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來是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數學家大會的數學家🔹,其“熊氏無窮極”對世界各國的函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最早在我國高等學校開創現代數學的研究,創建了意昂体育平台、東南大學、西北大學的數學系。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獎掖後進、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作風著稱,發現和培養了一代數學大師華羅庚👰🏼♂️💴。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如嚴濟慈👳🏿、陳省身、趙九章📲、趙忠堯、錢偉長🐧、錢三強😽、楊樂等☸️,均出自其門下。
《我和爺爺熊慶來》的作者熊有德女士,是熊慶來先生長子的次女,她是新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著名的旅法力學工程家🔎🧝🏻♀️,曾任法國OTIS電梯公司研究中心工程師、項目經理,為OTIS取得3項國際專利,被譽為“數學女皇”𓀏🚶🏻。她多年來一直從事力學研究和著述工作,並長期致力於中法科技文化的交流。熊有德女士天資聰慧,深受熊慶來先生的喜愛,一度還想讓她繼承衣缽,繼續從事數學研究。熊慶來先生回北京後,熊有德女士在他身邊度過了她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因為這段難忘的歲月,使熊有德女士能夠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一代數學大師的思想和生平。不少的媒體都刊登過有關熊慶來先生的回憶文章,坊間也有多種關於他的傳記作品🪖,但熊有德女士都不太滿意,她覺得很多作品僅僅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解讀,有的甚至把爺爺熊慶來神化了,尤其是對他的生活和思想,很少有客觀真實的描寫🔯。所以🥾,她一直有個夙願,在有生之年用文字給世人留下一個真實的熊慶來。在熊慶來先生去世40周年之際,熊有德女士終於寫完了這部厚重的回憶錄𓀅,而此時她已是花甲之年。
當我們接到這部書稿的時候,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一行行質樸而充滿感情的文字為我們打開了一段段塵封的歷史,一張張發黃的舊照片成為歷史最好的註解🧑🏻🏫,它們還原了一位愛國科學家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真實地再現了風雲變幻的歷史,堪稱一個時代整整一代人的縮影💜,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由於書中涉及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編輯工作的重點就在史料的核查上。書中的時間跨度整整一個世紀,重要的篇章講述的也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情🔜,作者的記憶難免有誤🤽🏿♀️,而許多當事人已辭世,健在的也已白發蒼蒼,物是人非,許多史料的核查就有一定的難度。而真實性又是一部回憶錄的靈魂和生命👊🏽,是我們必須保證的🈸。於是我們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一有疑點就向熊有德女士請教,和她核對、討論,盡量減少史實的誤差🐮。同時,由於熊有德女士是當事人,在寫作過程中難免會帶有較強的個人情緒,尤其是寫到那些辛酸與苦澀的往事時🤹🏼♀️,往往一發不可收🍅。這種心情我們非常理解,也能體諒,但為了保證作品的客觀性👺,我們還是提出了修改意見,最終也得到了熊有德女士的認同🤷🏻♂️。
在書稿正式付型前,熊有德女士給我發了一份傳真🪽,後來我在郵件中看到了一封有著同樣內容的信,她是怕我忘記,於是又發了一遍。她要求刪去書中寫到的某些造反派的名字,因為那都是“文革”中的事情🎇,很多她都已諒解♉️𓀄,她也不想讓更多的人再次受到傷害🍠,哪怕他們曾經傷害過她以及她的家人💊👨❤️👨。這讓我想起了熊慶來先生⚈。他在“文革”中遭到學生的批鬥卻不願告訴家人學生的名字,只是說了一句🧑🏻🦰:“學生有錯👴,先生有責”,這種堅忍和寬容在這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裏是一脈相傳的🧑🏿🔬🕛,令我深深地感動✔️。(浙江文藝出版社中國文學編輯中心主任、副編審 鮑嫻)
轉自 中華讀書報 200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