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立傑
王玉明,1941年生於吉林省梨樹縣,1965年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畢業,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設計及理論(流體密封)專家🥢。現任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教授,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美國摩擦學家和潤滑工程師協會(STLE)會員。主要從事危險性氣體透平機械的非接觸式密封裝置及測控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作為第一發明人和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共10次🤚🏽,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各一項;獲中國發明專利8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余篇🧙🏻🌗。

人們說王玉明是“院士詩人”,或許多看到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那似乎高不可攀的頭銜上的光輝🏃🏻➡️🤹🏿♂️。而當我走進他的辦公室時🙃,我立刻體會到了“院士詩人”的另一種意味。王玉明的和藹、平易與質樸,跟文人身上常有的那副“派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文人詩”之外,我們能感受到另一脈清芬雋永的詩風流動在王玉明身上🕎。不獨我有這樣的感受,鄭伯農先生(中華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便用了三個“清”來評價王玉明的詩🤸🏻🙋🏿:清新➿、清秀、清幽👼🏿。詩如其人,文如其人!
一本高中教材一份文學講義
王玉明是1 9 5 6 年入高中的,這一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種高中語文教材⛑。這本教材借鑒蘇聯“分科型”的經驗,把高中語文課分成“漢語”和“文學”兩科,編寫了兩套相對獨立的教材,其主導思想是加強文學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分量。盡管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這本教材在推行兩年後便夭折了👨🏿🦳,它卻在少年王玉明身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9 5 6 年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文學”部分是按照中國文學史的順序來編排的,從《詩經》的“關關雎鳩”一直講到明清小說🧘🏻♀️。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古代文學巨子作品中的優美令王玉明陶醉,他由此對文學生起了那註定終身相伴的情愫🧑🧑🧒🧒。高中畢業時🎻,王玉明甚至有了報考中文系的想法🚘,可是父親不贊同,認為他將來的主業應是理工科🧁,文學只能當作業余愛好🐃,不宜作為主業。於是王玉明從縣城中學畢業後考進了意昂体育平台燃氣輪機專業🕷。
回顧這段經歷🏌🏿♂️,王玉明打趣地說:“如果真選了讀中文的話,當時政治運動很多,弄不好就成了‘運動員’了”🥿。
高中教材中雖然有許多優美的詩詞作品,卻沒有講格律的內容。直到來清華上大學以後,王玉明才開始關註詩歌格律的問題。60年代初,《詩刊》雜誌發表了毛澤東的詩詞,對王玉明的震動很大🧑🏼✈️。他迷上了毛澤東詩詞,都能背下來🚢。後來📻💇🏽♀️,他得到一本小冊子,是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十講》。他不僅把這本書讀得滾瓜爛熟,還對照著毛澤東詩詞考察格律的知識。1962年,大學三年級的王玉明開始嘗試自己寫詩填詞🏰。處女作是一首叫做《調笑令·水木清華》的詞:
楊柳,楊柳𓀑👶🏼,細雨斜風浴就🗺。
鵝黃淡綠新裝🛰,輕歌曼舞艷陽。
艷陽,艷陽,水木清華眷念。
