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08年9月14日

中國古建泰鬥羅哲文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作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得意弟子,羅哲文有著傳奇的一生💁🏽♂️。他追隨恩師保護文物和古建築,甚至使日本京都、奈良免於戰火;他和專家們曾力保北京團城,否則團城早已變成筆直的大馬路;他50多年主持維修長城,被稱為“萬裏長城第一人”;他為我國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上下呼籲,如今該頤養天年的84歲高齡,仍在為京杭大運河申遺奔走……
羅老的家位於一幢小民房的二樓,訪客進門都會先大吃一驚,狹長的走道堆著書🙇🏻,僅剩下中間一條“縫”可側身而行🧘♀️,進到客廳🌬,發現除了兩三張可坐人的舊沙發之外,其他地方也是堆滿了書和雜物,三室一廳的房子基本上都滿滿當當堆著書籍。
1947年,羅哲文在意昂体育平台(謝綺珊翻拍)
梁先生手把手教我畫圖
羅老生於川西的普通農家,被父親送到宜賓讀書。1940年,很多國家機關搬遷到抗戰大後方的四川來暫避戰亂,中國營造學社也遷到了距宜賓幾十裏路的南溪縣李莊👦🏿。聽聞營造學社招收學員⛽️,熱愛美術、工藝的羅哲文當時高中畢業🤼♂️,為了生計跑去應考,在數十人中脫穎而出,唯一被錄取,年僅16歲🦐🧎🏻。因為他有繪圖稟賦,梁思成便將他帶在身邊⚇,手把手教他畫圖、測繪💾。
李莊是個寂寞的“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除了潮濕🧑🏽⚖️、陰冷、簡陋的農舍,就是滿屋子亂竄亂爬的老鼠和臭蟲👩🏼,可謂“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林徽因語)。“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電燈、自來水🧑🏿🎄,晚上就點個煤油燈👜。”羅哲文說🧂,“但梁先生和林先生都勤勤懇懇做學問,非常關心青年的學習、生活,學員們也很尊重他們。”
他追憶林徽因時說:“那時候林先生約摸40歲🧢,因肺病常躺在床榻上,但一直堅持寫文章🫄🏽,除了讓我們學習畫圖測繪,還鼓勵我們學習古典詩詞和外文,因為中國古建築和古典文學關系密切。時光飛逝60多年,但恩師林徽因的音容笑貌🕵️,她的博學多聞、才情洋溢,特別是對我這個來自農村孩子的循循善誘、熱心教誨的恩情,我時刻不忘。”
1944年🙁,羅哲文跟隨梁思成到重慶,兩三個月的時間裏🤹🏻♂️,雖然依然是繪圖✏️、標註文物地址的工作,但他還是註意到梁先生交代的地圖包括日本👩🏽🍼,他印象較深的是日本古建築最多的奈良和京都👨🏻⚖️。因為是軍事機密,羅哲文沒有多問。1985年,羅哲文訪問日本奈良🤹🏽,得知二戰時日本大多數城市遭到美軍慘烈轟炸⛪️,唯獨京都和奈良完好如初,當地將梁思成稱作“日本古都的恩人”🤚。羅哲文這才恍然大悟:“他認為這是世界共同的財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這超出他的工作範圍,但他還是這樣做了🧗。”
建國之初,北京開始了“拆舊城、建新城”的基本建設,梁思成為老北京大拆城墻而痛哭流涕。回憶起這段往事👨🦼🕛,羅老說:“梁先生是非常不願意拆的➔,他提出‘保存舊城,另辟新區’,提出可在城墻上挖門洞方便交通,想要‘發掘和延續這座古城的大氣和美麗’,到處想辦法🤦🏿♂️,最終也沒有辦法。他很傷心,有人說他痛哭流涕,他是比較容易動感情的👩🦽➡️。那時候林先生病在床榻上起不來,但也寫了一篇文章🔂。她也不是保守的,認為不光是保護古建築,還要圍繞新的建設🪆,保護古建築要保護其環境,又提出要保護民間的作品。”
當時,年輕的羅哲文經常背著一架老式相機奔走於北京各個角落,搶在城墻和城門被拆除之前拍攝了大量照片🥻,直至目前,當年舊城樓的照片大多出自羅哲文之手。
羅哲文於1948年拍攝的八達嶺長城殘狀
騎毛驢上長城
修了50多年長城的羅老,長年圍著長城轉,八達嶺去過好幾百次,山海關也去過100多次,被譽為“萬裏長城第一人”。
1952年,正是新中國開始大規模建設的時候,國際友人要來參觀瀏覽中國的古文明,全國人民要來一睹首都的文化古跡,但可遊賞的景點很少,只有頤和園、故宮、天壇等,當時的副總理郭沫若提出中國最偉大的建築應該是長城,在郭沫若的倡議下,羅哲文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考察🖖🏼。當時,28歲的羅哲文是文物局最年輕的專家𓀖,從那以後,就一直在指導修復長城。
“1952年帶著任務去八達嶺♑️☯️,那是我第二次看到長城,心頭湧動著兩種心情:了不起的軍事防禦體系🎳,就算是殘垣斷壁💽,也是極震撼人心;長城的滄桑感讓人憶起戰爭,激動又感慨,不能讓它繼續破敗下去,再不維修也許就要消失了🫄🏽。”考察完成後🏊♂️,羅哲文帶著他設計的八達嶺長城維修規劃草圖去見老師梁思成。梁思成高興地提了三條意見:要“整舊如舊”🧲,不用洋灰,保留舊磚,不危及遊人安全的殘斷處不必全修⛪️,“故壘斜陽”更覺有味兒;長城上休息處要講究藝術性🧖🏿,不能在古長城下搞“排排坐🏊🏼♀️,吃果果”的布置👨👨👧,要有野趣,講究自然🦚;不宜近距離種植高大喬木🚵🏿,否則,對保護長城不利,也影響觀看👋🏻。
羅哲文開始了“騎毛驢上長城,山羊馱磚修長城”的漫漫征程🚏,從遼寧的丹東到新疆的羅布泊,都留下了他探尋長城的足跡。“交通、生活很不便,但還是很高興。心裏想著自己參與了這麽大的工程🏃🏻,我一定要把它修好真正保護起來🩼,留給子孫後代。”1953年🛣,八達嶺長城修復完成,並於當年國慶節向公眾開放🧑🏽🍼。不僅長城,從趙州橋維修,布達拉宮首度維修,到三峽工程前部分建築的搬遷,都離不開羅哲文的方案設計。
“運河三老”奔走呼籲
84歲高齡的羅哲文身體依然硬朗🛠,甚至還經常騎自行車出門🛋。“原來我還遊泳、滑冰5️⃣🏌️、打乒乓球,現在不去了🦮。我不用專門去鍛煉🚓,時常出去考察🧍、開會💇🏽🫄🏿,等於成天都在鍛煉6️⃣。”他笑著說:“我身體這麽好,跟50多年來修長城✵,經常從事田野工作有關系,修長城既是費心費力的勞動🧑🏻🚀,也鍛煉了身體,呼吸新鮮空氣,開闊心胸。”這些天👊🏿,他還要去淮安為京杭大運河申遺奔走。
羅老對保護古建文化的另一重要貢獻就是推動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1986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與秦兵馬俑🤾♀️🥿、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和泰山的申報工作,1987年順利通過評審。近年來,羅老致力推動京杭大運河的“申遺”進程,成為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靈魂人物。
“古代中國有兩個大工程🍭,一個是長城,另一個是大運河🧹。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復長城的時候,當時提國家文物保護名單,我就提議加入大運河🧕🏼,但按當時的概念,大家認為運河與文物連不上,沒有弄成。”此外,當時普遍認為文物是固定的❔,而大運河是“活的”。
為了這份未竟的申遺工作,80多歲高齡的他仍奔走呼籲,2006年年初,羅哲文、鄭孝燮和朱炳仁“運河三老”給運河沿岸18個城市(區)寫了一封加快“申遺”工作的倡議書。這封倡議書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京杭大運河是活著的;第二👨🦯➡️💆🏻,中國的京杭大運河承載的“自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內容🏄🏼,密不可分🕠,應該合三種遺產形式為一申報📠。
經過多年的遊說🆔,讓他感到稍有寬慰的是👩🏫,2006年5月👂🏿,大運河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國家文物局已經將之列入了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人物簡介:
羅哲文,中國古建築學家🍩,1924年生於四川宜賓。1940年考入當時唯一的中國古建築調查研究學術機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先生等學習並參加古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中國建築研究所和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1950年調文化部文物局,長期從事全國古建築的保護管理和調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等職。主要著作有《長城》、《中國古塔》⏰🛝、《中國帝王陵》、《中國佛寺》、《中華名樓》、《中國古代建築簡史》💟、《中國古園林》等。

