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第二集團公司012基地副主任翁金山(1970精儀)
012是飛機製造基地,生產的大型“運八”飛機是我國目前自行設計製造的最大的軍民兩用運輸機;405廠是我國重要的核燃料生產基地。有一批意昂在那裏艱苦創業,茁壯成長。

翁金山學長
我是在1964年從江西南昌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及機械工程系,報考清華精儀系的原因是因為我哥哥1961年考入這個系。記得當時的系主任是金國藩,教研室主任是嚴普強。可能因為我出身於工人家庭,我當上了班長。我們這一屆正規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也就兩年,後來文革開始了。1970年畢業時我們班共有7位同學分到國防科工委系統,拿到報到通知單才知道我要去報到的地點是陜西洋縣馬暢公社307工地。和我同時分到這個廠的清華同學一共有5位,其中有自控系一名,冶金系兩名,動農系一名。
記得當年交通很不方便,從陜西略陽下火車後,廠裏就派車來接,路很難走。到了012系統辦事處,吃飯饅頭都是發黑的。心想在漢中都這條件,到了洋縣就更沒譜了。飯後,卡車繼續在崎嶇的山路上往東進發。大約兩三個小時後,車子才開到307工地,這才知道是搞飛機起落架的。廠裏當時只有兩百多人,都是從老廠過來的。工地的軍管幹部和人事幹部非常熱情地來接我們幾位大學生,並請我們吃了一頓大米飯。對我們五位家住南方的小夥子而言,能吃上大米飯,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高興之余大家也忘記了旅途的疲勞。
307工地(後來改為572廠)從1967年就開始籌建,我們去了後才開始動工。當時規劃在更遠的山溝裏建廠,我們幾位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修路,5月1日下達的計劃,7月1日要完工,每人負責一段,帶領三線戰士施工。後來,由於規劃的調整,我們就在原307工地的位置建廠搞基建,我們的工種定為泥瓦工,按照標準,每人每月糧食定量40斤。我們當時的基本思想是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剛到達的第二天正趕上運水泥的車來了。我們五位學生二話沒說就去和工人一起卸水泥,一次扛兩包。工人們當時並不認識我們,後來聽說是意昂体育平台剛分來的大學生,都贊不絕口,這件事給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修廠房修路需要片石,我們就上山去放炮開采,從山上往山下運。由於我們吃苦肯幹,又是清華分配來的,廠裏的軍管幹部對我們都很重視。後來大家陸續都安排到了不同的崗位。
我們都是單身,幹起事來特別投入,所以上上下下評價都很好。隨著工程的進展,對基建技術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面對著一些具體的問題,如基建中大的金屬構件,需要“看大樣”、“放大樣”,雖然不是自己的專業所學,也沒有老師指導,但通過反復琢磨也能處理得比較好。
基本建設完成後,我們工程連隊改為機修車間。我開始在車間擔任技術員,沒多久又擔任了工藝室主任。1972年我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我們廠裏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我作為知識分子代表進入廠黨委,如果說有什麽原因使我進步得比較快,那就是母校好的聲譽使廠裏對清華的畢業生特別看重。1974年我擔任車間支部書記,其實主要幹的是車間主任的活。在車間幹了六年後,來到廠裏的科室。1977年後,先後在計劃科、生產科、技術科、人事勞資教育科都當過科長。1982年我被任命為廠副總工程師兼企業整頓辦公室主任。1983年擔任副廠長,1984年就調任012基地副主任一直到現在。
我們那一批分到基地的清華70屆兩屆同學大約有五六十位,目前在基地的只剩下十來位。都已是基地的管理和技術骨幹。
回顧幾十年的經歷,有幾件事情讓我至今難以忘記。第一是開始建廠時我們和工人兄弟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第二件是“運8”飛機起落架試製成功。當時外界稱“草棚裏飛出了金鳳凰”。第三件是80年代初企業整頓,廠裏產品質量下滑,管理下滑,我當時擔任廠裏的副總工程師兼企業整頓辦公室主任。花了兩年的時間,使得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邁上了一個臺階。起落架廠到目前為止,其基礎管理工作在基地都是數一的。第四件事情是軍轉民。對航空工業來說軍轉民是一個很大的轉彎,看得早一些的企業主動一些。主要看企業是否能把自己的技術優勢發揮出來,一度有些企業搞洗衣機、電冰箱都垮了。而我們廠的民品生產主要利用了本廠液壓技術的強項,搞液壓油缸,所以一直做到現在,是比較成功的。正確的產品決策,走什麽路,是非常重要的。
我到基地後,主要抓管理。可以說,各個方面的管理都做過,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是三線企業的脫險搬遷。從“七五”末期開始立項,“八五”實施搬遷,“九五”收尾,前後有十多年的時間,基地有七個單位實現了整體搬遷,兩個單位實現了部分搬遷,極大地改善了三線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和職工的生活條件,也為企業進入市場經濟,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了條件。第二是近幾年來重點抓了企業結構調整。1999年8月6日,在十大軍工企業掛牌之後,我們漢中航空工業集團也正式掛牌。從此,漢航集團作為漢中航空工業各單位的資產出資人出現,而不是作為上級管理部門出現,這樣就把漢航集團做實了,同時作為一個集團公司,可以享受到優惠政策,有了這些國家給軍工行業的優惠政策,企業改革脫困的步子就比較快。我們012基地下屬有18個企業,4個事業單位,職工三萬五千人。我們將企業分為三類,分別采取措施改革脫困。對好的企業爭取項目進行技術改造,使其減輕債務,組建股份公司爭取上市。對於中間狀態的,有一定潛力,有發展優勢,但負擔比較重,債務比較重的企業,主要通過債轉股和技術改造,使其減輕債務,積蓄發展後勁。對於一些小的,比較困難的,確實缺乏生存能力的企業實行破產。破產後利用有效資產進行改製重組,使其煥發生機。同時所有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實行三產剝離,使之面向社會,獨立經營,實現主業和輔業分離,做到精幹壯大主業,放開搞活輔業。到目前為止,基地的結構調整改革脫困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效益明顯好轉。我們抓住軍品重點型號任務研製,著力進行技術改造,大力提升研發和製造能力,為基地後一步的強勢發展打下基礎。
33年彈指一揮間,回顧這幾十年來的工作經歷,我本人沒有太多要求,比較容易滿足,不刻意去追求什麽東西。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厚德載物是我們的校訓。幾十年來,我和企業以及企業的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國家給了我很多,正廳級幹部,研究員級高工,政府特殊津貼,中航二集團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最為重要的是我得到基地上上下下同誌們的信任。這一生雖然都在西部三線地區奉獻,但我確實沒有什麽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