後來又將父親送到私立貴族學校🧚🏻‍♀️,這些都為父親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讀者都喜歡他的《雅舍小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他把文言和白話結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澀。

父親14歲,祖父的一位朋友勸告他投考清華。雖然同在北京城,但在那時是一個重大決定👨‍🦽‍➡️⛹🏼‍♀️,因為這個學校遠在郊外,而且在這個學校經過8年之後便要漂洋過海背井離鄉到新大陸去求學❣️。

我想清華8年對父親一生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清華那時叫“清華學堂”,這所留美預備學校🧑🏿‍💻🕵🏻‍♀️,完全是由美國人進行的西式教育⚃,所以在課程安排上也特別重視英文🩹,上午的課🧿,如英文、作文🙂‍↔️、生物、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一律用美國出版的教科書,一律用英語講授——林語堂先生還曾教過父親英文;國文、歷史🧏🏿、修辭等都放在下午,畢業時上午的課必須要及格🚛,而下午的成績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輕視中文課程,但因為父親一直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所以下午的課他也從不掉以輕心。

在清華上學時,父親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梁思永、梁思忠也都在清華。畢業前一年,他們幾個商議請梁啟超來演講。當天梁啟超上講臺時👃🏽,開場白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麽學問——”眼睛向上一翻🚴‍♂️,又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韻文裏表現的情感》⚛️,父親回憶說,先生情感豐富,記憶力強🔱,“用手一敲禿頭便能背誦出一大段詩詞”;講到動情處,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父親晚年回憶,他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就是被這一篇演講鼓動起來的。

清華對體育特別重視,畢業前照例要考體育,跑步、跳高、跳遠、標槍之類的父親還可勉強應付及格,對他來說,最難過一關是遊泳。考試那一天🐝,父親約好了兩位同學各持竹竿站在泳池兩邊,以備萬一🫑。他一口氣跳進水裏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後,人又浮到水面🫙,還沒來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兩位同學用竹竿把他挑了起來♿️👜,成績當然是不及格,一個月後補考。雖然苦練了一個月,補考那天他又開始一個勁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膩膩的大理石池底,好在這次稍微鎮靜些,在池底連著爬了幾步,喝了幾口水之後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終點時,從從容容地來了幾下子蛙泳🎒👩🏻,把一旁的馬約翰先生笑彎了腰,給了他一個及格🔰。父親後來回憶,這是他畢業時“極不光榮”的一個插曲。

負笈美國

19238月,清華這一級畢業生有60多人從上海浦東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遠赴美國👨🏽‍🍳。

其實父親對去美國並不是那麽熱衷,一是因為那時他已經與母親偷偷戀愛;二來對完全陌生的異域生活多多少少會有些恐懼心理🧝🏿‍♀️。聞一多是父親在清華時結識的好友兼詩友,未出國時兩人還商量,像他們這樣的人,到美國那樣的汽車王國去,會不會被汽車撞死🧖‍♂️?結果比父親早一年去美國的聞一多先生👍🏻,來信第一句話便是:“我尚未被汽車撞死💁🏻‍♂️!”隨後勸他出國開開眼界。

我從小就知道聞一多是父親的好朋友🪓。因為他老提聞一多,還喜歡說些和聞一多在美國時的趣事。1946年夏,父親在四川北碚的雅舍獲悉聞一多遇刺,他當時的悲慟讓我終生難忘。

在那艘開往美國的輪船上,除了清華這批學生外🚎🥟,還有來自燕京大學的許地山和謝婉瑩(冰心)🧙‍♂️。冰心當時因為《繁星》與《春水》兩部詩集,在全國已經很有名,而父親此前在《創造周報》上發表評論,認為那些小詩理智多於情感👉🏿,作者不是一位熱情奔放的詩人,只是泰戈爾小詩影響下的一個冷雋的說理者⛓。

結果文章發表後沒幾天▶️🧖🏼‍♂️,他們就在甲板上相遇👩🏻‍🦽‍➡️。經許地山介紹👳🏽,兩人寒暄一陣,父親問冰心:“您修習什麽?”“文學。你呢👩‍👩‍👦?”父親回答:“文學批評。”然後就沒話說了。