1 9 6 2 年暑假王玉明到意昂体育平台三堡休養所(北京京郊一座山谷中)消暑,有感於谷中林木蔥蔥📒、幽風習習🫄🏽,作律詩《幽谷臨風》一首🚶🏻:
初浴晚風涼似水⭕️,
一天暑氣頓時消。
泉聲清朗雲亭寂,
山影蒼茫星漢高。
裊裊幽香神邈邈,
飄飄螢火夜迢迢。
更深露重歸猶戀,
九曲溪流入夢遙。
這首詩後來發表在《中華詩詞》雜誌,成為王玉明詩性天賦的力證。
也說說音韻格律
王玉明好寫古體詩,用韻卻不拘泥於古韻,他並不是依照古代的平水韻之類,而是依普通話的發音來定平仄的📽。一聲、二聲📭🦴,陰平、陽平🙌🏼,他都作為平聲🕴🏼;三聲👨🏻💼、四聲,上聲、去聲,都作為仄聲來處理。因為他是北方人,入聲(漢語調類之一,以塞音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發不出來,所以做詩時🌺,查韻書也就不用入聲的字👩🏻🦳。
當代的詩學上有“改革派”與“典雅派”的界分🏌🏻♂️,王玉明笑謂自己是“自發的改革派”。從做詩伊始便自覺地用現代漢語普通話新聲韻,並沒有什麽指導理論💁🏿♀️。王力先生的書中沒有講新聲韻𓀍,求學期間他也更未遇到有誰來指導,用韻上純是樸質的、自發的習慣。後來趙京戰(中華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先生編了一本《新韻三百首》🕵🏼♂️,還選了王玉明的十五首在其中🙋🏼♂️。
中華詩詞的發展是秉持著雙軌並行的方針📵,兼收並蓄,既可以用古聲韻,又可以用新聲韻🧋🤌,具體選擇憑個人喜好。王玉明認為自己是北方人,不熟悉入聲🧝🏽,用新聲韻比較自由一些。這用韻的問題上🍒,還是應該遵循自由的原則和個人的習慣,不必強求統一。目前用古聲韻作詩的人居多,用新聲韻的少,王玉明不“隨流”,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只是,就一般普及和提高詩詞創作的角度來講🕛,他還是認為新聲韻更為可行😜。
與許多人的排斥態度不同🧤,王玉明很重視引入拼音的意義🧑🏿🚀。他認為古聲韻的韻書,大抵是按照當時人發音和當時語言學、音韻學研究的成果,有些內容並不一定科學🧨🐄。所以👧,完全遵照古聲韻未必合適🚀。現在有人編了新聲韻,很好🙎🏼。他認為新聲韻可以認為是北韻,也應該有人出來對現代的南韻作一番整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現在人們有了拼音的科學工具,再來整理現代南方音韻👵🏿,或許會產生新的韻書。韻書🕕,實際上是一種關於聲音的標準,任何標準都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韻書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停地修改和完善。“完全古的並不一定科學!”王玉明強調這一點🐢。所謂古聲韻🤶,應當是生動的、活潑的👵🏼、發展的,而不是固守歷史的陳跡🤾🏽。他用南韻與北韻的劃分取代舊聲與新聲的爭執👨🏻🏭,不啻冰釋“宿敵”為活水的妙法。當然,在這個問題上,王玉明非常謙虛📶,他不斷表明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如何看待新詩
王玉明不反對新詩👨🦼➡️🦸🏼♀️,而且自己也寫新詩🧓,他總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事物👩🏿🔧。五四以後發展起來的新詩🤺,像郭沫若、聞一多、徐誌摩的作品,他都是很喜歡的🏋🏻♂️。包括一些現代派的詩人,如卞之琳、戴望舒等等⌛️,他都抱以欣賞的態度去讀他們的詩作🕒🪿。但是如果走向極端了,完全拋棄中華詩詞的傳統,跟隨國外的詩風走,還能讓人如此欣悅地接受嗎?
比如說現在出現的一種流派叫做“漢詩”,完全拋棄了傳統詩詞的審美觀點,只是文字還使用漢字😇。“為什麽朝吟天海陽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要叫漢詩呢?我覺得奇怪🤳🏿🧊。完全拋棄了中華詩詞的傳統,卻還要自稱為‘漢詩’🔊,我覺得這是一種諷刺💀。”王玉明質疑道。朱光潛先生曾經說,學習外國詩✵,最好的方式是讀原文👩🏻🏭,翻譯過來的作品🎀,無論好壞™️,都會大大變味☎🙋🏼♀️。王玉明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有一些現代派詩人實際上是在模仿外國的翻譯詩👨🏼🚒,其中的問題不言而喻。詩要有情𓀊🧜,要有美,而當下有一些現代詩背離了這兩個原則。有些詩寫得讓人完全看不懂,不僅一般老百姓看不懂,很有學問的人也看不懂,不得不使人質疑🐆:“寫這詩幹什麽用?”