羅哲文翻拍的圓明園燒毀當天的照片

李莊營造學社舊址
論文物
復原圓明園💆♀️,發掘研究羌族文化
記者:關於圓明園是否修復的爭議由來已久,您是怎麽看的🤾♂️?
羅哲文:現在形成兩派爭論🫛,“廢墟派”占上風🤞。我是主張復原的。一片雜草之地起不了教育作用。圓明園是真正了不起的歷史園林,但被帝國主義毀壞,很可惜。現在能看到的是西洋樓的廢墟,但西洋樓並不是圓明園的精華,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幾🧌,而且是引進的外國建築。我主張修復一部分🫂,而且要有對比,將被破壞的樣子和修復後精美絕倫的狀態作對比🚴🏼♀️,才能起到教育作用。
記者:很多資料引述,周總理當年極力反對修復圓明園。
羅哲文:說起來🫵🙋🏼♂️,是大家歪曲了周總理當年的意思👥。周總理的意思是,要把地留出來👨🏻🏫,將來我們有能力的時候要把它修復。但至於是不是全部都修復🤦🏿,他是不會說的⁉️。上世紀50年代初國力尚微,也不可能修復。1953年,周總理吩咐修復同樣被八國聯軍洗劫的北海團城🚵🏼♀️🥒,衍生祥門樓就是我去執行修復的。當然🆚,圓明園如果要修復🤷,方案❌、設計🙌🏽、材料、技術都必須經過仔細的考察和研究。
記者:近來有消息稱🧑🏽🦰,浙江橫店將以1:1比例異地重建圓明園,引起無數爭議,您的意見是什麽?
羅哲文:我是贊成在浙江重建的。很多專家認為🎟⬜️,這是與北京的圓明園唱對臺戲,其實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它只是要讓人家能夠看到當年的盛景🥕。或許大家看到它,會更想去看看燒毀的遺址。橫店是一個影視城👩🏻🦼,也修了一個故宮作為拍戲背景之用,在那重建圓明園與文物毫無關系。
記者:前門大街大柵欄在爭議聲中進行了修繕,現在已重新開張,你贊成改造大柵欄嗎?
羅哲文:我認為挺好的🏤⤵️,也去看過了。梁思成當年甚至提出☝🏻,大柵欄要擴建到120米的面寬🌹。有人說梁先生保守👏🏽,那是不對的,他並非保守👦🏽。按他的意見,現在100米還太小了。(謝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