因為旅途漫長👬🏼,不暈船的幾個人,父親🧑🏻‍🏭、冰心、許地山等人興致勃勃辦了一份壁報,張貼在客廳入口處,三天一換🍌,報名定為“海嘯”😦。冰心的那幾首著名的《鄉愁》、《惆悵》、《紙船》就在這時候寫的🎼。冰心當初給父親的印象是“一個不容易親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千裏之外的感覺”。但接觸多了😫,父親逐漸知道🏃‍♀️‍➡️,冰心不過是對人有幾分矜持而已。冰心後來寫首小詩戲稱父親為“秋郎”,父親很喜歡這個名字,還以此為筆名發表過不少作品。

後來成為冰心丈夫的社會學家吳文藻是父親在清華時的同學🙂‍↔️,他與冰心、吳文藻的友誼也維持一生🏊🏿。“文革”中👌,父親在臺灣聽說“冰心與吳文藻雙雙服毒自殺”,非常悲痛,寫了一篇《憶冰心》🤵🏻‍♀️。文章見報後🤵🏼‍♂️🙎🏽‍♂️,女作家淩叔華給父親寫信,告知這一消息是誤傳𓀉,父親雖然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總算由悲轉喜。

1981年,我第一次回大陸。臨行前,父親囑咐我替他找三位朋友——冰心、季羨林和李長之📣。我如願地找到了前兩位🍝,最後一位一直下落不明。是一直留在北京的大姐梁文茜帶我見的冰心,當時她正在住院,雖然一直躺在那兒🎰,仍能感覺到她的風度和優雅。我送給她父親的一本書🦣,我說:“爸爸讓我帶句話,‘他沒變’。”冰心開心地笑了說:“我也沒變📲🐰。”我並不清楚他們之間傳達的是什麽意思,但我相信,他們彼此都明白那份友誼的力量🐪🙇🏽‍♀️,是足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在科羅拉多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1924年秋,父親進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那時候在哈佛和麻省理工有許多中國留學生,經常走動。父親性格溫和,朋友很多,他的公寓也成了中國學生活動的中心之一。有一次父親正在廚房做炸醬面👳🏽,鍋裏的醬正噗哧噗哧地冒泡🕵️‍♀️,潘光旦帶著三個人闖了進來,他一進門就聞到炸醬的香味📲,非要討頓面吃👨🏽‍🎤,父親慷慨應允🍾,暗地裏卻往小碗炸醬裏加了4勺鹽🙅🏿‍♀️,吃得大家皺眉瞪眼的,然後拼命找水喝。父親敢這樣惡作劇,也是因為他和潘光旦在清華時就是互相熟識的好朋友。

1925年,中國學生會要演一出英語的中國戲,招待外國師友,籌劃的責任落到父親和顧一樵身上。父親平時就喜歡話劇,他經常和顧一樵省吃儉用跑到波士頓市內的一個戲院裏看演出🤞🏽𓀁。顧一樵選了明朝高則誠寫的《琵琶記》編成話劇,劇本則由父親譯成英文📓📱,他還親自演戲中男主角蔡伯喈,冰心演丞相之女。

上演前,父親他們還特地請來波士頓音樂學院專任導演的一位教授前來指導。這位教授很是認真🏄🏼,演到父親扮演的蔡伯喈和趙五娘團圓時,這位導演大叫:“走過去🧑🏻‍🔬,親吻她,親吻她✴️🧑‍🦱!”但父親無論如何鼓不起勇氣🐉,只好告訴那位盡職的導演📑,中國自古以來沒有這樣的習慣🧑🏻‍⚕️,導演只好搖頭嘆息👇🏻🛌🏿。

動蕩歲月

父親在美國呆了3年,獎學金還沒有用完就回國了。他急著回國,是因為我母親。母親自幼喪父😼,和她的叔叔們住在一起,在那個時代,不經媒妁而自由戀愛可是件驚世駭俗之事。眼看年紀一天天大了,家裏的叔父張羅要給她定親◽️🙍🏻,父親在美國著了急⁉️🌐,學習一結束趕緊就回國了。1927211,父親與母親在北京南河沿的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

梁實秋與程季淑1926年攝於北平

結婚後🙋🏿‍♂️,父親與母親在上海生活了3年👨🏻‍⚖️🫱,父親教書為生⛎。在上海時,他們與羅隆基、張舜琴夫婦為鄰💛,這對夫婦時常在午夜爆發“戰爭”🚶🏻,張舜琴經常哭著跑到我家訴苦,每次都是母親將她勸回去🚴🏻‍♀️🧘🏽‍♂️。