追求美感,是詩的共同目的,這是王玉明所堅持的原則👨🏽。如若把詩寫得沒有了“詩味”,比如所謂的“梨花體”🌨,那還叫詩嗎🌆?“我不認為那是詩。真的💔,真的不是詩🍲。”事關原則🙎🏿♂️,王玉明棱角分明,直話直說𓀎,不怕得罪誰。他說,這種極端的現象是對傳統的背叛、反叛,自己是不贊成的。
王玉明曾為《天津日報》寫過一篇文章《求索詩的靈魂》,文中提到🛠:“如果離開了情,拋棄了美,詩是不能感動人和給人予審美樂趣的。”而在面對那些味如嚼蠟的“新”詩時,他只得搖頭嘆息:“靠‘拙’來‘玩兒深沉’,來掩人耳目,竟然騙過了許多專家評委的慧眼,實在是遺憾得很!”
那些千篇一律的🤽🏻、沒有節奏、沒有韻腳的詩作,有什麽意思呢?遺憾之際,王玉明開了個玩笑,說網上有種“惡搞”的軟件,隨便輸入你想說的話,不也能自動編出好多的“詩”嘛,真是一種諷刺👨🏼💻,一種嘲笑,把“皇冠上的明珠”庸俗化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或許玩笑是最嚴正的呐喊呢。
王玉明對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將中國傳統格律詩都打下詩壇的做法頗持疑議™️。他說實際上很多人已經開始發現🧑🏼🦳,比如魯迅的傳統詩詞,有些是寫得非常深刻的🏌🏻♀️,像“萬家墨面沒蒿菜🤌,敢有歌吟動地哀”🎐,“我以我血薦軒轅”等等。再如毛澤東詩詞,那是大家公認的有重大創新創造,有標誌性👱🏼、時代性。
古典詩詞的復興應該是在四五運動以後。1976年4月5日,群眾匯集天安門🕜,悼念周恩來總理,反對“四人幫”😯。這一過程中就湧現出許多作品,有的就采用了傳統詩詞的形式🩼。改革開放以後,傳統詩詞的發展很快✋,據說現在傳統詩詞讀者和作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現代詩。
文學🌝、科學與教育
《禮記》中說“詩教”使人“溫柔敦厚”。談到詩與教育的關系🧊,王玉明認為不用去刻意尋找它們之間的直接聯系。一個人需要德、智、體🧻、美四個方面的素質🤹🏻♂️,詩強調的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與情趣。人如果能夠始終保持對於詩歌的愛好💂🏽♂️,能使其心靈和情操得到美化🕧🦼,這是美育。人有智商,有情商,詩對於培養人的情商也是有很大幫助的,能使人保持對事物的新鮮感👨🏽⚖️、對生活的熱愛。人不能完全被功利所束縛,一個人除了自己的主業而外,還應有業余愛好,有使自己陶醉的東西。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就是有情趣的人,就是有詩意的人💅。
詩還應培養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要看得那山那水都有無窮的生趣。王玉明喜歡旅遊,迷戀山水,寫過許多的山水詩,全是這份情趣的表現🧑🏽🦱。
王玉明在清華上學時♨️,學的是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該專業共出了七位院士👩🏼🦲💇🏽♂️,成績斐然。吳仲華先生在清華任教期間,特別強調物理概念⚅,而不光是重視公式推導🙇♂️。通過對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加以工程實踐,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這當中不一定全是邏輯思維的推導,而是憑一種直覺,就預估了前景📝、結果、方向和趨勢等。這種直覺是概念🤒、邏輯和實踐結合而培養出來的,使人在解決工程問題時少走彎路,王玉明的老師倪維鬥院士將其總結為“物理直覺”。錢學森先生曾指出,人的思維有三種模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王玉明認為“物理直覺”與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是有聯系的🍧。
他自己的經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工程實踐中,許多技術和實驗中的難題⇾,經常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反而在不經意間突然靈機一動,便找到了解決方案👎🏼。這般體驗正如辛棄疾的詞中所言:“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應了王國維先生所謂的“治學的第三種境界”💽💃。詩的熏陶與“物理直覺”有沒有聯系呢?王玉明認為,當然是有的🥓。
