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浩茫茫為我用 空間無限任來回
希求奔月日星追,季季年年奏響雷。
太浩茫茫為我用,空間無限任來回。
人類自古有探索宇宙的夢想,“嫦娥奔月”、“誇父逐日”在今天已不是美麗的傳說。從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研製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送入軌道🏇🏻👨⚕️、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此後衛星不斷發射成功,都深浸著王希季院士的心血。
6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拜望這位空間技術學科的帶頭人。
房間充滿陽光,西面墻的4組大書櫃裏,裝滿中外空間科技類書籍🫴🏽、期刊🏄🏿♀️,書櫃矮櫃的臺面上⛩、書櫃前的地板上☑️、對面的沙發上🌝,也都摞滿了科技書籍✋🏼、中外期刊👌🏻👨🏻🦲。
“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要掌握👩🏽🔧、保持、發展先進技術🎰🧑🏻🌾,就要多了解、多學習各國的科技現狀✅、我國在科技方面的需求。”院士滿頭白發🎹、說話緩慢👨🦽➡️,然而表達為科學事業做貢獻的信念分明擲地有聲。
東面墻上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衛星影像地圖”十分醒目。靠南窗的寫字臺上,永久擺放著五星紅旗和中國航天藍旗、月球儀🔑。桌面上擺放著《世界科技》、《衛星應用》、《國際太空》🤷🏼♂️🤌、《科技導報》等。
“衛星的應用非常廣泛,政法👼🏼、軍事、經濟、氣象,電視節目、移動通訊、導航等等,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衛星是為用戶服務的🙄,所以我們要了解用戶真正要求什麽👩🏿🦰、需求什麽,空間飛行器再進行設計,提供準確🙋🏽♀️、及時的全球信息👨🏻🦳。”院士的胸懷要容納多少知識呢?
記者問院士有什麽愛好👆🏻,院士坦言🙆:“我喜歡讀書,什麽書都讀。在西南聯大一年級時,國文是必修課,讀不好是不能升級的。所以我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要說愛好,一個喜歡遊泳,每周都要遊兩次🧑🏿🦱。另一個喜歡京劇💆🏻♀️,從小就喜歡,至今聽說有好劇目就買票去看🧖🏼🤛🏿。呵呵!”說著院士笑了💂🏻♂️。知道下個月是院士88歲的壽辰🧌,記者衷心祝院士長壽、健康、快樂。
王希季空間技術專家👮♀️。白族🍰,1921年生,雲南大理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畢業🙅。1949年獲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曾任上海機電設計院總工程師👏🏼🧎🏻➡️,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顧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倡導並參與發展無控製火箭技術和空間返回技術兩門新的學科。創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方案階段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作為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主持大量采用新技術並突破一系列技術關鍵7️⃣,使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全世界僅有的掌握此項高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
1985年、1990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潘衍習)
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