那一段時間,父親與胡適🚵、徐誌摩等人過從甚密,都是“新月派”的人,父親與徐誌摩管胡適叫“大哥”。後來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來往不多♐️。父親也是在那段時間♿,與魯迅先生爆發了著名的“論戰”。

父親生前不大提他與魯迅的是非,那時我們在臺灣👩‍🚀,魯迅與毛澤東的書一樣,都屬禁書🧏🏽‍♀️,所以年輕時我並不知道他們有什麽“過節兒”。直到後來到了美國,我才陸續讀到他們當年的文章👂。有一次我問父親:“你當年和魯迅都吵些什麽?”父親回答很平靜,他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麽仇恨,只不過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其實他還是很欣賞魯迅的💔。魯迅認為文學是有階級性的🏃‍♂️‍➡️🏔,而父親更強調文學的人性,比如母愛,窮人有,富人也有🤡,不論階級,不管窮富,母愛不是政治的工具,它是永恒的人性,這就是父親的信念🫳🏼。

1930年,父親又帶著我們全家來到青島教書。我就是1933年在青島出生的,但不到1歲時🧚🏽‍♂️,因為父親被胡適先生邀到北大教書,我們一家又回到了北京🚣🏽。其實我對青島沒有任何印象👼,但1999年我特地到青島🧑🏿‍🦰,回到我的出生地💫🧄、當年我們生活過的地方👂🏽,一看石碑上刻著的“梁實秋故居”幾個字,我還是忍不住潸然淚下。

北京的生活沒安定多久,19377月抗戰爆發,聞聽自己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父親當即寫下遺囑,孤身逃離北京。父親也是第一批從北京逃出來的學者之一。在天津的羅隆基家借住幾天後,父親又輾轉到了南京、重慶,自此與我們分離了6年之久。

1944年🈵,母親只身一人,帶著我們3個孩子11件行李👨‍🎨,從北京南下,借助各種交通工具,一路跋涉到了重慶北碚,與父親團聚。我還能記起到達的那一天,母親帶著我們站在屋子裏🏈,有人去辦公室喊父親,父親進門後跟母親說了句什麽,然後父親緊盯著我們3個孩子,激動地說:“這就是我的孩子,這也是我的孩子!”

在很多人眼裏📉,父親是個“洋派十足”的人,這可能歸根於父親在美國留學時養成的一些習慣🚆。但骨子裏,父親絕對是一個有很深中國文化情懷的人👩🏽‍🚀。他從美國回來立即拋開鋼筆用起了毛筆,直到抗戰結束後👍🏿,才不得不又用起鋼筆。很多人問我:“你父親英文那麽好,是不是在家裏整天和你說英文?”恰恰相反,父親在家從來不跟我說一句英文,他只說北京話★,穿那種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從美國回來教書時,他口操英語,卻總是長袍馬褂👰🏻‍♂️,千層底布鞋,疊襠褲子還要綁上腿帶子🦆🏬,經常引得時髦男女竊笑。

抗戰結束後,我們一家又回到了北京。但戰火並沒有就此熄滅,1948年底,形勢已經開始不穩🤎,父親帶我和哥哥先從北京趕赴天津🍻,想搶購船票去廣東。母親留在北京處理親戚的房產,準備第二天去天津與我們會合。不料當天晚上鐵路中斷↔️,我們父子三人進退維谷🚶🏻‍➡️。母親急電,囑我們立即南下,不要遲疑。第二天,我們三人惶恐不安地登上了輪船👆🏻,卻不知以後會怎麽樣。

當我們漂泊了16天到達廣州後,得知母親成了北京城最後起飛的兩架客機上的乘客之一。那時北京還沒有天安門廣場🦹🏻‍♂️,就是把東長安街上的樹砍倒🚞,作為臨時跑道,母親乘坐的飛機擦著樹枝尖起飛👨🏿‍🦰。我們一家人在廣州又團聚。

當時大姐文茜已從北大畢業🤴,因為結婚嫁人,沒有同我們一起走。而哥哥文騏正在北大讀書,到了廣州後🤚,哥哥覺得臺灣沒有什麽好大學🚠,最後決定回北京繼續上學👮🏿‍♂️。結果我們自此與哥哥、姐姐生死不明地分隔了幾十載。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分隔得那麽久,如果預料到那種結果,我想我們一家死也不會分開的。

