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1993級法律)
按:值法學院復建十周年之際🕞,法學院黨委書記李樹勤⛪️、王晨光院長一行於5月7日至9日赴廣州、深圳參加法學院意昂聚會📙,看望意昂♜。其間,法學院呂曉傑老師和意昂總會錢錫康專訪了李波意昂🚴🏿。

錢錫康主編與李波意昂(右)合影
我是1993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1995年法律系成立,1996年我又讀了法律系雙學位,其間還讀了經管系的課程。到了1999年畢業時👇🏿𓀕,6年我拿了3個學士學位🫡。這使我擴大了知識面,思維方式也有了很多新的變化。
1998年底,《廣州日報》的老總來學校招聘,和我見面後,當即拍板就選中了我。從此我就步入新聞戰線,竟然當起了一名新聞工作者🐥。
1999年7月參加工作進入《廣州日報》社,先後在機動部🪶、攝影部👨🦼、政文新聞中心任記者,後調任《廣州日報》社社委會辦公室主任助理🕦,從事新聞行政管理和新聞研究工作,2004年底我再次被調回政文新聞中心,任副主任。在六年的新聞從業經歷中,我始終堅持虛心學習、努力工作,堅持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鍛煉自己,從一名新聞專業的門外漢,迅速成長為一名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聞采編技能的成熟的新聞從業人員,我的作品也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等獎勵。
1999年底,為了提高對突發新聞的反應速度,並加大對全國突發重大新聞的報道力度🤼♂️,《廣州日報》成立了機動部。雖然剛剛參加工作,但由於在實習期間的出色表現,我與其余兩位新員工一起組成了機動部的記者隊伍。在機動部期間👨🏻🦯,我克服了剛參加工作欠缺經驗的困難♎️,參與了報社大量的重大采訪工作,特別是對全國重大突發新聞的采訪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1999年11月下旬,煙臺海域發生“大舜號”特大海難事故,在得到報社的指示後,我與機動部另外兩名同事連夜趕往煙臺采訪👩🏽🔧,在當地事故處理部門嚴密封鎖、國內許多媒體都無功而返的情況下,我們通過艱苦的尋訪工作,甚至喬裝改扮深入幸存者所住醫院內部,終於挖掘出了許多獨家的感人故事,並連續發回了十幾篇長篇通訊😵,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中,通訊《八個男人換回來的一個生命》榮獲第十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廣東新聞獎一等獎;《被大舜號吞沒了媽媽的孤兒》榮獲廣州市新聞獎二等獎🅰️🤯。此外🧛🏿♂️,我還參加了發生在湖南嶽陽洞庭湖的廣東遊客特大翻船事故、內蒙古的特大雪災、汕尾特大海盜案、西部大開發系列大型采訪等采訪工作🦹🏻♂️,並順利完成了任務。
2000年7月,《廣州日報》重組攝影部,著力解決報紙圖片質量欠佳的問題。由於在機動部的出色表現,雖然我沒有任何專業攝影的經驗,但還是被報社挑中組建攝影部。進入攝影部後,通過刻苦學習,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攝影的基本技能👬🏼,並充分發揮文字、攝影兼顧的優勢,在加強攝影對文字稿件的領悟方面狠下功夫,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的照片,並多次被評為月度“A稿王”🚺。由於我擅長把握拍攝時機,拍攝照片質量穩定⛈𓀚,後來還承擔起對省、市領導同誌的拍攝采訪工作🎡,照片較好地體現出領導人的形象。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時間以來《廣州日報》領導照片質量不佳的問題🚝,得到了報社的充分肯定。在攝影部期間,我還以攝影、文字記者雙重身份參加了全國兩會、香港財富論壇、廣州市舉辦的大都市年會、深圳高交會等采訪工作,並於2000年底前往柬埔寨、孟加拉完成了“新千年全球訪貧問苦”大型采訪活動👨🏻⚕️。
2001年9月🌼,我被調入政文新聞中心👩🏿⚕️,從事政法新聞的采寫工作🙎🏿。由於長期頻繁調整跑線記者,《廣州日報》的法院、檢察院的新聞報道存在薄弱現象👨🏿,有關單位對《廣州日報》頗有微詞🥝。接線後,我一方面深入各級法院的庭室、辦案部門,與具體的辦案人員交朋友、討經驗🤢,擴大信息源;一方面改變過去“等靠要”的做法🧑🏻🎤,主動前往各個法庭“刨料”🦵🏻,徹底改變了《廣州日報》法院👱🏼♀️、檢察院新聞報道被動的局面。在此期間👱🏼♂️,我不僅參與了張林生系列案、廣東省公路系統特大受賄窩案、周廣龍帶黑社會性質系列案等省市大案🦦、要案的采訪工作🐇,而且還采寫了大量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製新聞,以案說法🧑🏼🦱,進行深度報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與此同時👨🦼➡️💳,我還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專業背景🚉,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熱點法律問題,采寫了大量的綜合性深度報道,如相繼采寫的對探視權問題、執行難問題😲、訴訟成本問題、校園傷害的責任承擔問題🏗、個性車牌問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等的新聞調查,均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間,我榮獲廣東省人民檢察院頒發的“弘揚檢察主旋律”獎、廣東省記協和廣東省法製新聞協會聯合頒發的廣東省法製好新聞優秀作品三等獎等獎項。
2002年12月🏌🏻,我調任《廣州日報》社辦主任助理😠,主要從事采編行政管理和新聞業務研究,同時參與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工作👨🏼🏭。2002年12月《廣州日報》創刊50周年期間,我為報社的慶典活動起草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以及新聞通稿🧘♀️,出色地完成了任務。2003年春節後👨🦰🤎,全國一些地方相繼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情,其間我不僅參與了部分抗非報道工作,而且還在抗非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之際🕺🏼,及時起草了有關業務論文,對《廣州日報》抗非報道的策劃、實施以及效果進行了全面總結👩🚀,這些論文後來刊登在《中國記者》、《嶺南新聞探索》等雜誌上。鑒於我的出色工作,我於2003年6月被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廣州抗擊非典先進個人稱號”。此外,為了提高報社內部的業務研討氛圍,社委會決定在報社局域網上開辟“業務研討”欄目,我協助總編輯進行該欄目的組稿🙇🏽♂️、編輯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編輯上網業務論文50余篇,“業務研討”也成為《廣州日報》采編人員業務交流的重要平臺。在社辦期間,我還對《廣州日報》的采編、廣告及發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不僅完成了2002年度、2003年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年度總結的起草工作,而且還撰寫了大量的業務論文🦠,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近年來的采編經營經驗進行了探討。
2004年底我擔任政文新聞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市委🤘🏻、市政府的新聞采訪工作。該崗位對記者的業務素質👩🏿🦲、政治敏感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努力提高業務水平,時刻要求自己站在市委書記、市長的角度思考問題‼️,寫出了大量高質量的新聞和評論,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並被評為全市“新聞聯絡工作先進個人”。
幾年的工作使自己得到了鍛煉成長🥮,這取決於單位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支持和認可,不斷地把重要的工作交給我,使我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舞臺。人們反映清華的學生勤奮好學,工作踏實,起步較快,思維敏捷。但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的專業技術水平仍處於起步階段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繼續艱苦努力,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業務水平🚊,爭取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