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美國Brookhaven實驗室研究員韋傑(1979級工物)
我校物理系畢業生、現為美國Brookhaven實驗室終身研究員的韋傑九月底回到國內,參與中科院高能所和物理所合作的一個加速器建設的大項目,我們趁機采訪了他👯🚣🏽。

樂在讀書中
1979年剛剛讀完高一的韋傑以全國第二的成績從內蒙古包頭市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物系,當時只有十六歲的他🤦🏻,其實並不清楚工物為何物🖐🏻。那時候理論物理比較熱門🤽,清華又沒有物理系,於是工物系在新生一入校就在每個年級挑選出2-4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去學理論物理👨🏼💻,韋傑當時被選中。後來清華成立了物理系👨🦰👨🏼🚒,所以1983年他本科提前畢業的時候是從物理系畢業的🩳🤰🏼。
韋傑說他是在清華定型的。清華的教育向來以紮實穩健著稱,因此他的基礎打得很牢。他的老師都很好🚶♂️🥕,在註重基礎學習的同時,還能不失時機地為學生介紹學科發展的國際前沿。這種既嚴謹踏實又與時俱進的教育使韋傑收益很大🌘。韋傑是個勤奮學習的好學生🕤💪🏼,他從不覺得學習枯燥乏味6️⃣,相反🧑🏼🦲,他樂在其中。和學習一樣能給他帶來無限樂趣的是清華廣播站播放的古典音樂✋🏿。晚上吃完飯,聽上半小時👨🦰🐆,再去上自習,這對韋傑來說不啻為一種享受🧑🏿。就這樣,讀書和音樂伴隨韋傑度過了四年美好的大學生活,畢業時他被學校授予“優秀畢業生”稱號。
名師出高徒
畢業後韋傑留校工作一年,本來想通過考李政道先生的CUSPEA出國☠️,後來清華趁著楊振寧先生來學校訪問的時候🧘🏼♂️,與楊振寧聯系,把韋傑推薦到楊先生當時所在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理論物理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
這掀開了韋傑人生的新篇章。在確定研究領域時,韋傑選擇了高能物理🧙🏽♂️。楊先生認為高能物理的發展方向是加速器🪗,他與當時在Brookhaven實驗室的這一領域的專家E.D. Courant教授比較熟悉🍹,於是把韋傑推薦給他,所以韋傑是由Courant和楊振寧聯合指導的。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難免困惑彷徨,而韋傑卻幸運地得到了大師的指點,這無疑會對他的成功產生助力。在讀書期間,韋傑雖然並不總能見到楊振寧,但每當他遇到重大問題🧦,不知道該怎麽辦的時候,就去找楊先生幫助。在他博士資格考試口試和畢業答辯的時候✋🏿,楊振寧都是主席。與楊先生的接觸👨👦,讓韋傑感受到了大師的力量🌞。
至今談到楊先生,韋傑仍表現出無限崇敬👨🏿✈️。他說楊先生的成就不是他能望其項背的🤏,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中🚵🏽🌋,楊先生也是大師級的人物。很多科學家研究的範圍很窄,是地地道道的“專”家,但楊先生對物理學有整體的把握,已經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因此在美國🤾♀️,楊先生在業界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韋傑說楊先生平時很忙🤘🏽,他也不好去打擾,但在他心目中楊先生永遠都是榜樣。
以加速器為紐帶
博士畢業後,韋傑留在Brookhaven工作。其實在讀博士期間,他就參與了實驗室的項目。1986年到1997年,作為加速器物理組成員,他參與了相對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的設計🧜♀️、研發、建造和調試🧖🏼♀️;1997年至1999年🚢,韋傑任歐洲核研中心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項目Brookhaven實驗室加速器物理部的經理👩🏽💻,該項目由包括Brookhaven實驗室在內的三個美國國家實驗室承擔;1998年至2002年☹️,他先後擔任了Brookhaven實驗室射束動力組和散裂中子源項目加速器系統部的負責人➔;2000年到2002年擔任Oak Ridge國家實驗室散裂中子源項目加速器物理組負責人;2002年到2005年🧑🌾,韋傑任Brookhaven實驗室散裂中子源輸運系統的負責人⛹🏽♂️,帶領Brookhaven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完成了美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存儲環及輸運系統的設計🍄🟫、研發和建造🏊🏿♀️,負責經費達1.3億美元。
多年來韋傑親自參與和主持了眾多重大的項目🍴,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泛的合作。目前他正在中科院高能所主持北京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項目的籌備實施,北京散裂中子源是國家計劃投資12億人民幣的大項目,具世界先進水平。韋傑認為從自身能力特點來講,目前組織大項目是最適合自己的🙌🏽,在這種需要綜合各種能力的事業上能最大地發揮自身才幹,創造最大效益👂🏼。韋傑現在為北京散裂中子源項目加速器籌備指揮部經理,為項目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在未來的一年裏他將有至少半年在中國,剩下半年在美國♐️。韋傑說🤱🏽,加速器的建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物理理論研究水平,工業發展水平🛡,甚至大工程管理水平,任何一個方面不行也做不出來。國外在這方面失敗的先例也有,損失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教訓慘痛🤹🏻。這次能夠在國內做項目🧑🏿🎤,韋傑感覺很好🦵🏿,他說國內目前加速器領域發展很快🐩🤶,但還缺少和國際的廣泛交流,尤其在強流質子加速器領域對科技前沿了解還不夠,他能夠在國內做些事情,也算是對國家科技振興做些貢獻吧。
在美國生活多年,現在為美國物理協會fellow的韋傑,卻仍然是中國國籍。在科學的海洋裏盡情遨遊,韋傑並不關心人為的國家分野。能夠以加速器為紐帶促進各國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遠遠超越世俗紛擾的樂事。
踏實的幸運兒
韋傑是個典型的清華人🏊🏿♀️,做的多,說的少,踏實肯幹,不好高騖遠🫸🏽。在問到他有什麽遠期目標的時候,他說他並沒有計劃那麽遠,只想做好眼前的事🫰🏼。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韋傑感到自己很幸運,一是因為物理是自己所愛,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是最幸福的;二是在人生道路上能夠得到達人的幫助,讓自己少走了不少彎路🏏。談到成功的關鍵時,韋傑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踏實,沒有踏實的作風🎺📞,再聰明的頭腦也是白費。
其實在各行各業勤勉堅毅都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因素。每個在清華讀過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學到了這一點,也在不同崗位上實踐著清華精神。韋傑的幸運又何嘗不是對他踏實作風的回報呢?祝願每個清華人都能以踏實換幸運🧕,走出精彩的人生路🙍♂️⛑。
《清華人》2005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