漂泊臺灣

初到臺灣時😟,我們可以說是“無立錐之地”😤。離開大陸時,母親讓我們每個人準備一個小箱子🧑🏽‍⚕️,怕兵荒馬亂時一家人一旦分散,只要抓住這個小箱子就還能有一點點生存的資本。那個小箱子除了幾身換洗衣服🦤,幾本破書外,別無他物。

臺灣那時也有“白色恐怖”,報紙、雜誌都是被控製的🟫,父親在臺灣時👎🏿,交遊不廣🥲,為了謀生⛹🏿‍♂️👶🏽,教書、寫文章🎧。有一天,突然來了三五位便衣敲門,聲稱親眼看見竊賊逃到我家,要入室搜查。其實抓賊是假🧑‍🏭,這幾個人最後直接過來翻閱父親的文稿和書籍,想知道父親是否有“思想問題”🧑🏻‍⚖️。父親頗為震怒,要求當局調查,但最後當然不了了之。

我到美國留學後,與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信。有一次父親遇到一位朋友🛌🏼,對方竟說他知道父親給我信中的一些內容,父親大驚🍁💁🏻,才知道往來信件也會被偷偷地檢查。

在臺灣時,父母還遭遇過這樣一件事👎🏿。那一年我的假期結束馬上準備返美,母親為了款待我,特地做鱔魚給我吃。突然聽到有人按門鈴🧓🏻,有一男子身穿軍裝戴著墨鏡,自稱是父親的學生。父親正準備起身迎接時,男子突然掏出手槍😓,對準父親,還把槍膛中的子彈退出來給父親看,表示是真刀真槍🫃,不是開玩笑的。父親鎮靜地拍了拍來人的肩頭🫃🏿,讓他坐下來➝。那人真的坐下來,但仍以槍指著父親👩🏻‍🚀。我冒險從邊門溜出🛹,跑到鄰居家借電話報警👳🏽。

待我回來🏋🏿,強盜已經離去。他向父親要去了“歐米伽”手表🧖🏽‍♂️、母親的假首飾和一些買菜錢。強盜臨走時曾威脅父親不可報警🤜🏻,否則會回來滅門。見我已報了警👩‍❤️‍💋‍👩,大家心神不定地過了一晚🐡💤,連電燈都不敢開🪻,還把窗簾都拉起來,請求警察保護。結果警察在我家客廳守了一夜。

那個“歐米伽”是父親過生日時,30位朋友聯合送的,父親很喜歡🚵🏻,好在我之前有心,把手表的出廠號碼抄下來🧑🏻‍🍳,記在父親的記事本上🧖🏽‍♀️🍏。結果第二天警察就在當鋪找到了那塊表,立即人贓俱獲。父親去警局辦手續時正巧遇到那個強盜🧑🏻‍🎄,他停下來對父親說:先生,對不起您🔓!”父親也有些難過。後來我們知道在當時的“戒嚴法”下持械行劫,無論贓物多少,都一律死刑,何況他又是現役軍人,雖然母親後來替他求情,但也無助於事。

不盡的思念

到了臺灣,父親又重新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

父親翻譯莎士比亞劇本始於抗戰前,那時我只有四五歲。後來因抗戰,顛沛流離😾,只譯了10本,便停頓下來,因為翻譯莎士比亞是沒有錢的,為了我們一家,父親必須謀生,教書、寫文章。生活相對安定下來後👩🏻‍💼,他又開始有計劃地翻譯。父親給自己規定🥚,每天要譯兩千字。臺灣的天氣很熱,那時也沒有冷氣👨‍❤️‍💋‍👨,父親這個北方人對氣候頗不適應🧔🏼‍♂️,他又很胖,非常怕熱,經常揮汗如雨😟。父親非常有毅力💆‍♀️,如果因為有事未能完成預計的工作,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補上🥑。

翻譯莎士比亞,是胡適先生的建議,最初是父親與另外兩個人一起翻譯🏂,但那兩位後來中途退出,只剩下父親一人堅持。翻譯莎士比亞是件苦事,因為他全部用古英文寫作,我曾經向父親抱怨說🧛🏿‍♂️🙍🏻‍♂️,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亞的原文,父親笑著說:“你若能看懂的話🤴♦︎,那就不是莎士比亞了。”

