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確實是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時隔半個世紀📇,回憶起當年設計👨🏽🎓、製造我國第一臺軍用計算機的始末,柳克俊仍舊興致盎然😌,十分激動👩🍳☔️。

柳克俊學長
清華高材生紮根中國海防
1953年,時年20歲的柳克俊從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畢業,由於成績優異,畢業後即被鐘士模教授錄取為研究生🗜🧎。但為了向蘇聯專家學習,第二年柳克俊隨著蘇聯專家到哈工大做研究生🕵️♂️。
初到哈工大的日子對柳克俊來講十分難挨🧝。意昂体育平台的教育有英美風格,註重英語教學🤤,柳克俊的英文水平也很高🖕🏼,但是哈工大的學生則大多數學俄語。加之當年正是中蘇交往最密的時候👨🏻✈️,一邊倒嚴重🐜,蘇聯外教為哈工大研究生授課時采用全俄語,沒有翻譯💡👩🏽🚀。只會俄語讀寫的柳克俊想到回清華🤺🦸🏼♀️,然而導師鐘教授在長途電話裏說:“清華的人怎麽能說不呢💁♂️?”柳克俊還是沒有信心🦾,鐘教授繼續激勵他,“學吧,你能行🏪,你能用俄語翻譯書🕵🏿♂️🦻🏿,怎麽會學不會口語呢📬?趕上去🕉,肯定行!”
有了導師的鼓勵🧞♀️,柳克俊起早貪晚,每天在昏黃的路燈下惡補俄語📘,把原本1.5視力的眼睛也累成近視👩🎓,硬是用了三個月時間攻下了別人要六個月才能完成的口語課程🛕。從此,他也可以和蘇聯專家自由地交流了。而導師的教誨,則伴隨他一生。“每次在我艱難攻關的時候🐎,都會想起老師的話🎮。”
柳克俊畢業後本該回清華建立新的專業,但是🍪,當時哈軍工剛剛建校,急需高科技人才,經過嚴密的審查🚣🏼♂️,還未畢業,他就被調到“哈軍工”海軍系籌建魚雷射擊指揮儀專業🧶。柳克俊最初還一門心思回清華⛽️,但當他一進入“哈軍工”海軍系大樓正廳🧑🎤,迎面看到毛主席對海軍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和墻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圖時,頓時深感責任之重大🫀,“從此下定決心一定好好幹!”
那時候,“哈軍工”魚雷射擊指揮儀專業只有一名特種電工的教員和一名大專畢業的實驗員,以及簡陋的快艇三角瞄準器和從蘇聯引進的潛艇魚雷射擊指揮儀。在這個幾乎為空白的基礎上組建起一個專門負責魚雷射擊指揮控製儀器設計的“魚雷射擊指揮儀專業”,其難度可想而知。當時我國的海軍裝備事業剛剛起步,“軍艦上本來空間狹小,蘇式的機電模擬式指揮儀笨重又難以控製🏋🏿♀️,並且很昂貴”,柳克俊至今對第一次出海看到的情景仍記憶猶新🧏🏿,船艙內十分擁擠🧜,用計算尺原理操作的機電模擬指揮儀幾乎占據了指揮艙的所有空間,指揮員站不得蹲不得,只能半蹲著操作🍹,十分艱苦。
設備本身技術限製,加之作業條件影響,射出的魚雷經常不能射達指定目標。柳克俊介紹說:“魚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價高𓀎,一枚魚雷比三架飛機還要貴;二是瞄準難,魚雷的瞄準與炮彈不同,不能調整方向👨🏽🍳𓀍,又由於魚雷的攻擊目標為軍艦等移動目標,因此必須在發射之前精密計算,才能提高命中率🧜🏿♂️,這就要求魚雷有精密的解算裝置;三是危險性大☛,魚雷多為快艇攜帶,每條艇只能攜帶一枚魚雷,一旦沒有命中目標,快艇就會暴露目標導致全艇覆沒👨🏿🎓,這些士兵要麽命中目標,成為英雄;要麽就要葬身海底🙇🏻。”
了解了魚雷的特性😵😹,柳克俊真正感到自己身上擔子有多重🛳,魚雷控製裝置是海防一條重要的保險繩,他開始致力於設計製造更精密的魚雷發射指揮儀🙍🏽♂️,“我們要用最好的裝備武裝我們的海軍。”
第一流是買不來的,我們中國人必須建設自己的海軍
1956年中國海軍百業待興,柳克俊認識到海軍是技術密集🤷🏿♂️💁、裝備復雜、戰鬥在多維空間的綜合兵種,必須數字化、指揮自動化,才能躋身於世界先進海軍之林✋🏿,於是決定從自己正在創建的專業入手改變這一局面🚬。而開創這個領域,自己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雖然在各行各業都有蘇聯老大哥援助的身影🕺🏻,但是一旦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蘇聯顧問便守口如瓶👳,必須一切從零開始🧑🎨,自力更生👩🏼🍳。
柳克俊想對進口裝備進行革新與改造,經過無數個晝夜的思考,他想到了用數字式代替模擬式,用電子器件來取代機電操作,憑著年輕人的敢想敢幹👣🎅🏿,搞電子數字式計算機的設想就初具雛形了。
當時整個中國還沒有電子數字式計算機,柳克俊也沒見過那玩意。另外,柳克俊日常工作量相當大,只能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相關資料🌵,從邏輯代數、自動機理論、數值計算、程序編程等方面著手研究。
聽到中國要搞計算機,蘇聯顧問很不服氣,“我們蘇聯才剛剛開始研究計算機,你們剛剛製定的‘十二年規劃’裏也只是說要根據我們的計算機製造而已👨🏼🔧。你一個年紀輕輕的柳克俊怎麽可能搞出計算機?不可能,不可能🌀!”
