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科技流浪漢黃昭山(1975)
黃昭山,湖南韶山人,1949年8月生。197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12月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水電站動力設備專業,分配到長沙市湖南省水利水電學校任教。自1976年1月到2002年1月為止,共26年,在這26年的悠悠歲月裏,他都圍繞“水電站動力設備”這七個字晝夜不舍地轉、鉆、研、動腦、動手、動筆。而閱讀有關這個專業的中外書籍雜誌,就是他惟一的消遣。為了幫助小水電站解決技術難題,他足跡遍天下。平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各個電站之間忙碌奔波,風裏來,雨裏去,睡百家床,吃百家飯,爬山越嶺,走萬裏路,從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好衣,一雙像樣的好鞋。他說:“我到處流浪,怕的是人隨勢轉,迷失方向,因此我身上帶著一個清華指南針,那就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十六個字。我每因環境關系思想波動,便想起了這十六字,就能很快鎮靜下來,朝著這十六個字指引的方向走。如果說,我今天算是走出一條路來了,便是這十六字言所起的作用。”
黃昭山學長
他分配到湖南省水利水電學校的時候,正是教育界處於“休克”狀態的時候,他擔任“水輪機調節”課程,教材僅有當時華工編寫的幾本油印資料,至於參考書籍,更是鳳毛麟角,既解決不了教學問題,更滿足不了各電站技術人員的迫切需要。於是,他主動請纓,力排異議,前往當時執水電站製造業牛耳的天津,深入車間,不分晝夜地與技術員、工人一起參加實地設計、製作、裝配、調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個人設想與群眾智慧相參照,這樣摸爬滾打,拉練了半年。回校後,編寫了三十萬字的《水輪機調速器的結構原理與電站調試》,不僅很好地解決了教學問題,也深受廣大電站員工的歡迎與好評。從此他便小有名聲。
廣東豐順九龍寨電站,發電十余年,調速器問題多,空載穩定性差,頻率波動竟達3~4個周波,並網困難,多方設法,大修小修數年之久,問題依舊。縣水電局慕名請他前去處理,他率領助手前往九龍寨,把三臺機組的調速器全部大修成功,大小故障,一掃而光,耗時僅14天。
1994年4月,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關部門之邀,前往南疆喀什、澤普、葉城、且末、莎車、英吉沙、皮山等縣的水電站解決技術上的困難問題。他帶領幾位技術骨幹,沿著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邊緣,驅車近萬裏,飽受風沙之苦。每到一縣,下車即直奔電站,檢、修、調試。由於他經驗豐富,考慮周密,準備了一切可能需要在當地很難買到的配件,因此,很順利地為他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歷年積下來的難題。
雲南省景洪農場電廠是一個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的電站,其中兩臺機組的調速器在投入全自動運行時,均出現接力器大幅度來回擺動,機組無法穩定下來,有一臺來回擺動量竟占全行程的40%。1998年4月,黃昭山同誌受該站邀請,帶著一名助手,對該電站的調速器進行了細致的調試,更換了有關配件,通過三天的努力,接力器大幅度擺動及主配壓閥處高頻跳動現象消失,機組穩定性大大提高,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受到電站領導和值班人員的贊揚。
河南省鴨河口水電站一臺調速器,多年來,運行一直不穩定,有時自動溜負荷,有時又開不了機,請了國內有關知名專家來處理,問題仍沒有解決,電站為此傷透了腦筋。2001年4月,電站領導邀請他到現場通過仔細分析,認為是飛擺部分的問題,通過解體重新組裝調整,在空載擾動與帶負荷試驗中,一次驗收合格,多年的難題解決了。
湖南臨武黃沙坪電站是湖南省水頭最高的電站之一:475米。壓力鋼管長達千余米。由於水頭特高,各項試驗危險性大。電站及單位提出請他到場指導。他到場後,從引水鋼管看起,一直到機房,立即安排三十幾個人對一千余米長的壓力鋼管進行分段守測,同時對調速器各部分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與調整,對協聯機構及噴針接力器關閉與開啟時間進行了精心整定與調試之後,在閉環試驗中,結合鋼管守測報告,所有機組空載擾動試驗、帶負荷試驗、甩負荷試驗均一次驗收通過。
他在群策群力、眾誌成城的意念推動下,認為:我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為了使全中國的小水電站都能正常運轉,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把光鬥老夫子和清華各位老師的教導,中外理論的精華,個人的心得與經驗,有教無類,廣泛傳播,輻射到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山區,體現“知識就是力量”,作為機組正常運行的技術保障。於是大興辦學、辦報。目前,他的學員來自東、西、南、北、中。這些成千累萬的學員,帶走的不僅是經驗與學識,而且帶走了黃昭山向每一個學員所宣講的十六個字: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他說:我得益於此十六字,希望天下有心人都能從這十六字中得益。獨善其身,好!兼善天下,這才是清華育人教人的最高準則,更好!Good, better, best!
(長沙意昂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