父親每譯完一劇,就將手稿交給母親裝訂🐐。母親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後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翻譯莎士比亞沒有收入,母親不在乎🧗🏿‍♀️🐤,她沒有逼迫丈夫去賺錢🤹🏽,而是全力以赴支持父親。這一點👵🏽,在我小時候並沒有深深體會,長大結婚,有了家庭後,才能理解母親當年的不易。

父親喜歡吃,他不做,但喜歡品。到臺灣💆🏿‍♂️、美國後🧑‍🍳,他時常念叨北京的小吃🚣🏽‍♂️,什麽爆肚🤘🏻、炒肝🛗🧥、糖葫蘆之類,後來也有朋友從大陸帶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給他,父親嘗了後✥😂,總是搖頭嘆氣:“不一樣🌍,不一樣!”

我在臺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獨生女”🕋🏌️‍♂️。飯後,我們經常坐在客廳裏🛺,喝茶閑聊,話題多半是“吃”。話題多半是從當天的菜肴說起🏄,有何得失,再談改進之道,話題最後,總是懷念在故鄉北京時的道地做法,然後慨嘆一聲,一家人陷於惆悵的鄉思之情。

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很好,他們後來跟著我到西雅圖生活了一段時間,我時常在汽車的後視鏡裏很“嫉妒”地發現,他們還經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430日上午,父親與母親照樣手拉手到附近市場購物,市場門口一個梯子突然倒下,正好擊中了母親。母親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因傷勢很重,需要動大手術🙎🏻‍♀️。臨進手術室前,母親以一貫的自我克製力控製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進手術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預感,對父親說:“你不要著急,治華(註:梁實秋的學名為梁治華),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幾個小時後🫃🏿,護士出來通知,母親已不治🌈🏃🏻。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父親坐在醫院長椅上開始啜泣🗽,渾身發抖,像個孤苦無依的孩子……

中山公園的四宜軒是他們當初定情之地。1987年,我借到北京開會之機🧖‍♂️😛,專程到中山公園拍了許多四宜軒的照片🧥,帶回給父親。但父親還是不滿足,說想要一張帶匾額的全景🧔🏿‍♀️。可惜四宜軒房屋尚在🧏‍♂️,匾額早已無影無蹤。後來大姐文茜又去照了許多👨‍🌾,托人帶給父親。父親一見照片就忍不住落淚↘️,只好偷偷藏起來,不敢多看✷。

父母在世時,他們盡量不提哥哥🚴🏽‍♀️、姐姐的事情,盡管他們心裏都明白對方的痛苦和思念。母親信佛⛓,每天燒香祈禱🧑🏼‍⚕️,這樣她的精神才能支撐下去。就在去世後一個月🚶🏻‍➡️,父親終於輾轉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圖母親的墓地前🍖,告慰母親。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庭院👨🏿‍🚀,卻已是物是人非。臨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棗樹葉🙍🏼‍♂️,上面還有一個小青棗🌗,讓我帶回臺灣👷🏽,送給父親。這棵棗樹是我們在北京時老棗樹的後代🐄,老樹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棗葉包好,回到臺灣後,把在大陸的見聞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匯報,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騏33年的經歷🧞‍♀️,講到激動處,時常與父親相顧而泣。那個棗和樹葉後來都枯萎了,父親把葉子留下來🤦🏻‍♀️,放在書裏,珍存著。

1986年,我最後一次赴臺探望父親➗。臨走時與父親在客廳中道別,父親穿一件藍布棉外衣,略彎著腰,全身發抖。他用沙啞的聲音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怎麽叫出租車🙎🏿,怎麽辦出境手續等,那一刻🫄🏽,他又把我當作他的沒出門的小女兒🤲🏽。那一次離家,我充滿了不祥之感。

1987113,父親因突發心臟病住院🚂𓀄。當時📜,小量地輸氧已經不夠。父親窒息,最後扯開小氧氣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這樣死了!”此時,醫生終於同意給予大量輸氧,卻發現床頭墻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於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5分鐘裏,父親死了。父親強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臟停止🍢,他留下的最後五句絕筆之一是:“我還需更多的氧。”沒想到父親留在人間最後的字跡,竟然是這樣的求生呼號。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腸寸斷之感🚵🏼‍♀️。

(梁文薔 口述)

摘自《往事不寂寞》李菁/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1月版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