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省著名教授張燮
出處:雲南大學檔案館•黨史校史辦 作者:劉興育
年近九十的張燮教授一生都在高等數學領域勤奮耕耘,在引進國際最新數學成果🧑🏽🎓,培育數學人才🆘,提高我省高等數學教育水平方面卓有成就。
張燮1919年7月24日生於江西南昌,他學識淵博,思維敏捷,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青少年是就顯露出他的數學天賦😹,在南昌念中學時曾獲得江西省數學比賽第一名🥓🛌🏻。1938年👍,他考入西南聯大工學院土木系👷🏽♀️。1942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在人才濟濟的西南聯大➰,他出類拔萃,被公認是工科狀元。與他同校讀書的楊振寧被公認是理科狀元。1944年意昂体育平台招收公費留美研究生。這次招考名額少,每個專業只招收一名留學生,而報名的人多💇🏿♂️,競爭尤為激烈。張燮和楊振寧同被校方推薦參加考試。因為這次公布的專業沒有他所學的土木學專業,就報考了造船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對他是生疏的,但他在考前認真復習👮🏽,在考試中憑借他的學習實力獲得優異成績而被錄取。1945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當打聽到所在學校可以更改所學專業後🥠,他立即改學數學。他學數學如魚得水,三年的課程不到兩年就全部修完🕘🏇🏿,獲得碩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受到美國數學界同仁的好評🦹♀️,被推薦到美國數學學會議上作學術交流🏭,並吸收為美國數學會會員🧛🏼♀️。1947年8月回國,被雲大聘為副教授🦡,1951年9月晉升為教授🦢🥠。
1950年,中國的高等學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解放前,雲南僅有的兩所高校,即雲大和昆明師院的數學系在教學上都是依照歐美國家的教育模式進行的。教授按照自己在英美法等國留學時的學習內容進行教學,教材也是用這些國家的,有些課程還是因人而設💁♂️📪。改革這樣的教育模式在當時就是學習蘇聯的高等教育經驗。政策上的"一邊倒"否定了過去的高等教育,照搬蘇聯高校教育模式。這對於從舊社會過來的教師不僅是教學內容方法的改變,更是對教育觀念的轉變🗺。破除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對很多從國外留學歸來的老教授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燮以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和雲南的數學工作者一道開展了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結構的建設。他認真鉆研新的教學法和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頭在雲大數學系開設了實變函數、數理方程🙍🏻♂️、概率論、幾何基礎✍️、泛函分析等十五門基礎課🗡、專業課。這些課程至今也是數學系還在上的專業課或選修課。在課堂教學中,他講課概念明確,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講到難點或者重點🚹👩👩👧👧,旁征博引🎿,常用數學史中的典故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學生和同行的交口稱贊。有的學生畢業從教後🧺🌔,還效仿他的教學方法🦠。
他知識面寬,不僅擅長函數論🏺,還對微分幾何、代數👩🦽、概率論等都有一定的造詣。當系上開某門新課有困難或者學生對某位教師講授的課程不滿意✋,派他去頂替總能為系上解圍。當時的學校教務長兼數學系主任王士魁誇獎他和數學系的另一位教授張福華是"數學系的兩個車",他們在教學上的作用猶如象棋中的車。可以在棋盤上橫沖直撞👆。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學校提倡老教師要"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青年教師🚑👩🏽🦰,曾被指定由他培養的青年教師五十多年後👨🏿🔬,回憶起當年張燮對他教學業務的培養指導仍是記憶猶新👱,感激不盡💢🛕。由他培養的青年教師以後都成為了我省數學界的學術帶頭人。對系上指定由他培養的青年教師做到了熱情認真培養🏃🏻♂️✋,而對其他登門求教的青年教師也不厭其煩的給予幫助👩🏿✈️。從翻譯、修改外文資料到審閱教案,甚至是做一道數學題🥏,事無巨細,他都無私的奉獻自己的知識給這些求教者。
