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誌於航天科教
陳士櫓教授獻身祖國的航天事業,是從航空起步的⁉️。陳士櫓1920年9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4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航空工程系🦌,之後💐,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上海交通大學、華東航空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
1956年,陳士櫓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師從國際著名航空科學家奧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這位黑頭發黑眼睛年輕學者的非凡才能,給蘇聯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飛行器的機動飛行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創造了簡捷計算機動飛行的氣動性能新方法,並僅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副博士論文⛴。35年後,奧斯托斯拉夫斯基副手🕵🏻♂️、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斯塔拉日娃教授來西工大講學,她懷著崇敬的心情說:“陳先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科技工作者🙅🏿♂️,他當時被人稱為‘陳氏機動飛行算法’的副博士論文,曾在蘇聯航空航天設計部門得到應用。”1958年,陳士櫓僅用兩年的時間獲得了一般要3-4年才能拿到的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成為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獲此學位的第一個中國人🦵。他還利用優越的環境條件,對蘇聯及世界發達國家高度保密的導彈技術、航天器運載技術等作了大量的觀察與積累。
回國後,陳士櫓教授著手組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1959年底👩🏻🏭,宇航工程系正式掛牌,並開設了導彈設計、火箭發動機🤱🏼、飛行器控製與導航、飛行力學4個專業,次年即招收在校高年級大學生入系學習,數十年從未間斷。1988年12月,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航天工程學院🐦,成為以航空、航天、航海為其特色的西北工業大學的重要一翼。
30多年來,由於部門領導體製原因,宇航工程系幾度面臨被取消和合並之虞。一直擔任系主任之職的陳士櫓🤼♂️,出於對航天事業強烈的事業心和歷史責任感,多次到國家有關部委做工作🧑🏿🏫。陳士櫓說👺👩🏻💼:“搞航天學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隨便撤掉實在可惜!”在主管國防工業的高層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宇航工程系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逐步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學院已為國家航空航天工業培養8000多名高級技術人才,完成了國家😽、部委及國防單位大量的科研任務。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建成了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在內的8個不同規模的實驗室以及5個碩士點、3個博士點和2個跨學科的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陳士櫓教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航空宇航組第一、二屆成員,第二屆召集人。在任職的10年間🤸🏻♂️,他不僅密切註視航空、航天和部隊各單位理論與工程水平的發展🧑🏿🎄,還不時下去實地考察🤟🏿,充分挖掘各單位人力💁🏿、物力和技術儲備,提出搞好宇航工程教育的意見和建議。他多次參加或召集國務院相關專業學科評議會,為航空航天界博士點在全國的設立和布局,以及博士生導師的選拔培養作了不少決策性工作。
陳士櫓作為飛行力學專業的學術帶頭人,長期擔任我國飛行力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多次主持全國飛行力學與飛行試驗學術年會。他還先後到美、德👊🏽、俄、日等國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他長年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俄莫斯科航空學院、日本東京大學等院校保持聯系🪿,是美國宇航學會(AIAA)高級會員🧝🏽。陳士櫓主持和指導的西工大飛行力學專業,一直處在國內領先地位,一些研究方向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9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組織學科評估💄,西工大飛行力學學科在27個相關學科的綜合考評中👳🏻♀️,獲得總分第一⏭💂♀️。
二、最優控製和最佳軌跡
在航天技術領域,飛行力學從某種角度講是一門為導彈和航天器提供最優控製和最佳軌跡的學科。早在60年代,陳士櫓就對飛行力學的許多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那時,液體晃動及氣動彈性是導彈和航天器的關鍵技術🧛,也是阻礙我國航天器發展的“攔路虎”。陳士櫓深入航天部701所等單位,把自己研究的非定常氣動力⛓️💥、氣動彈性與控製、液體晃動等理論成果成功地應用到工程型號中,並在有關學報上發表了學術論文。20多年後🫠,701所有的科研人員對此還津津樂道🍆,認為是“我國航天技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典範之一”。
