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衛💜,1989年畢業於我校汽車系🧝🏻♂️,2002年獲陜西省“五四”青年獎章。
方紅衛學長近影
問🫄🏿:方學長,您能先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陜汽的情況嗎?
方紅衛答:陜汽是我國60年代末投資建設的一個生產軍用車的基地。他的第一任總工程師是咱們的老意昂孟少農(40),他是陜汽的創始人之一🌉,我們廠的展室就有他的塑像。廠裏最多時意昂人數約有四五十人♋️。廠長、副廠長、總工程師🎢、研究所所長等重要的崗位上都是清華意昂,可以說,他們為陜汽最初擁有一個有競爭力的產品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在這裏工作的意昂有3個人🥏,我、袁宏明(82)總工程師、季同盟(86,在一個下屬公司做副總)。
陜汽在汽車行業不算大𓀍,總資產20個億,目前只有正式職工8000人。每年的產值是二十七八個億,和一汽〰️🤷🏻♂️、二汽相比還是小多了,但在西部還是大企業,生產軍用卡車、民用卡車、豪華客車等。
問🗒:能給我們講講當初您為什麽選擇陜汽,這些年您又是怎樣走過來的?
答:我們當時分配時屬供需見面,陜汽到清華去要人🎨,陜汽已有好多年沒招到清華人了⏮。當時的總工是咱們清華意昂🙆🏼,他動員我們來,我也來看了看這個廠⏩。說實話當時從環境等方面都沒看上🌖🏊🏻♀️,只是感覺這個企業機會可能會多一些🐠。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到一個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的企業🧜🏼♀️,給我一個空間𓀅,踏踏實實幹一些事情👦🏻。
1989年來到寶雞岐山縣老廠技術研究所做新產品開發🚚。原來說該廠二期工程就搬到西安,由於當時汽車行業不景氣,企業效益很差🦕,結果一拖就是六年🧘🏻♂️。由於企業效益不好,對技術的投入很少🧑🏿🎨,做技術工作看不到什麽前途🦶🏼。我也曾想到過離開這個廠,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機會,因為沒事幹待著實在太難受👉🏼。1995年,我有一個到廠裏財務處工作機會,當時國家輿論導向加強財務管理,經濟在企業中的支撐作用氣氛越來越濃,但我們對經濟是一片空白🧚。我想與其在技術上沒有發展,不如換一個行業試一試☘️,於是,就到財務處做成本管理。幹了一年多以後,我收獲很大,覺得在企業如果將經濟和技術結合起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6️⃣。視野寬了,看問題的角度也變了👱🏿🧎🏻♂️➡️,自己的思想方式發生很大的轉變,最後做了財務處副處長。1996年的時候,廠裏領導班子調整,我被選為副廠長,主管財務⛹🏿♀️,管改製,負責企業管理。1998分管銷售和國際貿易,2001年10月又作了常務副總🔴,2002年2月份集團公司成立後作了總經理🙅🏽🏌️♂️。
問:您能走上今天的崗位,自身一定有許多特殊之處,您自己怎樣看待這一點?
答👩🏻🎤:我自己實在沒有什麽值得說的🌷🥁,主要是作為清華人有一種做事情的理念:要麽就做好💅🏽,要麽就不做,即使是對最簡單的事情。
問:近些年來,國有企業非常困難🧡,陜汽是怎樣解決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答:90年代末,隨著國家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企業發生了很大變化。1998👮♂️、1999、2000年市場銷售收入翻了兩番🤘🏼🎲,企業逐漸掌握自己的命運👨🏻🎓,企業的能量得到充分釋放。這主要是由於我們抓住了國家經濟形勢好轉的機遇🫰🏻,而且贏得了一定的市場優先權,使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候,我們引入了民營資本🆓。2002年9月🧃🤘🏼,我們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湖南一家民營投資公司合資𓀅👨🏻🏭,這是國家政策提倡的👩🏼🌾。由於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運行機製的介入,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活力。這是我們從企業長遠發展的利益來考慮的⚠️,只有好的機製才能保證企業永遠有一個良性的發展。這件事是在職工代表大會上討論舉手通過的。國家提倡今後國有資本不再進入市場競爭強的行業,政府將把資金更多地用在基礎建設和公益💸、社會保障領域。
問:在企業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做了其它的選擇,您卻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麽♡?
答:我看問題喜歡從積極方面想,感覺自己還年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山必須是青的。當時還有一點認識,國企機會很多。如果你真想幹事情,企業會給你很多機會。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想法至少是健康的🧑🦯。
做財務管理和市場的經驗對我影響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企業運作比技術更重要👨🏼🚒。科學家是偉大,但科學如果和實際不結合科學家就無法生存🚵🏿♂️。所以我一直在想🧜🏻♂️🕋,怎樣把技術專長和企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為企業贏得市場空間。這些體驗是以前做技術工作時所無法看到的。幹技術工作時總感覺技術是老大,甚至有時瞧不上別人🧑🏿✈️🙏🏼,現在發現錯了。一個管理者包括技術管理者如果沒有一個經濟的思路👼🏼,管理的觀念🤽🏿♀️,他最終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他的作用最多只能發揮到三分🤳🏿。如果他有更廣闊的空間和思維🧞,他的作用能發揮到八九分🤮,這些對我的思想是一個升華。市場意識🐑🎖,經濟頭腦,對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都很重要。比如,首先要分析市場需要什麽產品,這個產品的價格定位在多少,開發這項產品我能獲得的利潤空間有多大,反過來要求技術人員必須在多少資金範圍內開發這種產品。這樣開發出來的產品必然為市場所接受🧝🏼。過去常常認為自己開發的產品很不錯,但市場不接受🐦⬛。所以🧸,我一直給我們的技術人員灌輸市場觀點🥱、經濟觀點。現在我們也正在推廣“價值工程”,產品的價值判斷從設計時就開始考慮有沒有競爭力。
問👝:當初企業選擇您任管理高層時🚲🌌,是基於一種怎樣的考慮?