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進行教學改革的熱潮中,為了教師能夠閱讀俄語教材和參考書,省內的兩所高校的領導都想盡辦法幫助教師學習俄語,1953年暑假,雲大組織了教師俄文速成班。僅僅通過一個假期的培訓,就讓教師能夠閱讀俄文專業書籍,談何容易。而市面上又難求一本翻譯出版的俄文教科書或者參考書📃,這給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帶來了不少困難🧑🏿🎤。張燮通曉英俄法等多國語言,他翻譯外文數學專業書籍的速度可以像中國人抄寫漢語一樣🦑,邊看邊譯。為彌補市場高等數學教材的不足,他的這一優勢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1950年到1954年,短短的四年,他翻譯了《實變函數論》、《高等代數學》🫅👨🦱、《積分方程式》☔️、《概率論》等十二本俄文數學書籍,還編著了《微分方程式論初步》和《數論》兩本講義。1957年至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的《回轉儀的理論》💁🏿♂️、《非全定系統力學》、《微分方程之解的穩定性》等10部著作。
正當他的事業處於高峰的時候 📊,"反右"運動給這位狂傲的教書先生帶來了滅頂之災。1957年底雲大的"反右"運動快結束的時候🛀🏼,他在溫泉療養的時間也快結束了🍕。他如果當初"聰明"一點,回校後對反右運動保持沉默或者聽李廣田校長的勸告👉,多在療養院呆幾天🦹,就躲過了運動,可是他不識時務,堅持回校☹️。回校後,這個口無遮攔的先生對運動的做法發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見👨✈️,就被"補"了一個右派分子。劉文典曾經風趣的說:帽子店都關門了,他還搶著戴了一頂。他被劃成右派後,命運從此改變了。在政治上受到了歧視,不能再出版他自己寫的專著、論文或者譯著。業務上受到了排擠限製,取消了他指導青年教師或帶研究生的資格🦊。教授級別從三級降成五級以後,工資收入大為減少。作為一名以教書為生的知識分子,在這樣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對此,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在一篇題為《楊振寧和我》的文章中感慨的寫到:"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時,張燮卻在雲南大學被打成了右派🛗👨🏿🎨,從此一蹶不振,兩個天才的命運如此不同,真有天淵之別🏡𓀕!"
1979年雲大對張燮所謂"右派"問題進行重新審定🤗,推翻了強加他的一切不實之詞,給予平反😡、恢復名譽。60歲的張燮對這個遲到的春天欣喜若狂,希望自己晚年能為國家的教育多做貢獻,奪回被耽誤的時間💱。在加倍做好教學科研的同時還到校外去講學,1980年應邀到裝甲兵工程學院和裝甲兵工程研究所講授運籌學。1982年7月他調雲南民族學院參加組建數理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為盡快的招生開課🧘♀️,他四處延攬教師🫴🏿🕖,購買設備👩🏼💼。安排教學課程,為數理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7年他與雲大數學系張升、童楊文、孫文爽合譯的《線性統計推斷及其應用》,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當代著名數理統計學家C.R.勞所著的一部數理統計方面的傑出著作👨👨👧,出版後被有的大學作為數學系高年級的教材使用。
幾十年來,他始終不移的在教育第一線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為雲南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數學人才,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1989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在他70歲高齡退休的時候仍然關心雲南的數學發展,還承擔一些社會和科研工作。他離開教學講壇雖然近二十年了,但是大家沒有忘記我省數學界的這位前輩。每逢他的生日都有他的學生和原來的同事前去他家祝壽。在他八十八歲生日時,雲大數學系的兩位退休教授李覺先、童楊文寫詩祝賀🧍♂️。這首詩總結了他的一生經歷及其對數學的貢獻,其詩如下:
喜賀恩師八十八🫛,
桃李芬芳映晚霞✋🏼。
南昌披金露鋒芒,
聯大戴銀顯奇葩。
造船狀元入麻省𓀌,
數學精英回雲大。
珠還合浦登期頤,
敬業育才報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