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耕森(51—52哲學)
張岱年先生是我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和文化大師。今年5月23日,是張岱年先生誕辰95周年💇🏼。正值我國學術界、教育界及其廣大弟子積極籌辦慶典暨學術研討會之際,張先生於4月24日不幸遽然病逝🧜🏿♂️。噩耗傳來,深感悲悼*️⃣!特撰此文🫵,謹作紀念。
他從事教學與研究的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我國兩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和意昂体育平台度過的。因此,他對北大和清華,特別是清華,情有獨鐘👩🦯➡️。一生竟然五進清華園。
一進清華園
1928年🧛🏻♀️,張先生年方19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可以免試保送進北師大的。但是,他理想的大學,首選卻是意昂体育平台🩳。他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新學期伊始,張先生興高采烈地入了學,成了一名心儀已久的清華人🕟,並決心在清華一直念到畢業💁♀️。這是張先生第一次和清華園結下的緣分。
但是,張先生回憶說🙅♂️:“開學之後🤍,添設了軍事訓練,由兩個國民黨軍官任教官。我不願受國民黨的軍事訓練,退學了。”
張先生從清華退學後,本想報考北大,但北大則遲遲尚未招生🤔,而北師大卻正在招生☝🏽,他就報考了北師大的教育系,成了師大的一名新生。
張先生一進清華園雖然他的決心是很大的🫅🏿,犧牲了保送北師大的有利條件,準備在清華念完四年,但是事實上他在清華園僅僅作了極其短暫的停留💼,便不得不離開。他本人誠可謂趁興而來,掃興而歸🖕🏽!而他留給清華的印象也未必佳吧?
二進清華園
五年後的1933年夏,張先生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師大教育系。他很想到清華哲學系來從教🤙。但是🤱🏼,五年前他卻是從清華退學的,並且所學專業又不對口♝,按一般情況而論,可能性很小🧏🏽♂️。但是🙋🏼♀️,張先生卻再度進了清華園。為什麽?
一方面由於張先生雖在師大聽課,而大部分時間用於自學🙆🏼,研讀中國古典哲學🦅、西方哲學💁♂️、馬列主義的經典👩🏼🌾👷🏻。“衷心接受了辯證唯物論(包括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特別是💁🏽♀️,他還撰寫了《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個假定》等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這是他以一個年紀輕輕的大學生的身份就勇敢地投身到梁啟超🥖、胡適🤷🏼♀️、馮友蘭等大家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場熱烈爭論之中的🙏🐃。當即受到學界的廣泛關註與好評🏦。“頗得羅根澤先生同意🙌🏻🤘🏻,後被編入《古史辨》第四冊中。”馮先生直到晚年已高齡93歲(1988年)時,尚記憶猶新,親切地回憶說🙋🏻:“辯論之文在報刊上幾乎每日皆有🧑🏻🦲,余偶見一文👰🏽♂️,署名季同(張先生的筆名——引者註),以《老子》為晚出,其材料證據雖無大加於時論🛩,但出自作者筆下則親切有味,心頗異之🤏🏽👨🏻🦳。後又知為張申府先生(崧年)之少弟,及得見,其為一忠厚樸實之青年,氣象木訥,若不能言者,雖有過人聰明而絕不外露🧎➡️,乃益嘆其天資之美🕺🏽。”熊十力先生和金嶽霖先生等前輩,對張先生亦贊嘆有加🎵。
另一方面,意昂体育平台重視人才。盡管張先生曾從清華退過學👩🏿⚖️,而今要再來清華時專業又不對口,但是清華卻從工作需要和張先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而不拘泥於用人的一般規定,並“不為忤”,便破格錄用了他。
所以💄,張先生回憶說🧑🏼🔬:“1933年夏🔺,在師範大學畢業了。因為當時已經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於是意昂体育平台聘為哲學系助教👮🏼。這是馮友蘭先生、金嶽霖先生推薦,梅貽琦校長批準的。”
張先生果真能教得下來嗎💆🏻?