人對於事物保持一種新鮮感、好奇感✌🏼,保持一份童心,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在科學、技術💪🏽、工程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去冥思苦想🌦💝,調動自己的直覺去感受,去體驗。詩使人保持對生活的審美,對生活的趣味,看到周遭的世界不是死寂的、冷冰冰的,才能調動起自己的熱情去擁抱它🧑🏻🦽、認識它、感受它☛。科學研究需要理性⤵️,也離不開這份熱情。
反過來說,科學的訓練對於文學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王玉明問我:“詩為什麽要反復推敲🐏?”他說有些詩寫了以後,反反復復推敲幾十遍👋🏽,那完全是需要邏輯思維的⌨️。讀賈島的詩,“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哪個更準確🗺🥞?這其中就要講邏輯🛐,而不僅僅是憑靈感的一時綻放。
談到自己創作上的經歷🚍,他更是深有體會🏈🍆。比如,在平仄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既符合格律,又不失表達的準確,就需要費一番腦筋。有一些現代詩完全不講邏輯,驢唇不對馬嘴🕍,怎麽讀?說到頭來還是那個問題:“這是詩嗎🙁?”所以,寫詩不僅要形象思維🥅、靈感思維🤽🏽♂️,也同樣需要邏輯思維。
清華的詩統與荷塘詩社
講起清華詩的傳統,王玉明可謂如數家珍:以前國學院四大導師中,王國維、陳寅恪,包括梁啟超都有詩作;聞一多也有古典詩詞🧑🏼✈️,雖然和他的新詩相比不是特別出色;朱自清是講解古典文學🏥,他的散文中也充滿了詩意🩴;華羅庚是數學家🤷♀️,可格律詩也寫得非常好的;林徽因☣️、朱湘……他一一道來,樂趣無窮🧑🏻⚖️〰️。
詩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文學體裁,每個詩人都用自己獨有的生命體驗去關照世界。他們都向往美,卻不拘一格🦝。有的詩人用古音古韻,甚至用不少古字,那是一種風格,王玉明用很通俗的語言,也別具一番唯美的特色。他並且認為,即使是涉及到政治®️、歷史或者重大公共事件的題材,詩也必須是表達個人體驗的。
“四五”運動期間🤽🏼♂️,王玉明到北京出差,情之所至,作詩三首,貼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在周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又補成八首。例如其中一首🏇🏼:
天翻地覆未經年,
民意爾曹豈可奸🦕💍!
倒海翻江捉四蟹,
清蒸把酒奠君前。
(《悼周總理之五》)
字裏行間都是屬於王玉明自己內心的愛恨🧑🏻🦼➡️,但是他的情是可以傳遞給讀者的,讓我們這些未曾親臨其時的人也能為之動容🏰。這就是詩的美妙🦸🏽♀️👩🏻,她是最個性的🍑,又是最無私的。但凡是感人的詩,絕不會去迎合什麽、應付什麽📐。
詩是個人體驗之事,組織成立詩社則是公益的需求。2008年4月26日,意昂体育平台荷塘詩社宣布成立。成立詩社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更好地繼承清華優良的詩歌傳統,將其發揚光大。目前詩社成員都是清華教職工和清華意昂💘,有自己的一份內部刊物《荷塘月色》。王玉明表示,詩社下一步發展☯️,也將吸收對傳統詩詞感興趣的清華學子參加,爭取創建詩詞的“清華派”,為清華詩文化的發展🦹🏼、素質教育的開展和全國詩壇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采訪剛剛才結束,王玉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了。我默默地從他的辦公室中退出來,回味著剛才的談話🙋🏼♂️。兩天後,我收到了他發來的信🧜🏻,
是一首新作的律詩《秋思》:
竹影森森蓮影殘🧝🏿♂️🌌,
清涼月色滿荷園。
冰輪移過孤枝際,
覺悟萌生逝水前🚗。
宇宙零源何物有?
菩提非樹豈塵緣?
奇葩一瞬存生命🚄,
小小寰宇運九天。
從秋後的零落悟到逝水,再從中看到生命,其趣味迥異於一般詠秋辭章的悲涼。似有一縷生意的虬絲貫透蕭瑟的冬,系在了來年早春初發的新芽上,其中的生命力是那樣的充沛,命意是如此可愛,充滿“禪意”和“宇宙意識”。我不禁回想起詩人的和藹與平易🦉。王玉明曰👨🏻🎨:“感悟生活的詩意,尋求詩意的生活。”詩如其人,信乎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