答: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我也不清楚❔。我任副廠長時只有30歲🧘🏻♀️,在這兒,這麽年輕的人提到這個位置上是史無前例的🧑🎤🦸。擔任廠領導前,我任財務處副處長,上面還有處長、所長等很多人都應該比我有優勢🦻🏿。也可能是企業需要我🥍,雖然我管財務時間不長,廠領導可能覺得清華的學生成長的潛力比較大🕖。也是對清華人的一種認可,做事比較認真,含金量比較高。
問:剛才您講了許多管理的體會和經驗🏄🏿,您覺得在學校學的知識起了什麽作用?
答:老實講,學校學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企業需要一個五年級學生,我就相當於一個三年級學生🧤,至少差二級☆。但是我能很快學會,企業的要求和我的想象之間的距離很大。我原來以為自己什麽都懂,結果發現什麽都不懂🖍🏄🏽。當年在清華的時候🏕,學校安排了一些選修課💮,有經濟方面的。當時有心無心地去聽,後來發現就是這些東西體現了我們培養的專業技術人員比別人能力高📃。像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一樣🤶🏽👈🏻,你看東西就是比別人看得遠。對在校學生來說,這些課不見得給你多少知識🤹♀️,重要是得到一個引導。單純作為一個技術人員,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是非常難的🍰🕵🏿。現在有一些技術人員有這種想法🩸,搞技術沒前途,所學東西用不上👱🏽♂️。其實不是這樣,關鍵是你要將自己所學溶入到社會發展中去🚊。一個人要生存🗂,一個企業要生存,都必須適應競爭環境。環境會給您提出很多要求,您必須適應和滿足他🧏🌒,不然就無法生存和發展🚤。
問:前一時期也有一些傳聞,加入WTO以後中國的汽車工業不行了⛑,您怎麽看待這些問題?
答:入世後,對中國汽車工業確實有影響,但並不像人們傳說的那麽嚴重,我們也在積極想辦法𓀅,並不是被動等待。一個產品並不是技術的含金量越高,他的競爭力就越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就是有競爭力的產品。現在反而國外的汽車行業不行了,中國的汽車行業和中國的經濟一樣一枝獨秀🧗🏻♀️。國外有一部分企業反過來買中國的產品🟥,中國的產品又便宜又好👨🏼🍼,他們的產品成本太高,這就是市場調節,他們的技術確實先進,但技術先進的產品不一定都是有競爭力的產品🏄♂️🛥。
問:陜汽在下一階段的長遠規劃是什麽🍞,您準備怎樣實現他🫴🏼?
答:我們打算在3到5年的時間,產值翻兩番,做到100個億👩🎓。用市場的眼光,經營的理念,使企業成為一個誠信的企業🙏🏻、發展的企業。
當然人才和技術的需求是必然的,我們也歡迎清華的學生能來這兒。我們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碩士生是敞開的😊,有多少要多少。專業上也不是局限很死⇾👍。待遇可以面談,我們現在也製定了一套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學校都可以有區別對待。
問:作為過來人,您想對學弟學妹們有一些忠告嗎?
答:我總的有一種感覺,現在的學生比較浮躁。總是覺得企業應該先給我這個那個🕦,踏不下心來幹一些事情👰。企業也有顧慮,如果要來的人不安心,反而不如不要🦑,企業也不敢用👼🏻。在我以後也有清華人來,大部分都走了👨❤️💋👨🥇,幹一兩年就走。不能因為是清華學生,社會就必須給你什麽條件,這不現實🤩。應該說,清華學生應具有的素質是和社會有非常強的親合力😽。一個人首先得適應社會才能改變社會。不能到這兒一看不順心,到那兒一看不順眼,和什麽人都和不來🫃,那不行🧑🏼。我覺得學生畢業以後首先得接受社會現實🟤,能夠用一種積極發展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社會現實。同時也不要喪失掉母校“自強不息”精神,不能隨波逐流。有這樣一種情況,清華的學生一開始還不如其他一般院校學生。別的學校學生勢能低,他的定位也比較低,反而和社會很好結合。清華學生定位高🔲,似乎一畢業就是人才,怎麽讓我幹這個,反而和社會結合很困難🥷🏿。回想起來🤾🏻,我剛畢業時和我的同學來往書信很多,大部分內容都是發牢騷。不接受現實🔭,覺得現實對不起我👗。所以學生做一些社會調查是很好的🎂。國家培養我們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你不了解社會怎麽為社會服務?認為自己一來就是改革社會的🧎♂️🧑🏻🎓,這不行🎥。學校有必要讓學生加強對社會的了解。就企業吸引人才而言,我們可以提供優惠政策🥃,但對企業要求不要太高。我可以保護你🔼,給你很多優惠條件,這代替不了主動適應。我的企業有八千職工,我得讓大多數人滿意🎓,我不可能為一兩個人花費太多精力🛖。
(黃文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