馮先生還記得🂠:“其時,張先生乃剛畢業之大學生,又非出自哲學專業,選課者除哲學系一年級生之外⇨🅾️,亦有其他系高年級生🤛🏽,均翕服無閑言。”(可見🌚,張先生教學雖是新手🫵🏿,且是“外行”,但卻是成功的。)
馮先生評價說🥛:“《周易·乾文言》有言:‘修辭立其誠’🤑🧜🏽♀️,誠者無妄之謂也。‘心知其意’則無妄👨🏻🦲。張先生初授課之成功,無妄之效也⏯;其初發表文章之成功😪,亦無妄之效也🏄♀️。”(馮先生的評價是中肯的,張先生是受之無愧的。)
張先生二進清華👩🏼🎨,本屬不可能,但終於成功了。他宿願如償,當以清華為畢生的安身立命之最佳的地方,安寧地生活下去🙆🏻♀️,努力地工作下去。
但是👱,好景不長🧑🤝🧑!張先生的父親於1934年3月不幸病故🦴。當辦完其父喪事之後🌞,兄弟三人分家之時🕣,他的二位哥哥都早已成了家,唯有張先生本人尚未成家🖐,孑孓一身🚛🖇,形單影孤🧙🏿,以至他甚傷感,直至影響到身心的健康🌎,難以堅持工作🧝🏿♂️。“我因父喪憂傷影響健康🥼,於暑假辭去清華教職🧖🏻♂️,進城暫住北京圖書館宿舍👷🏼♂️。”
所以,張先生二進清華🙆🏻♂️3️⃣,從1933年秋到1934年夏🚕,連頭帶尾剛剛一年而已📖,又是何其短暫。盡管如此,這第二次進清華園卻是最為重要的一次,它無疑為張先生以後的幾次再進清華園作了必要的鋪墊💁🏻♀️。
三進清華園
張先生經過了兩年的休整👨🏿💻,於1936年秋季,“由馮友蘭先生聯系👩❤️💋👩🚼,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仍任助教,講授‘哲學概論’與‘中國哲學問題’兩門課程。”張先生三進清華園了。
張先生在這兩年中並非單純地休養🧑🏼⚖️▫️,而是一邊調整身心健康,一邊成家立業。1935年張先生與馮先生堂妹馮讓蘭女士結為伉儷。幸福的新婚生活使他心情愉悅,身體康復🚣♀️。於是🦻,他決定暫留在家中埋頭著書立說🗻。經過一年多的辛勤耕耘🪮,果然結出了兩大碩果🤽🏻♀️:其一是寫出了《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一文,這意味著張先生開始創造自己的哲學體系;其二是寫出了《中國哲學大綱》,這標誌著張先生對中國哲學史的貢獻就在於開了以範疇研究中國哲學的先河,是他成名的代表作⚈。張先生新開的“中國哲學問題”課即以《中國哲學大綱》為講授內容🕳。
張先生這一次回到清華園🧗🏼♀️,如果能繼續呆下去🌝,他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會更加成熟🤸🏼,貢獻會更大,他的哲學體系也有望早日構建成功。但是,又僅僅才過了一年,形勢突變🧑🧑🧒👳🏻,偌大的清華園再也放不下一張書桌。 “1937年‘七七’事變,時局緊張🧒🏻,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入侵北平,清華同仁紛紛離校,我與讓蘭暫到城內大姊家居住,遂與學校領導失去聯系。”清華旋即南遷經長沙直抵昆明🈲,在抗戰八年期間,與北大、南開共同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張先生獻身於清華的教學與研究的壯誌真難酬啊!