在那“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混亂年代🧟♀️🧚♀️,陳教授沒有停止對科學的追求🧖♀️,依然密切註視著國際上飛行力學學科發展的前沿📊。70年代初,他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接觸到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現代控製理論,敏銳地看到了這門新興學科對於飛行力學蘊含著重大意義🛻,由此較早地提出了把現代控製理論的方法應用於飛行力學以及利用最優過程理論、極大值原理及動態規劃研究最優彈道的思想,並在有關刊物上發表了“最優過程理論在飛行力學中的應用”論文。
計算機技術的興起,為各門學科提供了先進的仿真手段3️⃣♌️。早在70年代後期,陳教授就認為🦹🏽♂️:計算機速度與存貯量的提高,將使得許多飛行試驗可由飛行力學的計算機仿真先行👨🏼🍳,並將成為航天器設計中重要的💆🏿♀️🧑🏽🔬、經濟的、安全的手段📧。由此提出並在西工大建立了飛行力學仿真實驗室👸。
近一二十年來🌡,陳教授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先後把主動控製技術、魯棒控製理論、容錯控製理論應用於飛行力學,著重在彈性飛行器力學與控製研究領域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彈性飛行器飛行動力學”科研項目榮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士櫓教授培養的第三位博士唐碩教授,還成功地將有關理論應用於我國某海防型號導彈的設計,並獲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獎♙。
最優軌跡與仿真幾乎涉及到各種武器系統型號。陳士櫓和他培養的第九位博士、博士後南英及其他在讀博士生🤽♂️,先後研究了地—空彈復合製導、攔截區👎🏼👨🏽🦲、發射動力學;地—地彈道控製💪🏻、精度分析、彈道/總體設計🏌🏼♀️;巡航彈的最優軌跡規劃與製導;空—空彈的復合製導、可攻擊區🦹🏼♀️;航天器再入軌跡與製導👆🏿;導航與控製、氣動力輔助變軌等💓🙅🏼♀️。以上研究成果分別在航天⌚️、航空等使用單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耕耘五十載碩果滿枝頭
在向科學技術問鼎的同時,陳士櫓教授50年來為培養出更多的航天科技人才而不懈地耕耘著🧑🏼🍳。他是我國較早的研究生導師⏭,也是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飛行力學博士和博士後,就出自陳先生門下。
陳士櫓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基礎教育🧑🏼✈️,直到先生60多歲,還親自給本科生、研究生講課。學生們說:陳先生最註重數學和外語能力的培養🤵🏻,數學不好無法深入,外語較差不能交流。陳先生在教學中對基本概念十分認真,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要害,使人豁然開朗。
在專業學習上🎀,陳士櫓主張“深”與“寬”的有機結合,對專業鉆研要深要透,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到寬泛一些,思路開闊一些。1993年初,他又提出采用學科群招收博士後🎃👩🏻🍳,並進行了實踐🧝♀️。
陳士櫓教授要求學生們在做學問或論文選題時,既要體現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水平,開拓交叉學科的前沿陣地🏌🏻♀️,又要緊密結合國家工程實際🌎,勇於承擔重大科研課題。當學生遇到困難或停滯不前時,他總是和大家一起討論,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意見🧑🦼➡️💁🏻♂️,註意培養良好的學術氣氛。在他的引導下,一個個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難題迎刃而解。
幾十年來,陳教授培養了一大批航天航空科技人才👮🏻♂️,僅畢業的高層次的碩士生就達20多名🧎♀️➡️,博士生24名,博士後5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我國航天和國防工業的棟梁。
陳先生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袁建平教授,在攻讀博士期間研究彈性飛行器動力學與控製😳,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成果🔴;之後在德國作洪堡學者期間,陳先生又支持他進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飛行力學及控製交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袁教授回國後🥐,在陳先生支持幫助下🧕,成立了GPS研究中心,並承接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合同課題等,其研究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研究成果已為我國航天和國防系統的工程單位所采用。袁教授現為國家863計劃航天航空技術領域專題專家組組長🧓⚗️。陳教授培養的第八位博士🧵,博士後祝小平教授現為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研究所所長,近年在無人機研究方面特有創新🤦🏻♀️,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受到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聯合表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陳士櫓教授以他為航天事業作出的顯著成績贏得了榮譽和褒獎:他被授予航空航天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優秀研究生導師”,並被選入美國《世界科技名人錄》🚳、《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大學的《世界名人錄》以及《二十世紀中國名人辭典》。
嫦娥奔月🐺,乘龍飛天,“航天強國”使無數炎黃子孫夢縈魂牽🦅。今天,新中國的航天巨龍終於騰飛於世,而千千萬萬個陳士櫓,正是龍的脊梁𓀛!(南英 徐澄 嚴輝 楊新麗)
轉自 中國工程院網 200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