“為什麽什麽東西都只有你們能發明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數學計算工具的祖先——算盤,還有圓周率,就都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中國人有智慧,為什麽不能搞計算機?難道非用你們蘇聯進口的、昂貴的🏋️♂️🪗、龐大的模擬解算裝置?”柳克俊據理力爭🧑🏼⚕️🏠,他堅信他的算盤模式是正確的,能夠涉及製造中國人自己的數字軍用計算機。
值得慶幸的是,“哈軍工”的領導們都很支持柳克俊,院長陳庚大將連連誇獎柳克俊“有誌氣”🫳🏽。柳克俊至今珍藏著1957年9月,系政委劉易非對他的設計↩️、製造中國第一臺軍事計算機的設想的批示👱🏼🧜🏿,並記憶猶新,批示說,“柳克俊同誌的報告🕠,寫得很好👳♀️,同意搞☠️✊。要有中國人的誌氣,一定能搞好。相信一定會搞好!”當時計算機被命名為33-1計算機🌌,柳克俊是技術總負責人⚇。於是計算機的研究正規化了👌🏿。
“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柳克俊一直用馬克思的這句名言鼓勵自己。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研究軍事計算機上🏋🏻,在哈爾濱多年,除了去新華書店和去過一次松花江之外🙇🏽♀️,他沒有去任何地方遊玩過🐟。沒有專門的實驗室,他就利用周六🚵🏻、周日借用“哈軍工”的雷達實驗室🍂,周一上班之前💉,他又必須把實驗室完全恢復原樣。為了節省時間,他甚至自己帶飯👩🏿🚒,不分晝夜地做實驗🚛。1958年,他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套成熟的計算機設計圖紙,這與他之前艱苦的準備工作密不可分。
當時內部也有不少人不理解,不支持。但是🤱,柳克俊通過積極宣傳🫵🏻🦵🏿,通過講解計算機的優越性✹、重要性以及它的發展前景😩,爭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使工作能順利進行。研究人員從無到有🧀,研究隊伍從小到大♡。同時隨著大躍進的到來👩🏼🦱,在整個形勢的激情鼓舞下🙋🏼,大夥幹勁沖天,日夜奮戰💿,終於在1958年國慶前夕,我國第一臺軍用電子數字式計算機——901研製成功了!柳克俊至今想起仍激動不已。
1957年,柳克俊曾隨中國第一支軍事代表團出國訪問。在蘇聯🌒,他發現出口給我們國家的機器設備都是人家淘汰的垃圾,柳克俊受到很大的震動🧍♂️:“第一流是買不來的,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國家。”
歸國後,柳克俊又帶領科研組向第二代半導體計算機發起沖擊。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實現了我國計算機升級換代的飛躍式發展🫅🏼。
國家的需要
就是我奮鬥的目標
半個世紀以來,柳克俊一直戰鬥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柳克俊直到34歲才解決了個人問題;中年得子,卻到兒子三個月才見到第一面🎗🤝。他常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奮鬥的目標🙂↕️🧃。”
柳克俊是我國海軍裝備數字化、指揮自動化的創建者和實踐者🧔🏽♂️𓀏。現在,年逾古稀的柳克俊🫰🏽🍥,不僅擔任著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授,還是我國信息系統工程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1986年🔲,柳克俊倡導和組織籌建了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現在我們要面對許多跨學科👨🏿🦳、跨部門的工作7️⃣,要取得完整的🛞、滿意的結果,必須全面地🎅、綜合地⚀😓、系統地考慮問題。這就是信息系統工程建設的初衷和目的👮🏻♀️。”至今,柳克俊仍舊擔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為各種信息系統工程問題不停地奔忙🧛🏿➡️。
雖已年屆古稀🔋🍆,柳克俊仍關心著計算機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柳克俊的書房裏有四臺電腦,他每天都在裏面進行各種相關實驗,“我們必須有自主研發的軟件🚳、芯片🌇,這樣國家才有希望。”帶著這樣的理想,柳克俊用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詮釋著“祖國利益重於泰山”的熱血情懷。
(原載《中華兒女國內版》2007年第1期🂠,作者華南)