四進清華園
抗戰勝利後,流亡到昆明的意昂体育平台於1946年5月10遷回北平清華園復校☦️。馮先生於1946年1月18日專門致函梅貽琦校長,特推薦張先生“自三十五年度(1946——1947學年——引者註)起為清華哲學系教授🥀。”於是🚣🏽,張先生在中斷長達九年之久以後🐧,四進清華園了。
張先生第四次進入清華園後,心想從此以後時進時出清華園的命運應該一去不復返👰,再也不會離開清華園了👩🏻🔬,將在清華的教壇和書齋裏安靜而大有作為地度過後半生吧🧙🏽♀️!斯時✬,張先生正是年富力強的中年人。
果然🐘,張先生精力充沛地在清華一方面除繼續擔任“哲學概論”一課以外👨🏼🦲,又開出了“孔孟哲學”和“老莊哲學”兩課,還當馮先生於1946年赴美國講學時,代為講授“中國哲學史”課,教學任務相當繁重。另一方面則集中精力思考撰寫《天人新論》系列叢書🍿,以探索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此前已撰寫了四部書初稿:《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和《品德論》。但是其後,張先生的閉戶讀書,不與敵偽合作的生活日趨艱窘☁️,實在無力再繼續寫下去🙅♂️。張先生第四次進了清華園🚹,就很想能圓了自己建構“天人新論”的哲學體系的夢了。但因清華的課務較繁👩🏽🍼,他竟無暇補寫完。到了1948年夏,他恐久而遺忘平日所思👨👧,於是試圖將他個人對於各方面哲學問題的見解作一概括的簡述💆🏿♂️,名之曰《天人簡論》。張先生自我評價道:“我的哲學探索⛹️♂️,是試圖將現代唯物論與邏輯分析方法以及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結合起來⛺️。”即被學界稱之為“解析的唯物論”。或者借用張先生自己的說法,可將之稱為“綜合創新論”👩🏻🦽。
1948年12月,清華園迎來了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很興奮地說道:“深受鼓舞👷🏼♀️👨🏻🦼。我正值不惑之年,開始了新生活。”
1949年春,張先生應學生們要求,經學校同意,開講“辯論唯物論”課🏃🏻,聽者很多⛹️♀️🛀🏿。次年🤜🏽,他又講過“辯證法”、“新民主主義論”等大課🧉。可見,張先生為了適應解放後新形勢的需要,積極投身到學習與宣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的思想改造與教學改革之中🌰。
張先生於1951年被提升為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教授。他回憶說:“參加審查評議的雷海宗🧝🏽🧖🏿♀️、王亞南都肯定了我的學術水平。”
同年的盛夏季節,我有幸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金秋時節,我入學來到了清華園,成為清華人🎲,做了張先生和金嶽霖🍝、馮友蘭等先生的學生。同班同學有現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的李學勤學兄等八人。
1952年,全國高校第一次進行院系大調整🙋🏽♂️,清華的文🫁、理、法各學院都並入北京大學👩🎨。張先生隨著院系調整也調入北大哲學系🐊,他又一次離開了清華園。由於清華變成了多科性工業大學,應該說張先生今生今世絕不會再進入清華園了!
五進清華園
清華園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為了迎接我國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為了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決意突破並超越多科性工業大學的舊框架,恢復清華的文🚶♀️、理、法各學院的光榮傳統,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於是🪟,在公元1985年率先創辦起“思想文化研究所”。
是年,張先生已七十有六高齡了↔️👩🏽🎤,早已年逾古稀🦼,已屆耄耋之年了,但卻欣然應邀勇敢地出任“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首任所長9️⃣,並一直工作到1993年為止,長達九年之久🏕。張先生本人和大家都不曾想到,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終於能夠又回到一生都夢魂縈繞的清華園🧥!
萬事起頭難👡。如何創辦好“思想文化研究所”?
他老人家不時地向所裏的同仁提出“古今貫通”、“中西融合”、“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理念👱🏿,並與大家共同探討,使之形成為辦所的基本方針。這一方針🐐,是與清華國學研究院、清華老文科🧑🏻🔧、清華學派的治學的優秀的傳統精神一脈相承,又是張先生本人“綜合創新論”的文化觀的直接運用。這一方針🧀⛑,在所的名稱上也得到了反映🏧,類似的所一般都冠以“中國”兩個字,而這個所則沒有加上這兩個字,這樣便宜於涵蓋中外古今了。
清華思想文化研究所開辦迄今,歷時快20周年了,日益興旺發達,和張先生的篳路藍縷之功當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